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治为什么自杀 太宰治《人间失格》里把罪与罚称为一对反义词 为什么这么说?

2018-04-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人间失格>中,"罪"与"罚"的本质其实是它其中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作为一部与时代思潮同步的文学作品,如果说克服与超越不安和恐惧的精神状态

在《人间失格》中,“罪”与“罚”的本质其实是它其中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作为一部与时代思潮同步的文学作品,如果说克服与超越不安和恐惧的精神状态,回复一种“清静开朗”的精神境界是其中一层主题,那么另外一层更重要更深刻的主题则是质疑人的存在本质、探索理性的存在、寻求真实的自我。

这种根源性的质疑与探索,一方面反映为对基督教的“原罪”意识的诘问;一方面反映为对自身承受神之“罚”的必然性的怀疑。 回顾《人间失格》的时候还突然想起vczh曾经写过的一个答案:“其实我们对谁都不好,对外人好那是装出来的。

”就是这样的,人只是顾及自己,不会关心他人。针对这种利己主义,耶稣对此感到恐惧,发出过“我们都是神之子,我们是兄弟,所以我们必须关爱他人”的箴言。

但是《人间失格》中主人公正相反,他不仅丧失了对自己的自信,而且沦陷进对他人的无尽恐惧之中。怀疑自己欠缺了关爱他人的能力、对于可以拯救自己的神感到恐惧——这才是“失格”的具体内涵。

对神的恐惧是因为他不相信神之爱,认为神所给予的只有惩罚,所以,信仰是“为了接受神的鞭笞,垂头丧气地接受审判而已”。但是主人公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宿命,所以他以抗争来夺回为人的“资格”:首先,在与朋友的对答中,他因无法回答到底什么是“罪”,继而转向它的反面。

“罪的反义词是什么?”是“法律”?但是他又不敢苟同“法律”的正义;是“善良"?善良不过是随意编造的道德语言;是”神“?可是神不仅代表光明与拯救,同样也代表了撒旦与黑暗乃至憎恶。

其次,主人公又指出“罪"的反义词就是”罪“,此”罪“则为”罚“。人的一切都是”罪“,人所接受的只有”罚“。到此,与其说是宿命,或者对立,我倒觉得不如说是因果罢了。

那么,按照顾秋晨的解释来理解可以么? 【罪是:既生而为人,却又不做人该做的事。欺瞒、伤害、虚假、讨好、愤怒…是罪。 而罚是:死亡。死亡也是终结以上这些罪恶的开始,也是通向自我救赎的道路。】 因此这“罪”产生是由内而外,他内心明白自己有罪。

罚是从外至内,是拯救亦是解脱。 所以罪和罚是相反。 先说罪。其实喵酱的答案开头说的是对的。对于主人公而言,让他毕生难忘的,不是他妻子被玷污这个事实,是他对妻子的信任被玷污这个事实。

他对神的疑问与痛苦本质上是质疑“信任是否为罪”“是否保留饶恕的权利”“不抵抗是否为罪”。因为神告诉我们要彼此关爱,但是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无法建立信任的关系;神告诫人们要皈依神,不要违背神的意志,但是现实生活中不抵抗却带来了自我的丧失与崩溃。

逃避导致人间失格,在这样的绝望与质疑中,主人公走向精神崩溃,终于“额头被刻上废人的标记”。 再说罚。主人公的自杀并非基督教所允许的。自杀之人无法进入天堂,只能承受炼狱的苦难与折磨。

《现代文学大系》中有这样一段话:“站在宗教的角度而言,自杀绝不是盲从于神,而是意识到了它是对神的权威的一个侵犯。”(龟井胜一郎)主人公选择自杀,其实“自杀”在这里有着双层内涵:一为“反抗”,与神彻底决裂的一种反抗;二为“还原”,将自己的地位与神进行互换,将神惩罚自己的权利还原到自我当中。

所以,在《人间失格》中,罚的本质是一种通过否定破坏“神”而确立自身“虚无”与“癫狂”的途径,其目的是把握自身作为“异端”而存在的真实。 综上,《人间失格》的最后挣扎,是徒留一段自我丧失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