王昭耀死了吗 假如王昭耀一人说了不算……

2018-0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检察日报>2月27日披露了安徽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根据庭审陈述整理而成的"悔过书".通观王昭耀"悔过书"全文,给我触动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收

《检察日报》2月27日披露了安徽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根据庭审陈述整理而成的“悔过书”。通观王昭耀“悔过书”全文,给我触动最深的是这样一段话:收了礼后,我便插手干部使用和人事安排工作,通过各种手段提拔亲信知己。

人事安排,对当时的我来说,其实就是一句话的事,举手之劳,打个电话或者开会时给有关人员打个招呼就完事了。 王昭耀的“悔过书”和以往那些大贪官的忏悔言论并无二样,无非是放松思想改造,辜负党和人民期望云云。

但王昭耀“悔过书”中看似轻描淡写的这段话,却道出了领导干部贪污腐败且屡禁不绝问题的实质,触碰了令很多人讳莫如深但又无法回避的体制硬伤。 纵观王昭耀的腐败轨迹,一条清晰的脉络呈现在我们面前:收礼——插手干部使用和人事安排——打个电话,或者开会时给有关人员打个招呼完事。

在这个腐败轨迹或者链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说了算”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这最直接的说明,干部腐败在于用人(用事)的腐败,用人(用事)的腐败在于民主科学体制的阙如。

假如我们的人事制度,使王昭耀“打个电话,打个招呼”不管用,假如在干部使用、人事安排上,王昭耀一个人说了不算,那么还会有那么多政治(经济)的投机分子向他行贿吗?王昭耀会从一个根正苗红的干部堕落为死刑犯吗? 每遇干部腐败,我们总是抱怨他们党性不强“定力”不高,经不起利欲考验等等,以至在反腐败问题上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偏向于“治人”。

反映在操作层面上,就是注重对腐败个体的打击,忽视制度建设这个根本性问题。

总以为抓几个大案要案,抓几个腐败“典型,就可以杀一儆百。殊不知人本身具有“善”和“恶”的两重本性,合理有效的制度约束才是抑制人性之恶的治本之策,而肉体精神惩罚只能治标。

如果将人比做老虎,将完善的体制比做笼,那么惟有笼才能制约住老虎行恶的本性,而老虎一旦出了笼,或者放虎归山,老虎恶的本性便不受控制的显露出来。我们现在的问题出在“笼”,而不在“虎”。中国法院网有一篇文章介绍说,在过去的100年里,澳大利亚仅有昆士兰州的一名法官因腐败被撤职。

反观一下我国的司法腐败“盛况”,我们该作何感想呢?我们总不至于说我国法官素质普遍不如澳大利亚吧?很显然,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澳大利亚具有比中国更为先进的司法体制,具有更为缜密可靠的“笼”,促使法官这只老虎乖乖在笼中按规则行动。

王昭耀出生农村,根正苗红,为官时也曾有过好学上进的清廉时光。但是王昭耀和其他腐败的高级领导干部一样,没有经受住体制漏洞的考验,最终成了一只“笼外恶虎”。

王昭耀政治上的失节,再一次向人们昭示:人的自律永远不可能代替和超越制度的制约。只要人事制度不透明不民主(推而广之),依然是“一个人说了算”,那么即使一些领导干部有“出污泥而不染”之心,但在强大的“体制效应”面前,最终也无法逃脱被同化的厄运。

诚然,现在作“假如王昭耀一人说了不算”的设定,于已经被绳之以法的王昭耀意义有限。但是只要我们正视还有很多“王昭耀”正在插手干部使用的现实,只要我们正视还有很多地方正在上演“打个电话、打个招呼”就完事的人事任免闹剧,我们就不会认为这种“假设”是多余的——至少,在反腐败社会期望越来越高与“越反越腐”的现实落差中,这种假设可以为“制度反腐”多提供一些突破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