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那么多,怎么就粤语歌最流行?

2018-06-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方言那么多,怎么就粤语歌最流行? 台湾福建有闽南语歌,大包邮区有吴语歌,为什么只有香港广东地区的粤语歌赢得了人们的心? 接下来你将看到: ● 闽南语歌也曾红极一时 ● 普通话的推广让方言歌曲只能变成民间小调 ● 粤语歌是怎么红起来的? ●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粤语歌好听? 五音不全唱歌如敲锣的值班编辑 / 马马马 闽南语歌也曾红极一时 -+- 如果说粤语音系复杂,那么闽南语音系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粤语曲折委婉,那么吴侬软语娇媚动人:如果说香港城市文化盛极一时,那么七十年代台湾和民国时期的上海也都是

方言那么多,怎么就粤语歌最流行?

台湾福建有闽南语歌,大包邮区有吴语歌,为什么只有香港广东地区的粤语歌赢得了人们的心?

接下来你将看到:

● 闽南语歌也曾红极一时

● 普通话的推广让方言歌曲只能变成民间小调

● 粤语歌是怎么红起来的?

●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粤语歌好听?

五音不全唱歌如敲锣的值班编辑 / 马马马

闽南语歌也曾红极一时

-+-

如果说粤语音系复杂,那么闽南语音系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说粤语曲折委婉,那么吴侬软语娇媚动人;如果说香港城市文化盛极一时,那么七十年代台湾和民国时期的上海也都是亚洲闪耀的明珠。为什么偏偏闽南语流行歌几乎是明日黄花,吴语歌从来只在民间小调上打转?

事实上,闽南语歌也曾经在大陆火过,而且火得比粤语歌早。

● 邓丽君唱过大量闽南语歌曲

闽南自古民谣曲艺样式丰富,后来随着移民潮传到了台湾地区。台湾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闽南语流行歌曲”是1932年为宣传同名电影所作的《桃花泣血记》。

与《桃花泣血记》同时期或稍后的《雨夜花》、《月夜愁》、《倡门贤母》、《烧肉粽》等歌,有些是台湾原创,有些是用民歌小调或日本歌曲旋律重新填词,但艺术上都相当成熟。

之后几十年间,这些闽南语歌不断被翻唱,六七十年代,它们还通过渔民、华侨、广播电台、录音带等载体传入东南沿海和内陆地区,成为台湾对大陆“攻心战”中的

文化武器。

文革末期,大量闽南语歌盗版磁带涌入中国大陆,就连三线小城市里的青年男女,也没人不偷听邓丽君的歌。

1987年台湾解禁以后,虽然出现了《爱拼才会赢》这类佳作,但总体来说,闽南语歌曲并没有像粤语歌一样风靡全中国。

这主要是因为闽南语和闽南文化在台湾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而闽南文化的原乡福建省,从影响力上来讲,又不足以将本地民歌转换成新的流行文化热点。

那为什么之前能火呢?很简单,因为之前大陆没有流行歌曲嘛。

普通话的推广

让方言歌曲只能变成民间小调

-+-

实际上,在49年之前,中国是有流行歌曲的。

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上海歌坛有过一段繁华旧事。以男女恋情为主题的“民国时代曲”诞生于十里洋场,又依托着上海欣欣向荣的电影和唱片业,向江浙北平等地扩散传播。

● 民国上海百乐门舞厅

看过《情深深雨濛濛》的知了们一定会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下面这首歌曲在那个时代非常火,不过现在听来似乎并不习惯。

建国之后,这些曾经的流行歌曲被认为是“淫秽色情”,都市流行歌赖以生存的土壤消失,就此

销声匿迹。

直到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大陆只允许人们传唱政治宣传曲和“净化”了的民歌,以至于许多人再接触到粤语和闽南语流行歌时,已经不知道几十年前的上海,也有过这样的歌曲。

那为什么那个时候在上海流行的也不是吴语歌呢?

虽然现在老上海人有极强的地域优越感,但归根结底,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民国时外来人口曾多至85%。

当时在上海写歌唱歌的黎锦晖、黎锦光、田汉、白光、李香兰等都是外地人,让他们操作吴语歌,显然是太难为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