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家陈素珍 永不凋谢的铿锵玫瑰——解读豫剧名家赵吟秋

2017-10-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赵吟秋出生于江苏南京,她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但是,她的父亲邓光清身为国民党少将军衔,随败退的国民党逃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礼炮声中,赵吟秋出生于江苏南京,她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但是,她的父亲邓光清身为国民党少将军衔,随败退的国民党逃到台湾,母亲生下她之后不到一年也撒手人寰。

这一切是命运的安排,展现在赵吟秋面前的是布满心酸、泪水的坎坷之路。失去父母之爱的她,被姨娘收养,保住了她的性命。但,寄人篱下吃的是冷眼饭,穿的是破烂衣。她在生死线上挣扎,长到八岁,移居河南郑州。

陈素真的鼓师刘相银(原省豫剧二团鼓师)可怜这个小妞。发现她聪明、伶俐、两只大眼能传神,又肯吃苦。带她考入了河北临漳县豫剧团。在这里她跑龙套、上丫鬟,从此步入梨园。1959年,东凤剧团挑选优秀学员,又被负责招生的靳笑飞老师看中,赵吟秋被选入河北邯郸艺校。

     以陈素真、桑振君为主执教的邯郸艺校,规范、严格。赵吟秋在校练功十分刻苦,学戏、学唱全神贯注,她的“悟性”深得陈素真、桑振君、宋淑云等老师的喜爱。她的行当被定为花旦、闺门旦、刀马花旦。

在她还是学员时期,就曾在河北百草坪陈素真应邀群众强烈要求演出宇宙锋时,扮演丫鬟哑奴。赵吟秋爱学、勤学、吃大苦、耐大劳,和男学员一样翻跟头、走抢背。把子、身段套路,有的学生还没有学会,她就学会啦。

众所周知,传统戏曲是靠老师手把手、口对口一招一式传承的。赵吟秋的师姐胡小凤回忆:毛毛〔赵吟秋的小名}小时候特别灵,学啥像啥,模仿力特强。凡是出外观摩、移植新戏,总少不了毛毛,因为她看一遍戏就可以记下全剧的基本大路,便于回来排练。

几年间,她得到陈素真的真传与严教,学会并演出了《拾玉镯》《宇宙锋》《叶含嫣》《检柴》《三拂袖》等陈派艺术的代表作,她曾被保送到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院的前身}深造,并曾得到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亲授水袖功。在北京观看了众多京、昆名优的高水平演出。这些机会,使她开拓了视野,为她成为一个出色演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原寒窗,发奋图强

    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名师的培育下,邯郸艺校的后起之秀,尤其是旦角演员人才辈出。赵吟秋的戏曲“天才、灵气”也崭露于舞台。生性善良、与世无争的赵吟秋,厌恶梨园“同行是冤家”的旧时习俗。

用她的话说,一个馒头俩个人争,吃不饱,还两败俱伤。正值豆蔻年华、年富力强的赵吟秋寻思另开一个施展艺术梦想的天地。真是巧合,正在此时,大西北的宝鸡市豫剧团,急需领衔主演,她的主管老师宋淑云推荐赵吟秋应聘。

就这样,一个饱受苦难的少女,把自己的人生美梦完全寄托于舞台——这个使她痴迷的天地!身无分文、几乎没有任何行李的赵吟秋,像小鸟一样飞过黄河、跨越高山,落脚宝鸡,筑巢安家。她坚信金子放到哪里都会发光。

     宝鸡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常香玉、陈素真等前辈开辟的“豫剧第二故乡”。日寇侵华战争时期,数十万河南人逃难至此,繁衍生息。河南人形成了特有的河南梆子戏的戏迷群体。她到达时,剧团正在天水演出,头炮戏《宇宙锋》,赵吟秋依她光彩的扮相,祥符调、豫西调娴熟的唱腔,如鲜花初绽,使观众耳目一新,她的演技、唱腔倾倒了黄土高原上的一代戏迷!

     赵吟秋在宝鸡工作了十七年。首先是陈派几出经典戏打开局面。其后,集豫剧、京剧版本为一体的“白蛇传”和新编历史剧“杨七娘”最为成功。这两出大戏,其特点是充分表现了赵吟秋唱、做、念、打全方位的旦角才能!

白蛇的主要唱腔选用常派常唱腔,整场大戏参考了京剧的版本。她所饰演的白蛇,一切技巧{水袖、开打}均从剧情人物出发。她牢记陈素真“艺不惊人不罢休”的教导。当上领衔主演、团长、一级演员之后,更加勤学苦练。

她把“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这句至理名言付诸于她的每一天。在那些岁月里,她天不亮就起来,一个人悄悄的走上舞台,开始认真练习踢腿、圆场、下腰、劈叉。待天空露出清晨曙光时,她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结婚生子后,没有人照看,她把孩子放在舞台边,坚持每天的练功。有时住处与练功处距离较远,她把孩子背到练功场,坚持雷达不散的基功练习。有一次,她自己上台练功,把年仅一岁多的女儿绑在床上,她怕天太冷,开启了电热毯。

结果。小孩儿尿床,尿湿了电线,造成孩子触电、发抖、呼吸急促,万幸同事们及早发现,否则她将痛失爱女。但是,此次女儿触电,造成了心脏二尖瓣发育不全。赵吟秋作为一团之主,经常深思:一个外省的豫剧团,要立于不败之地,一是艺术水平,二是不断丰富上演剧目。

赵吟秋从未满足过现状。先后排演了《狸猫换太子》《梁山伯与祝英台》《花打朝》《春草闹堂》《《杨八姐盗刀》《 红云岗》《百将渡》《李双双》等剧目。

后期,她又多次回郑州,登门向各个流派一招一式的学习,排出了《拷红》《大祭桩》《穆桂英挂帅》《秦雪梅》《盘夫索夫》《卖苗郎》等豫剧的流派戏。赵吟秋在陕西的十七年,在她参加的各种专业戏曲赛事中,共获得了十个“一等奖”。宝鸡、西安的舞台是她施展艺术才华的阵地。鲜花与掌声,是观众给她的最大回报。

    于此同时,她也有过人生道路上的暗礁、挫折。她珍惜家庭,呵护一双儿女。但她无法接受与她志不同、道不合、背道而驰的丈夫,与她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她无奈、但是坚决的选择了分离!……

    在这里,不能不谈起另一件往事:风华正茂的赵吟秋,嗓子出了大问题。必须手术,但用麻药风险很大,有可能从此结束她的演员生涯。赵吟秋日夜难眠,权衡利弊,毅然提出不用麻药。部队专家医生为之惊叹,年轻的艺术家为了艺术竟有如此举动!医生含着钦佩的眼泪,尊重艺术家的选择。四十五分钟的手术,赵吟秋汗流浃背,一声不吭,手指抓破了手掌,忍着利刃切肤的巨大疼痛。手术获得了成功!

“戏”落归根 再创辉煌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豫剧飞快发展,成为地方戏的首位。赵吟秋被河南戏剧空前繁荣的局面所吸引,她费尽周折,求得了宝鸡文化主管,准许她调回河南的申请,调入急需领衔主演的河南漯河市豫剧团。

她怀着对戏曲艺术如醉如痴的酷爱,开始了新的“追梦”之旅。到达新的单位后,迎头而来的是,紧张的赶排她的剧目,立即挂牌演出。时光飞快,年复一年。春夏秋冬繁重的演出,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赵吟秋曾因超负荷的工作量,引发胃部大出血住进医院抢救。

她为了不使剧团陷入困境,影响全团经济收入,在她病未痊愈,临上场才拔掉吊针的情况下,坚持了日夜场演出。在漯河,新来的主演戏唱的好,人缘也好,有口皆碑。

赵吟秋被选为市人大代表与人大常委、市政协委员。     为了参加河南第三届戏剧大赛,漯河市决定复排陈派名剧《麻风女》,并从天津特邀陈素真大师回河南担任艺术总监。

对赵吟秋来说,能与她的启蒙老师合作是千载难逢的幸事。但赵吟秋起初毫无信心。因为她擅长演青春、阳光、活泼、动作性强的花旦,不喜欢悲剧性角色。在她的义母、恩师陈素真与剧作家石磊先生启发下,着重从剧情与人物的内心深处,扑捉角色的心态,通过表演、唱腔把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从苦难、绝望中挣扎出来的过程,艺术的再现于舞台。

陈大师还谆谆教导赵吟秋,只能演一种类型的演员不是一个真正的好演员。赵吟秋在大师的启发下,拓宽了视野,找到了方法。

她塑造的邱丽玉紧紧抓住“纯真善良、大爱无私”为人物的主要贯穿线,用陈派特有的台步、水袖、眼神、指法、加上以祥符调为主的唱腔,使得一号人物邱丽玉的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艺术形式与内容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如“洞房”一场,邱丽玉那段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的男女对唱,这段祥符调与豫西调合为一体的抒情唱腔,加上赵吟秋声情并茂的演唱,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深层次的揭示了邱丽玉高尚的人性光辉。再如“惊变复苏”那场戏,赵吟秋用她扎实的水袖功夫,和娴熟的“滾堂”高难度技巧,把邱丽玉呼唤生命的最后拼搏,表现的淋漓尽致,把戏推向高潮!

……著名影视演员、毛泽东的扮演者古月,看了《麻风女》后说:这是我多年以来难得一见的好戏!

赵吟秋扮演的邱丽玉,是一个“哭比笑更美丽的泪美人!此剧曾在郑州河南人民剧院连演一个月,常香玉大师多次观看,到后台接见全体演出人员,并到住地畅谈意见与感受。”此后《麻风女》不负众望,一举夺得河南省第三届戏剧大赛大奖。

这也是赵吟秋在河南首次获奖,其后又荣获中国“映山红戏剧节”金奖。“全国中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银屏奖。”加上陕西省“腾飞杯”等十个表演一等奖。这一切是国家对她在戏剧事业上,做出的贡献,予以全面肯定。

     赵吟秋深感幸运的是,为排此剧她与陈素真大师朝夕相处四个月之久,师徒二人心心相印。七十二岁高龄的陈素真,带领她练功、练唱,共同切磋戏中的表演细节,聆听大师的艺术真知。陈素真大师说:“毛毛是个可塑之才”。她们的师生情得以升华,陈素真大师在漯河蓝天宾馆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正式认赵吟秋为义女。

夕阳余晖 风采依然

     赵吟秋2004年办了退休手续。但“退而不休”的她,好像获得了更大的空间,继续从事她钟爱一生的戏曲事业。她曾在王希玲艺校应聘为教务主任八年之久。她即是“严父”又是“慈母”,因为她牢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

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她的“身教”胜过“言教”。她的真才实学,令学生们由衷的敬佩。在赵吟秋唱腔、排戏的课堂上,学生们鸦雀无声,一股浓浓的敬畏艺术的气氛。

在日常生活里,孩子们簇拥在她身边无话不谈。年逾花甲的赵吟秋当今可称“桃李满天下”。可她从不言及,不少被她“启蒙”的小苗已长大成才,有的参加了人民军队,有的定居国外继续传播中国戏曲文化;有的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家高等学府继续深造。

还有一些少儿童星喜捧多项比赛大奖。岂不知这些孩子们中,不少都是她手把手、口对口教过的幼仔。当她在电视里看到她熟悉的某张面孔时,她热泪盈眶,为她播下的”种子”发芽成长而由衷的高兴。

     为艺而生,艺海搏舟的赵吟秋,成为一代名旦,是她历经坎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戏曲路。但她从不放弃对戏曲艺术的毕生追求。2010年,六十二岁的赵吟秋应聘任开封市豫剧院院长。

一上任即筹划复排陈素真大师最具代表性的巅峰之作《三拂袖》,这是陈素真的遗愿,也是赵吟秋视为己命的大事。为了再现剧中一号人物生、旦两个行当、文武代打的全方位演技,原汁原味的体现樊粹庭大师的艺术构思,赵吟秋起五更打黄昏,忘寝废食,恢复了只有青年演员才能从事的“拿顶‘’下腰“”穿上厚底靴、扎上大靠的刻苦练习。

开封是豫剧的发祥地,业内人士盛赞赵吟秋是“拼命三郎”。担心她超负荷的体力付出不利于健康。

赵吟秋风趣的说:“为了三拂袖再现舞台,不被失传,我赵吟秋有豁出老命的思想准备!”在开封的日子,她积极的参与送戏下乡演出,日夜两场均担任主要角色。2011年在漯河地区因劳累过度,曾昏倒在石头地上,头部负了重伤。农村条件有限,没有任何应急治疗,因无法更改演出安排,她居然忍着剧痛,奇迹般的坚持了日夜两场大戏{卖苗郎、穆桂英挂帅}的演出!……

     有位资深戏迷说:赵吟秋是一位时尚又传统的艺术家。走进她仅有五十多平方的家,陈设简单、朴素大方、有条不紊。花草布满全屋,如:滴水观音、文竹、碧玉、青苹果、墨兰、茉莉花……还有海、陆、空,与她作伴,“海”“是指热带金鱼;“陆”是指小狗;“空”是指红嘴鹦鹉。

再就是墙上不同时期、光彩照人的剧照和字画;分别两张她与陈素真大师、常香玉大师的合影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再就是一台电脑放在卧室枕边。仅就看到的一切,已足以使我们触摸到居室主人充满阳光的精神世界。

“ 戏是我的天,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这是戏剧大家裴艳玲先生“响九霄”中的词句。豫剧皇后陈素真说:认认真真的做人,认认真真的演戏。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说:“一个演员,起码应该是一个好人。这些醒世恒言是我们戏曲后人的精神财富。祝赵吟秋永做好人,艺术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