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的理想 2014杨昌济的教育思想述评毕业论文

2018-04-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德州学院历史系2010届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杨昌济的教育思想述评(德州学院历史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杨昌济是中国近代社会杰出的教育家,

德州学院历史系2010届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杨昌济的教育思想述评(德州学院历史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杨昌济是中国近代社会杰出的教育家,先后留学与“东洋”、“西洋”,归国后热衷于教育事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过程中,他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教育思想体系。

他的实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普及教育思想、高等教育思想在当时得到了知识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重视和赞誉,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杨昌济、教育思想、教学理论自古湘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在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也涌现了一大批教育家,可谓群星灿烂,光照华夏。

杨昌济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辞海》将他定论为“中国教育家”,并强调指出:他“重视道德教育,提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他进步的思想、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影响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学子。

毛泽东盛赞杨昌济是湖南一师教员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老师”[1]。杨昌济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杨昌济的生平简介杨昌济(1871—1920),湖南长沙人,字华生,留学日本时改名怀中,表示自己虽身在异邦,却心怀中华大地。

他的一生可分为求学、从教、再求学、在从教四个时期。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其高、曾祖父都是太学生,祖父杨万英是“邑庠生”,但没有做过官,一生在家乡以教书为业。他早年在乡下读私塾(1877—1889),后在家乡设馆授徒(1890—1920),继而留学海外,先后入日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英国勒伯丁大学攻读日语、英语、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且前往德国考察教育九个月。

他学成归国后,“湖南谭廷闿请为教育司长,不许;乡人请为教授,许之”[2],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等学校任教达五年之久。1918年,他受蔡元培之聘,出任北京大学教授。他从乡村塾师到北大教授,其教育思想形成(1890—1902)、发展(1903—1912)到成熟(1913—1920),经历了由改良主义教育思想向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转变。

他一生以发展教育为己任,“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3],在教育岗位上,“雍容讲坛,寒暑相继,勤恳不倦,学生景从”,培养了一大批无产阶级的领袖人物和杰出战士,如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维汉、萧三等,这也正说明了我们今天学习研究杨昌济及其教育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实业教育思想杨昌济在19世纪末之20世纪初提出了一整套实业教育思想。他深刻论述了实业教育对富民强国,振兴中华的重要意义;提出必须大力发展为农工商实业服务,与农工商实业紧密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主张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兴办各种专业技术学校,推广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屡为列强欺凌和掠夺,特别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再次遭受了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

空前的民族危机激起了先进的中国人救国图强的强烈愿望与变革腐朽封建专制的政治要求。杨昌济的实业教育思想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萌生的。他本着改革救国的理念积极投身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发起的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之中。

杨昌济不仅参加了谭嗣同在长沙发起组织的“南学会”,多次聆听谭嗣同的改革宏论,深受其改革思想的影响,而且还亲自拿起笔来撰写鼓吹改革的文章。1898年杨昌济在谈刺痛主编的《湘报》上发表了《论湖南遵旨设立商务局宜先振兴农工之学》一文,首次提出了他的实业教育思想。

在杨昌济看来,中国地处温带,物产之富,甲于天下,之所以积贫积弱在于“士大夫惟务防弊而不务兴利,听农工之自为之,而不稍加之意也”[4]。

他从国家自立自强的角度提出了振兴商务的重要性,指出:“然愚以为振兴商务,固为今日之要图,而商务之本源,尤在于农工之学,其先必夫二者,而后商务可得而言也。今中国之患在贫矣。

余尝穆然沉思,而叹吾国之贫有由然也。农以生物者也,工以成物者也。今试取生物成物之人数与食物用物之人数比而较之,其多寡悬殊,不待悉数而知之矣。生物成物之数少,而食物用物之数多,宜乎嗷嗷,常若不足也。

又况东西各国之食货精美而新奇,而吾之民皆售之,则食之用之益多。吾地之工农销售滞而价值微,折阅而消磨,而生之成之数益少……故中国而不欲自强也则已,诚欲自强也,固未有急于振兴商务也。湖南而不设立商务局也则已,诚设立商务局,抑未有急于振兴农工之学者也。

”[5]要想振兴中国的农业、工业和商业,就必须振兴中国的农工商之学,即发展中国的实业教育,培养一大批中国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他当时提出了振兴农工商之学的三项措施,即:办学堂,建学会,编学报。

办学堂以培育人才,建学会以联络人才,编学报以促进科研与学术交流,其中以建学会最为紧要。学会的主要职责在于考察、联络和化导。考察的对象主要是从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