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识途的作品 论马识途作品中四川本土民俗文化的体现

2017-08-2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摘 要:近年�,对民族.本土历史文化的不断反思,促使我们开始关注中国本土文学如何与世界文学形成良性互动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著名川籍作家马

摘 要:近年�,对民族、本土历史文化的不断反思,促使我们开始关注中国本土文学如何与世界文学形成良性互动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著名川籍作家马识途作品中四川本土民风民俗的体现,探索他对本土文化的思考,以期在重新审视文学传统的同时,为本土文学如何面对历史,扩展内涵,提供一条可供参考的文学创作之路。

关键词:马识途;民俗文化;本土文学 著名川籍作家马识途“是一位经常使人感到出乎预料的作家”①。他在创作中不仅追求体现蜀中民俗“摆龙门阵”的叙述语风,更注重对巴蜀民间口语词汇的使用,这一点在“川派”作家中独树一帜。

这些语言文字不仅概括了民俗的内容特征,有的更包涵了民俗的感情色彩。他的文学作品中展现的故事背景、社会风貌、礼仪习惯、饮食建筑等也都透出浓浓的四川民俗文化气息,在为读者呈现作品的同时,也彰显出他对民族和历史的思考。

一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诗是困难化了的语言,舞蹈是困难化了的走路。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的语言有晦涩难解的倾向。

马识途的作品,大量诗化的文学语言并不晦涩难解,而是明白晓畅,又幽默风趣。“我就是喜欢冷静地、用事实本身进行讽刺和幽默。幽默有趣,这算不算中国人民的气质?不说一般城市老百姓,就是文化较低的农民,特别是四川的农民,你与他们相处久了就可以发现,他们说话总不是那么平直,不是那么直截了当的,不像我们有些作品写的那种平淡的知识分子腔,而喜欢转个弯,有事喜欢挖苦人,他们的言语中总带有盐味。

”②大量四川民俗语言的采用,是马识途作品中一个极大的特色。我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大师老舍曾说过:“我认为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语言上。除了语言,还有什么别的地方可以表现它呢?”③方言土语本身就是最具典型性的民俗语言,因为马识途是四川作家,在写作中他提炼出一些四川民间的口语、俗语、谚语等加以应用,使之读�极具亲和力,别有一番意趣。

如:“县太爷不耐烦地说:‘管他上江下江,只要是剃头匠,不是杀猪匠就行,要快!

’”④“长官请包涵,这位张小姐是我的挂角亲戚。”⑤ “赵钱孙李,狗吃生米,周吴郑王,狗吃麻糖。”⑥“哪里是表现得真进步?是表演得真出色,他把你们都麻倒了。”⑦“我找了那个特务小头目,和他拿了言语。

”⑧“下江人”是四川地区对长江下游地区人的泛称;“挂角亲戚”是指关系很远的亲戚;“赵钱孙李……”一句类似现在小孩对一些童谣的恶搞之语;“麻倒了”是指欺骗别人成功;“拿了言语”则指某人以权威性的话语使某件事得以妥善解决。

这些带有民俗风味的方言,在马识途作品中屡见不鲜,其中有些词语和句子,也许并不符合语法规范,但细读之下,却觉意味深长。 马识途的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极具四川民间特色。德国的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在阅读过程中,永远不停地发生着简单接受到批评性的理解,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从认识的审美标准到超越以往的新的生产的转换。

”⑨马识途将这些具有四川民俗特色的方言,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既让人体会到四川人的智慧,方言的文学效用,也展现出浓厚的四川本土气息。如此一�,不仅让读者更能理解作者想要呈现的意境,也使作品彰显出他所追求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二 “越是有天才的诗人,他的作品越普遍,而越是普遍的作品就越是民族性的、独创的。”⑩“越是具有民族特色就越是具有世界性,越能走向世界。

”B11这一点,老舍的作品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深受大家的喜爱。 本土民俗风格的体现,可以让我们的本土文学打上民族的烙印。马识途所追求并显现出的令人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不仅体现在作品语言上,还体现在他对四川社会民俗风情风貌的展现上。

其一表现为对当地饮食风情的展现,其二表现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组织习俗,其三是人生礼仪习俗。 马识途在《重返红岩村随笔》中有一段关于火锅的描写:“我们走进一个极普通的店堂,一张张的方桌中间,都挖了个圆洞,烧得通红的炉上摆着沙锅,里面红汤滚滚。

最好的正宗菜就是毛肚,所以通称毛肚火锅。我们是坐在高凳上,就着低桌子,脚踏桌横子,大块放进肉菜和蔬菜,就着土碗里的烧老二,又说又笑,大吃大喝起�。

吃得热了,索性脱掉衣报,赤着膊,四顾无人地豪吃。不多一会,大汗淋漓。奇怪得很,我忽然感到大汗一出,扇子一扇,一身清凉。

这才唤起我解放前在重庆朝天门的河坝竹棚里,和那些下力人挤在一起吃火锅的回忆……”B12 在这段关于火锅的描写中,马识途不仅为我们呈现出当时重庆吃火锅的情形,而且还突出了当地人夏天吃火锅的这一独特的饮食风俗。

最后马识途通过回忆,在不动声色间告诉读者,这个现在全国各地盛行的火锅,哪怕已经改良成红汤、白汤,分成两半的鸳鸯锅了,但它仍是源自嘉陵江畔的船工纤夫之食。 诸如此类的描写还有很多,如《京华夜谭》中在一段关于袍哥舵把子摆寿宴的场面描写中,有对中国筵席中特色突出的田席“九大碗”的提及:“照乡下开宴的标准格式,每桌席准备九盘九大碗和寿酒,招待客人。

”B13九大碗,也是九斗碗,因其多摆席于农家院坝头,又称“坝坝宴”。

坝坝宴最能体现出四川人的吃相。 很显然,马识途的这些描写不仅再现了四川本土的食俗,更表达出川人乐观开朗、生气蓬勃的性格,而这种性格也正是我们刚健豪迈的民族风格的体现。 除了吃之外,对四川饮品的描述在马识途作品中也很常见,尤其对四川的茶及茶馆中其人其事的描绘。

四川的茶馆和四川人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四川的茶馆不仅仅是用�喝茶消遣的,在政治活动中,比如卖官鬻爵之流,茶馆更是进行讲价的好场所。

不仅如此,马识途在《四川的茶馆》中谈道:“那些黑社会势力更是以茶馆作为他们的大本营,许多有点名气的茶馆,本�就是黑社会势力的头子们开的。他们窝藏盗匪,私运枪支和鸦片,买卖人口等等罪恶活动,都是在这种茶馆里策动和进行的。

有时候那里也是那些黑社会势力之间进行妥协谈判的地方。他们叫做‘吃讲茶’,谈得好倒也罢了,谈不好往往就叫枪杆子发言,在茶馆里乒乒乓乓地打了起�,血肉横飞,殃及无辜的茶客,真正想寻找清闲的茶客是不到那种茶馆去的。

”B14 在这一段对茶馆功能的描写中,延伸出对四川袍哥的展现。袍哥与茶馆的密切联系是四川社会特有的现象。四川袍哥以下层民众为主体,囊括了士农工商各阶层。作为基层社会的管理者,袍哥对公共事务的卷入程度、对民众公共生活的参与广度都是一般江湖组织无可比拟的。

在马识途的作品中便展现了当时茶馆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作为袍哥组织或商业帮会聚会、办公之地,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处:“在我爸爸的势力的卵翼下,我这个小舵爷在县城里也慢慢吃得开了,可以坐茶馆‘吃讲茶’,断公案了。

”B15 马识途通过对茶馆中其人其事的描写,用诸如“枪杆子发言”、“可以坐茶馆‘吃讲茶’,断公案了”等表述形象地反映了袍哥这一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帮派组织的习俗习惯,从另一个方面也折射出一幅川中旧时的世态相。

在马识途的《京华夜谭》里有一段关于祝寿的描写,我们可以从中对当时四川地区祝寿的礼俗窥见一斑。 “寿辰的头一天晚上是家里的人向我父亲拜寿。

他端坐在堂屋正中,几支红色大寿蜡,燃得红火闪闪。我们按辈分一批一批地进去给他老人家叩头,祝他长命万岁。正式寿辰的那天,一大早晨,大朝门外,石梯边的布棚里,几拨吹鼓手和锣鼓,轮流地吹吹打打。

不大一会儿就听到朝门一串鞭炮震天价响……朝门里便是专收礼物的‘礼房’,�客到礼房交了礼,礼房的管事便在大红礼簿上登记上,并且立刻在一张红纸条上写好礼品的种类和数目,贴到显眼的粉墙上去。”B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