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与宋燕 吴金印:让群众参与讨论 多为群众干点实事

2017-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歌唱咱们的吴书记,全心全意为山沟--感谢书记吴金印,送给人民多少爱.你比桃花还要美,人间自有真情在.今天时令桃花春,有你多少血和汗.唐庄人

“歌唱咱们的吴书记,全心全意为山沟……感谢书记吴金印,送给人民多少爱。你比桃花还要美,人间自有真情在。今天时令桃花春,有你多少血和汗。唐庄人民感谢你,和谐盛世传万代,传万代。”这是一首快板的唱词,演唱这首快板的是卫辉市唐庄镇后沟村村民李红云,唱词里她要感谢的人叫做吴金印,已经在唐庄镇做了26年的党委书记。

9月6日,记者见到了头戴老式帽子、脚穿平底布鞋的吴金印,70岁的他一身十分朴素的农民打扮,虽然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脊背微驼,但声音洪亮、精神抖擞。

“这边是镇上新建的40万平米的楼房,建有配套的医院和小学,那边主要是厂区,有薄膜厂、建材厂、啤酒厂。”在车上,吴金印介绍着他已经奋斗了26年的唐庄镇,如数家珍,但对取得的成绩,却又十分低调,“其实就是作了一点工作,不值得提。”

“我们为谁干?为老百姓干”

“我们吃的是谁给的?我们穿的是谁给的?我们拿的工资是谁给的?”1987年,刚调任唐庄镇党委书记的吴金印为了统一思想,先给班子成员开了一次会,这次会上吴金印连续抛给党员干部三个问题。

“当时有些同志们的第一反应就说,这些都是党和政府给的。”吴金印说,经过反复讨论,大家终于达成一致,我们吃的是农民打的粮,穿的是农民种的棉花,拿的工资是全国人民纳的税,所以我们应该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他说,作为国家干部,我们为谁干?为老百姓干!“老百姓养只鸡,还能下蛋,养条狗还能看家护院,养一个国家干部,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办事,简直鸡狗不如。”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了不脱离群众,唐庄镇的党员干部分头深入到家庭院户、田间地头,从群众中间找寻智慧,找寻出路。

唐庄镇除了拥有13个平原村之外,其它村的自然条件都不是太好,其中有8个村位于山区,11个村位于丘陵地带,还有2个村地势较低,属于低洼易涝地区。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吴金印认为群众最为智慧,要实现发展必须听取群众的意见。

经过听取群众意见和组织有关人员科学论证后,根据唐庄镇西有山区、东有平原、北有丘陵、南有洼地的地形特点,吴金印和镇党委制定了“西抓石头东抓菜,北抓林果南抓粮,乡镇企业挑大梁,沿着国道做文章”的发展思路。

经过十几年的苦干,唐庄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西部山区,开采车高高的钢驾林立入云,石灰窑的生产现场热浪滚滚,几百辆运输车穿梭于完善后的建材交易市场;在万亩果园,名种果实挂满枝头,成了一个个“绿色银行”,人均1亩果园的石屏村,收入万元以上的就达到20户。

在刘沟、石骆驼等村,土地上遍布高效日光温室,同时机井、高低压线路、大棚滴灌、水泥硬化道路等农业配套设施建设,把农业产业化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南部,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把南部1万多亩洼地建成了旱涝保收田,小麦为产达到了600公斤。

“苦熬没有头,苦干有奔头”

“生命不息,造地不止。”为了让老百姓吃饱饭、过好日子,吴金印造地的信念,犹如他的平底布鞋,朴素而执着。“拼上这条命,也要为山区百姓造出田地来。”

唐庄镇西、北各有两条长十多里的荒沟——“后山沟”和“十里沟”。属季节河,汛期河涨,浊流滚滚,两岸大片沃土流失了。河床变宽,耕地缩小。

这两条荒沟,唐庄的历任“父母官”都拿它没办法。吴金印从上游走到下游,又从下游走到上游,反复琢磨着:闸沟造地,为唐庄人造出千亩良田。

1992年10月,寂静的河滩一下热闹起来。吴金印带领全机机关干部,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开往杂草丛生的山沟安营扎寨。

大片茅屋搭架而起,一盘盘大灶炊烟缕缕。全镇所有的站所,都搬到工地上办公,镇领导率先拉开了大干的架式,吴金印只召开一个动员会,一个呼而万人应,全乡13500名造田大军和3000多部各种车辆,浩浩荡荡开进了工地。

炮声响了,硝烟弥漫,车轮滚滚,人欢马叫,热气腾腾,十几里长沟喧嚣的声浪。此刻,汇入造田人流的吴金印显得分外激动,他在心里反复慨叹:“多好的群众,多好的人民……”

仅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唐庄镇就造出了良田1000亩。第二年冬天,又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十里沟又造田1000多亩,这2000多亩地,每年可增产粮食150万公斤。

2009年,南水北调工程在唐庄镇施工,挖出的大量黄土堆积如山,看到这些珍贵的黄土,吴金印和镇党委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这些黄土,在十里沟再次造地。

14里长的十里沟,落差达98米,洪水一旦下来势不可当。造地的第一项工作,是在荒沟内筑坝,防止土壤流失。在建坝过程中,吴金印根据多年的造地经验,设计了高低相间带消力的拦水坝,在每个造地平台,依次修建高坝、跌水池和低坝,垫土时,下游高于上游。

“当洪水从上游上来时,首先爬坡流向高坝,再经高坝中间的缺口流入跌水池,然后从跌水池漫过低坝,再爬坡流向下一个高坝,层层卸力,最大限度消解洪水对土壤的侵蚀。”吴金印说,这样的施工设计,既保住了水,又保住了上游山沟里冲刷过来的淤泥。

经过200多天的紧张忙碌,建成了42条混凝土拦水坝,修筑了1100米的顺河堤。一辆辆大车,把南水北调的弃土拉来,垫上四五米厚,多年的荒沟,变成了1810亩良田。

20多年前,依托唐庄镇境内丰富的石材资源,吴金印提出“西抓石头”的思路,但石砟厂等企业的飞速发展,不仅产生了严重的粉尘污染,而且还占用了宝贵的耕地资源。在认真权衡利弊后,吴金印下决心在拆除这些污染企业。

“一定要用绿茵,把大山的伤疤抚平。”吴金印开始带领干部群众,花大力气治理西山,整理山区的土地。结合西山的实际情况,吴金印提出了给山地“穿甲”“修唇”。

“穿甲”就是在山坡上修鱼鳞坑,呈半圆形全部用石头砌成,然后人工回真黄土;“修唇”就是给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围上石堰。

经过10多年的建设,西山共开发土地4500亩,修建鱼鳞坑600多万个,种植松、柏、山楂等各类林木百余种,并且修建了能容纳千人的防空工程,挖了鱼塘,栽了花草,昔日风次尘扬的石头山,如今成了唐庄镇的花果山、生态园、旅游区。

在吴金印的带领下,唐庄镇先后造地、复耕1.5万亩。他说,土地就是咱农民的铁饭碗,每年多造一点地,老百姓致富就多一分空间,“坡改梯,地穿衣,荒沟变良田,这么多年来,我们就是蚂蚁啃骨头,盯住死不放。”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

如今的唐庄,一条条水泥大道笔直开阔,一排排日光大棚连接成片,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星罗横布……

造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为唐庄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建设小城镇,首先要有地,有了地才能发展产业,有了产业,农民才会有事做,有钱挣。”吴金印梳理出造地的发展逻辑。

目前,镇上引进了百威啤酒、北新建材两个世界500强企业,2012年底,唐庄集聚区内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33.8亿元,涵盖了全镇工业份额的80%以上,财政收入破亿元,全镇人均收入达到了9985元。

“我的设想是,让全镇80%以上的劳动力进入工厂,让老百姓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镇,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围绕城镇化建设,吴金印开始升华他的梦想——带领群众实现温饱到全面实现小康。

唐庄镇四和社区的发展轨迹,清晰地反映了吴金印带领群众圆梦的进程,呈现了他让群众就近就业的设想。

2005年,卫辉市进行区划调整,将太公泉镇管辖的4个国家级贫困村划给了唐庄镇。这4个村,或在半山腰,或在山顶上,群众吃水、上学、就医处处困难。

为了彻底改变山上村民的生存环境,2008年,吴金印开始谋划让群众搬下山、住新房。最后唐庄镇填平废弃的砖窑场,建起了能容纳4个村村民居住的新型农村社区,取名为四和社区。

从2008年到2011年,四和社区盖起了300多幢两层半的小别墅,社区通水通电,用上了天然气,基础设施齐全,学校、敬老院、医院、超市、文化大院应有尽有。

另外,不仅让村民住上新房子,还要让他们活儿干,有钱赚。村民暴祥民去年买了辆新车,在工地上拉石子、水泥搞运输,并且雇了一名司机,人停车不停,每年挣十万块钱不成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以前穷惯了,能过上现在的日子,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像做梦一样。”

村民除了可以进工厂、搞运输,还可以继续种地。十里沟新造出来的1810亩耕地,目前也由四和社区专门成立的农业种植合作社管理,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20多民村民经营着上千亩地。山上老村整理复垦出来的土地,则置换给镇集体统一经营。有房、有业、有地,让四和社区的村民倍感踏实。

在唐庄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吴书记想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吴金印说,能取得现有的成绩,根源在于这一切都是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干得都是群众想的。

“再干上三五年,我相信我们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把唐庄建设成美丽、幸福、生态美好的新乡镇。”吴金印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