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金丝鸟茅善玉 茅善玉领衔沪剧《敦煌女儿》昨晚在沪试首演

2018-09-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人民网上海5月24日电 (记者 曹玲娟) "敦煌慷慨留我,我誓言留住敦煌--"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沪剧<敦煌女儿>昨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试首演.此次演出也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6周年,展现当代沪剧人以坚实创作彰显时代精神和文化自信.沪剧金丝鸟茅善玉 茅善玉领衔沪剧<敦煌女儿>昨晚在沪试首演沪剧<敦煌女儿>由上海沪剧院携手当代中国戏曲界金牌创作团队,历时五年创作,根据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公民道德最高奖&qu

人民网上海5月24日电 (记者 曹玲娟) “敦煌慷慨留我,我誓言留住敦煌……”为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沪剧《敦煌女儿》昨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试首演。此次演出也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6周年,展现当代沪剧人以坚实创作彰显时代精神和文化自信。

沪剧金丝鸟茅善玉 茅善玉领衔沪剧《敦煌女儿》昨晚在沪试首演

沪剧《敦煌女儿》由上海沪剧院携手当代中国戏曲界金牌创作团队,历时五年创作,根据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公民道德最高奖“雷锋奖”获得者,感动中国人物——敦煌研究院荣誉院长樊锦诗先生的人生历程改编而成。樊锦诗成长于繁华的十里洋场上海,却在异常艰苦的戈壁大漠敦煌一呆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敦煌的艰苦岁月中,她始终致力于敦煌遗址的保护和研究,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敦煌学者。也是在她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取得了新成果,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就是用“上海声音”讲述这樊锦诗位上海女儿五十多年的敦煌守望历程,从而生动真实地刻画了常书鸿、段文杰等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该剧由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二度梅)茅善玉领衔主演,钱思剑、凌月刚、李建华、王丽君等沪剧演员共同出演。

茅善玉在剧中诠释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段的樊锦诗,这对茅善玉来说也是一大挑战,特别是在剧中时空交错的场景中,茅善玉一个转身,便从25岁变为80岁,30秒的时间间隔只能通过形体、唱腔和神态来诠释。

据悉,剧中樊锦诗这个人物的主要唱段都是茅善玉本人设计的,根据人物不同的年龄和情境,唱腔中既有沪剧的细腻温婉,又融入了京剧、越剧的唱腔特色:“特别是她丈夫离开的那段,既要表达出夫妻间那种很深的情愫,又要把知识分子那种含蓄的爱表达出来。

因此我在基本调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上上下下起起伏伏的旋律,让它像水磨调一样旋律丰富,正是通过这种运腔把对丈夫的感谢、感激的情感诠释出来。”在排演过程中,茅善玉逐渐融入樊锦诗这个人物的灵魂之中:“我是一边设计唱腔,一边留着泪。”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及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剧组主创曾多次深入敦煌,接受大漠沙尘的洗礼,体悟一代代敦煌人的精神力量。该剧在叙事方式上打破了沪剧固有的形式,用两个时空的交错来诠释人物的内心独白。

音乐利用多乐章的宏伟结构,既强调了沪剧的音乐特性,又增加了歌唱性,让旋律更为丰富,再配上主演们的精彩的演唱,拥有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同时,剧中创新了传统沪剧舞台的舞美灯光,舞台上倒梯形的形象符号象征着莫高窟,飞天则是莫高窟独有的地域特色,利用光与影的效果打造出敦煌的沙漠与荒丘,整个舞台布置简洁、质朴,具有极强的形式感和创造性,这也是极简主义在沪剧舞台上的首次呈现。

茅善玉表示:“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故事,我们关注了那么多年,用了很多年的心力来创作这部作品,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调整,体现了文艺工作者攀登‘高峰’的决心。这正是‘上海制造’需要的‘工匠精神’。”

该场演出的门票开票半个月就一售而空。5月22日晚,该剧的原型樊锦诗与家人一同观看了全剧的彩排,看完这一版《敦煌女儿》,樊锦诗给予了十分肯定:“这部戏讲的不是樊锦诗的故事,是敦煌人的故事。”樊院长用“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这十六个字概括对敦煌守护人的敬仰。

她感慨,“我之所以能在敦煌待下来,不仅因为有老彭的支持,有前辈们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全世界就只有一个莫高窟,我想的是怎么把莫高窟永远保存下去。作为敦煌人,如果你做不到这个就不配做敦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