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光伊利 名家张旭光访谈录

2019-05-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贺进:您在中国书协主持了八年的工作,这八年也是中国书协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您处于这样的时期,为中国书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主持国展筹备.评选等等工作,提出了很多创作思想,改革了评审机制,在这期间推出了一大批青年书法家,所以有些朋友提出"张旭光时代"的口号,我想知道您在中国书协工作的这几年最大的感受什么?张旭光伊利 名家张旭光访谈录       张旭光:在书协的这八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离开书协时我所说的一句话:"不遗憾!"不遗憾是指我全身心地投入了书坛的事

       贺进:您在中国书协主持了八年的工作,这八年也是中国书协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您处于这样的时期,为中国书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比如主持国展筹备、评选等等工作,提出了很多创作思想,改革了评审机制,在这期间推出了一大批青年书法家,所以有些朋友提出“张旭光时代”的口号,我想知道您在中国书协工作的这几年最大的感受什么?

张旭光伊利 名家张旭光访谈录

       张旭光:在书协的这八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离开书协时我所说的一句话:“不遗憾!”不遗憾是指我全身心地投入了书坛的事业,我当年在书协培训中心当副主任的时候,我主要工作用在专业本体上,创作、教学、技法问题为主,回到书协当领导之后就着眼于整个书坛,不是技术问题了,是整个书坛的走向、创作的环境等,我觉得这一点我是尽了最大的努力。

张旭光伊利 名家张旭光访谈录

2002年的首届兰亭奖的时候,在筹备会议上我讲话,还写了一篇文章名叫《关怀这块土壤》,我觉得我是对整个书坛做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我是把书法设定为整个传统文化土壤上的一朵奇葩,奇葩开得鲜艳的花首先土壤就得浇灌肥沃,恰恰我们这些人最缺的就是这东西,所以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书坛最基本的问题。

张旭光伊利 名家张旭光访谈录

对于整个书坛的主流书风到底是走什么道路?我经过很多的思考,特别是到了八届国展以后我就总结了三句话:“坚持传统、鼓励创新、多种风格”,这三句话也成了中国书协坚持的原则,其实各省书协也有这共识。

提出这三句话的目的就是要把流行书风与老同志的观念结合起来,流行书风的现代感、流行意识都很好,但却轻视传统。我记得当时《书法报》发过这样的文章,题目是《与传统决裂》。

前一段时间在书谱学院刘正成主持的研讨会上,我发言讲到:“流行书风有成就,但肯定成不了主流,因为它轻视传统;同时对于一批老同志反对、抵制流行书风,也依然成不了主流,这是因为他们对时代不敏感。

”我所强调的这三句话就是把流行书风的现代审美意识与老同志所强调的传统所结合起来,把两者的优势都运用起来,坚持传统的问题也就成了不可动摇的原则,这是书法的基本规律,因为历史上没有摆脱传统而成大器的先例。

还有就是也不能死守传统,也要鼓励创新,传统万岁,创新是万岁加一岁,要有这样的共识。第三句话是“多种风格”,在国展评选当中,这句话最受用。如果都写二王,突然有一个写瘦金体的,可能就让人眼前一亮。

书坛是一个百花园,如果这个花园开得都是牡丹,也就没什么看头了,所以必须是百花齐放,哪怕是野草在百花园中也有它的价值。我在西安的一次会议上也提到,无论是流行书风还是什么书风,都是平等的,不存在主次的关系。

回到北京后,张坤山先生给我打电话,说“你的讲话像当年解放老干部一样,大家的心结都解开了。”苏士澍说我讲的跟启功先生暗合。就说明这个问题提出来大家是赞同的。但是我是冒着风险提出来的,因为当时反对流行书风的势力非常大,大的吓人。

我本着对艺术的忠诚,就应该提出来。在这之前很多年轻人都不投稿(国展),他们认为国展都是老传统,投了稿大部分评委也看不懂。这是当时的一个现状,我提出这个观念之后,可以说开辟了书坛的一个新天地。

因此八届国展的收稿数量达到了36000件,在当时是空前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另外,我们当时设定了对获奖作者进行文化考察的机制,旨在全面提升文化素养。因为书法说到底是一种文化行为。对错字、繁简同篇,文字常识的问题,给予扣分等等。对此,在学术上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人的提升,目的是培养书法家,而不是写字匠。

       贺进:北兰亭是书法艺术的一个阵地,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北兰亭逐渐被大家所认识和关注,可以说形成了书坛的一个现象,尤其是从去年开始策划“上巳雅集”活动,让大家对北兰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想了解一下北兰亭的情况,还请您谈一谈?

       张旭光:北兰亭算是我离开书协之前就开始筹备了,但是乙庄老师也想有个大的场地搞书法教学、研究。

       乙庄:我们最初的想法也是很简单的,就是想提供一个地方大家来交流和学习,北兰亭也不是我和张老师自己的,是大家的,只要有共同爱好来到这里,我们都欢迎。

       张旭光:后来取名字,我们想来想去就起名为“北兰亭”,起完之后还感觉不错。从这之后就研究它的定位,后来就定位在“以书法特长为社会做点事”上面。

也就是说我们就有这点特长,干别的也可能干不好。书法作为文化事业与社会文化建设联系地也比较紧密,能做点事,也能体现一种社会价值。其实北兰亭是官方机构下的一个补充,而且我们理解在多元文化的当下仅仅靠官方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我们看到民间的书法团体越来越多,包括县级的书法团体都逐渐呈现出自己的面貌了。随着经济的发展,整个体制逐渐市场化,市场化的前提必然是多元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

计划经济的模式已经落伍了,不光是书法,所有的行业都不是官方一家在做了。所以我就感觉民间的、自由的沙龙、团体所承担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北兰亭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场地,朋友们来了可以写字,可以弹琴、喝茶等。

其实现在社会比较需要这种自由的形式,太官方的形式与老百姓离得有点远。北兰亭的含义一个是承传兰亭的精神,兰亭精神无非几个方面,一是文人雅集的快乐,二是对生命的超越,三是王羲之的兰亭诗“万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的发展创新精神,所以我们首先承传这个兰亭精神。

兰亭又是帖学的象征,北兰亭就有了新帖学的含义,就是说要把北方人的性情和帖学结合起来,能够增加时代的气象,与真正北兰亭创新精神不谋而合,而且是承传他,弘扬他,普及他。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不同看法,张旭光搞北兰亭就是跟兰亭对抗。但是我也不听这个,我做事不是为我自己做,我就是对社会有一点担当而已。我就是联系大家一起做事,我绝不做个人的事,我做就是朋友的事,同仁的事,书坛的事,一起做,大家一起快乐,一起提升、成长,我觉得这种思想下我也不怕别人说三道四,要是这些都听的话,那什麽事都做不了。

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会坚持下去,而且我现在一定要把他做成一个品牌。

有人会说我通过活动挣钱,我认为没有这个必要。就说钱的问题,我的作品市场很好,挣钱比这来得快。这多累,组织这么大的活动,请人,有时候甚至求人,打电话,要是挣钱发财靠这个不行。正是因为不靠它挣钱,它才有了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