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来师讲故事 “定安娘”徐姝璟 一个会讲故事的编剧

2017-08-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徐姝璟在<奏考回琼>中的扮相.徐姝璟提供琼剧<定安娘>剧照,左一为徐姝璟.王聘钊摄在美丽的琼岛,民间口口流传的"定安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定

徐姝璟在《奏考回琼》中的扮相。徐姝璟提供

琼剧《定安娘》剧照,左一为徐姝璟。王聘钊摄

在美丽的琼岛,民间口口流传的“定安娘”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定安当地女子温婉美丽、勤劳善良;二是指定安为琼剧之乡,素有“无定安不成剧团”之说,定安女子唱起戏来嗓音甜美、风韵迷人。

前不久,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现场上,琼剧《定安娘》婉转动听的韵律,引得观众深入佳境。作为海南基层院团赴京演出的唯一参演剧目,由定安县琼剧团编排的《定安娘》充分展示了琼剧之乡的魅力和底蕴。而这部《定安娘》的问世,离不开一个叫徐姝璟的“定安娘”。

早在赴京演出之前,《定安娘》就在第二届海南艺术节上先后斩获文华优秀剧目奖、文华编剧奖等多个奖项。

而这部感人至深的琼剧得以问世,都离不开一个名副其实的“定安娘”——徐姝璟。作为琼剧《定安娘》的主演和编剧,徐姝璟从一位半路出家的琼剧演员,到挑起剧团大梁,是26年和琼剧难分难舍的故事。

第一次登台遭奚落

出生在定安县一个普通家庭的徐姝璟,自幼便学习舞蹈,从未想过要唱琼剧的她,却是在琼剧的氛围里耳濡目染长大的:“那时候家里每天都放琼剧,我母亲有时候还会跟着唱几句。”

然而成为琼剧演员,对徐姝璟来说也是一个意外。那是1990年的一天,16岁的徐姝璟陪好友去定安县琼剧团应聘琼剧演员。“当时我站在门口看着其他的应聘者表演,就有一个考官过来跟我说,小姑娘你也试试吧。我就去唱了首歌,跳了一段舞蹈,没想到我朋友没考上,我反而考上了。”就这样,徐姝璟从一个陪考变成了琼剧演员。

令徐姝璟没想到的是,舞台上的琼剧演员看起来轻松的表演,却是日复一日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真正应验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剧团的演出通常在晚上,又经常到乡下去,每次演出结束回到县城,都已凌晨两三点,可无论入睡多晚,徐姝璟等新演员都要在凌晨5点半起床去训练,压腿、打桩,无一不在考验着这群姑娘的耐力。有时候站久了,头上的汗水像下雨一样往下滴,可训练的老师就是不喊停,反而还鼓励姑娘们继续坚持。

超越了承受的极限,反而就轻松了许多。“真的吃了很多苦,我的耐力和毅力,也正是那时候培养下来的,一直支撑了我这么多年,再困难的时候都没想过放弃。”

在练习唱腔上,琼剧的30多种唱腔,也令刚开始学习琼剧的徐姝璟摸不着头脑。在琼剧中,常用的唱腔是平板腔,这一唱腔又演化出多种唱腔:哭腔、高腔、江浪腔……除此之外,还有苦板、数字板、正线、反线等多种唱法。

而每种唱腔要在戏中根据演员的身份、情绪不断变化,就需要演员对各种唱腔的变换游刃有余,高强度的练习也就不在话下。尽管如此,徐姝璟第一次登台就遭到奚落:“唱得比哭得还难听!”到剧团一年后,徐姝璟没有通过考核离开了琼剧团。

苦练成主演

本以为和琼剧再无交集的徐姝璟找了份百货公司的工作,哪里知道,琼剧团因经营问题不久后停演了,直到1993年,剧团的新团长再次找到徐姝璟,邀请她重回琼剧团。

这枝橄榄枝激起了徐姝璟心中对琼剧的热情。“不是说我唱得难听吗,那我就练得更勤快;不是说我不够优秀吗,我给自己鼓励,一定要给观众呈现最好的状态,我还要做主演!”这一次,徐姝璟发愤图强,向剧团里的老演员请教唱腔唱法,一有空就练习基本功,那时候,在琼剧团简陋的训练室里,人们总能看到这个倔强姑娘的身影。

好景并不长,定安县琼剧团从1993年复演之后,仅仅8年时光,因为经营问题又陷入停业中。这时,已与琼剧密不可分的徐姝璟没有改行,而是投奔了民营琼剧团。

2006年,徐姝璟获得出演女主角的机会——琼剧《流芳千古》里的胡杨公主。作为定安县琼剧团曾经的保留剧目,该剧已经多位花旦演绎,徐姝璟看到剧本后却始终觉得少了些什么。

《流芳千古》讲的是汉朝的胡杨公主为国家社稷立下汗马功劳,30余岁还未成婚,后求婚于当朝大臣,却因大臣家有妻子而不惜违抗圣命不与公主结婚,一番纠结之后众人才知,大臣妻子不仅曾是大臣救命恩人,也曾助公主和当朝皇帝脱险,最终公主另择良婿而嫁的故事。

“以前的演绎,常让这位公主看起来很凶悍,公主虽着一身戎装,心里却十分向往爱情啊!”徐姝璟琢磨着,那份缺少了的情感不就是公主的柔情吗?经过徐姝璟的改动,她演出来的胡杨公主在战场上骁勇善战,在情场上忸怩不安,在同大臣相见时,又忍不住柔情四溢、含情脉脉……

正是这样的改动,让人物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一时间,该剧目的演出场次让剧团应接不暇,此后又先后赴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等地演出,徐姝璟也“一炮而红”。

在追随琼剧的路上,徐姝璟也与同年进入定安琼剧团的乐手黄茂安,组成了家庭,也正是与黄茂安的结合,让徐姝璟有机缘走上琼剧编剧之路。

一个会讲故事的编剧

2008年,定安县琼剧团经过重组第三次复演,黄茂安担任剧团团长。一心热爱琼剧的两人商量决定,一定要找出个好剧本,让停演7年的琼剧团一鸣惊人!

可好的剧本去哪儿才能找到?两个人辗转多地均无收获。正在黄茂安一筹莫展之际,徐姝璟提出:“要不这剧本咱们自己写!”

徐姝璟拿出的第一个剧本是《百花公主》,这是一部根据网上戏剧资源改编的琼剧,虽非原创,但成功的改编使得剧团一时名声大振。

得到了鼓励的徐姝璟先后创作了琼剧《奏考回琼》《母瑞山》《父爱如山》《定安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定安的人文历史和当前的社会热点。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周庆辉十分赞赏徐姝璟对于戏剧题材的把握:“她具有创作人员的敏锐度,是一个会讲故事的好编剧。”周庆辉说,海南是一个丰富的文化宝藏,琼剧的故事却大多是由外地人编写,作为一个海南人,根据当地的人文素材讲好故事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奏考回琼》讲的是定安历史人物王弘诲奏请皇帝在海南开设考场的事。《父爱如山》演绎的残疾老汉与顽皮儿子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曾斩获6项文华奖。《定安娘》则以定安敬老院院长莫广珍为原型,书写其无私为老人奉献,30年间未在家过春节的感人故事。

2015年3月初,徐姝璟在定安县敬老院里见到了已经80岁高龄的莫广珍。风雨吹白了莫广珍的头发,常年的粗活把她双肩压弯、身材伛偻,可这样一位高龄老人,还在为敬老院里的其他老人服务。在敬老院里待了半个月,徐姝璟同院里的老人朝夕相处,听着他们讲述莫广珍的故事,也曾因莫广珍的无私多次泪如雨下。

在此后2个月里,人们在定安县琼剧团的家属院常看到,徐姝璟书房的灯光永远是从下半夜亮至天明。因为上半夜要演出,徐姝璟得专心演戏,所有的剧本撰写,都是下半夜完成。期间,徐姝璟因身体扛不住,一度累晕在排练台上……

两个月后,徐姝璟拿出了《定安娘》的剧本。2015年11月份,定安娘在海南省第二届艺术节上演出,到场观看的莫广珍老人边看边泪如雨下:“看着这部戏,30多年的过往历历在目,舞台上的那个人就是我啊!”

成功的创作让徐姝璟收获了掌声与荣誉,她却仍未怠慢于为剧团而战:为资金紧张的剧团筹钱、提升自身的唱功、学着把剧本写得更好……在这位定安娘身上,让人看到一个人的潜能,更看到定安娘对琼剧事业爱得那么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