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读后感 电影在太行山上的读后感

2019-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你看过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吗?冷兵器时代的小规模的肉搏战斗场面,真实.紧张.视野宽阔.战士和首领之间的协作和联动堪称一绝,让你看得精心动魄,在太行山上读后感.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太行山上读后感 电影在太行山上的读后感你看过好莱坞大片<风语战士>吗?吴宇森片最擅长展示的"火力感"和力量的"爆发感",在此片中更是炉火纯青.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你看过斯皮尔伯格拍的<

你看过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吗?冷兵器时代的小规模的肉搏战斗场面,真实、紧张、视野宽阔、战士和首领之间的协作和联动堪称一绝,让你看得精心动魄,在太行山上读后感。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太行山上读后感 电影在太行山上的读后感

你看过好莱坞大片《风语战士》吗?吴宇森片最擅长展示的“火力感”和力量的“爆发感”,在此片中更是炉火纯青。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你看过斯皮尔伯格拍的《拯救大兵瑞恩》吗?逼真的道具、逼真的环境、逼真的人物形象、逼真的战术、逼真的战斗节奏,极富现场感,让你被现代战争的残酷炸得目瞪口呆。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太行山上读后感 电影在太行山上的读后感

你看过最近的一部战争大片《珍珠港》吗?宏大的战争场面,数字化技术还原的高技术兵器的风驰电掣和雷霆万钧,让你觉得国家巨人间互用庞大的绞肉机、工业化的操作方式来吞噬生命、较量实力和意志,真是异常恐怖。但是,看过《太行山上》,我又觉得――此片老矣。

太行山上读后感 电影在太行山上的读后感

《太行山上》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推出的巨资力作。我特爱看战争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反应毛泽东思想战无不胜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是鲜活的、乐观的、感同身受的战争片。但是,一些盖有主旋律标记的战争片曾一度让人感到道具和背景粗制滥造、导演和演员缺乏真实的战争体验、泛滥空洞枯燥的说教、以政治情感代替审美情感,因此丧失了好多观众。

这不由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杂文《宣传与作戏》中的一段话:“就是那刚刚说过的日本人,他们做文章论及中国的国民性的时候,内中往往有一条叫作“善于宣传”。

看他的说明,这“宣传”两字却又不像是平常的“propaganda”,而是“对外说谎”的意思。” 也有的场面宏大的战争片,挖大阵地、放大烟火、动员多多的解放军、花大钱做旧衣服旧兵器旧道具,结果故事情节和思想内容让人觉得一团糟,花大把的钱,办了针鼻儿大的事。

不下真功夫弘扬主旋律,枯燥宣传白费钱事小,“真戏假作”帮倒忙倒是“事大”。

看完《太行山上》,我已觉得该片的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同时跨上了新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没有了枯燥烦人的说教、没有粗制滥造和过分的夸张,有的是不可辩驳的逻辑、兼收并蓄的生花妙笔、生动壮观悦人耳目的影音效果。

哭哭啼啼的台湾片、打打杀杀的香港片、罗里罗嗦的韩国片、蹦蹦跳跳的印度片,一概地远远抛下,一旦越过,即不可逆转。从此,中国电影再也不需要象慈禧太后派梳着辫子的男人去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一样,靠古龙小说式的、单薄得让人心疼的《英雄》和《十面埋伏》等娱乐电影去“闯江湖、包打天下”了。

从此,中国的“主旋律”,可以直面好莱坞、嘎纳、威尼斯的繁华,不卑不亢地登堂入室,正撄其锋。《太行山上》,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普通观众看国产片,终于有了而不仅仅是找到了“看大片”的感觉!

这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观赏性非常强。看惯了欧美大片新奇、艳亮、劲爆的视觉效果,我们都已经出离了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再地被震撼外加震撼。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国产片,太粗糙,太敷衍,太儿戏,一个字,假,离真还远得很,更别提震撼了。

记得有次看一个不太知名的日本片儿,说的是7名战国时代的武士攻打一个小县城的故事。7个人的战斗,太让国人嗤之以鼻了吧?连《小兵张嘎》的出场人物都比7个人多。但就是这7个人,导演为了让他们更象战国时代的武士,安排他们夏天里半裸着在阳光下锻炼九十天,肌肉饱满、皮肤黝黑,眼睛因为身体健康精气饱满而灼灼有神。

他们的盔甲、兵器、马具,全是手工作坊按照古代的做法,一招一式一针一线的还原的。对比我国名著影片《三国演义》,那些本该名扬四海将军,却好像由一些气乏力弱、亟待疗养的熬夜作家来扮演,岂止让人大失所望,简直是哭笑不得,读后感《在太行山上读后感》。

可《太行山上》则不同,绝大多数的道具,比如八路战士的大刀和磨损的破枪老套筒、民兵崔队长磨得寒光凛凛的几跟标枪、指挥员用的地图、系的破皮带,都跟临摹的文物一样;再比如鬼子军官的军装、佩刀、勋略表、野餐饭盒,小鬼子的钢盔、三八枪、大头皮鞋,也都是精工细做,特别是鬼子们用的三八枪,黄澄澄的枪托,寒光闪闪的枪刺,与现役士兵保养的没有什么差别,再看那一拉枪栓退出叮当作响、黄灿灿的子弹,跟上个月刚从日本运来的没有什么分别。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大多数日本角色,都尽可能多的由真日本人来扮演,据说在开拍以前,全体日本演员曾向剧组集体鞠躬。

作为军事题材的电影,军事常识是必须中的必需。对照央视正在热播的《八路军》,《太行山上》中体现的军事常识、艺术的真,就显得自然和美了。同样是描写平型关大捷,《八路军》里的刻画方式是,埋伏在峭壁两侧的八路高呼:“鬼子进入伏击圈了,同志们,冲啊!

”然后就居高临下的跑下去拼刺刀。我这样稍有军事常识的男性就气得鼻子流血了,这样的伏击战,地利优势何在?不居高临下的扔手榴弹、居高临下利用射程优势打鬼子,冲什么冲?不怕崴了脚拼不动刺刀?《太行山上》是这样描写的,鬼子进了伏击圈,指挥员还在耐心等待,寻找最佳的开火时机,观众们感到大战前的压迫心理越来越重急不可耐的时候,指挥员才命令开火。

一下子就是雷霆万钧的万炮齐鸣,手榴弹可劲儿往下招呼,轻重机枪铁扫帚一样猛扫,步枪是打一枪隐蔽观察一下。当鬼子叫来飞机轰炸助阵的时候,林彪命令:“冲下去,跟鬼子缠在一起,看他怎么轰炸!”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八路与鬼子几次肉搏的场面,太激动人心、太精心动魄、太超出想像的真实了。在老爷庙上,八路军李天佑团率先占领制高点,但1937年的鬼子都是训练有素、凶顽强悍的“武士道”,把子弹都打光了,鬼子还是踩着同伴的尸体,眼都不眨的往上顶。

狭路相逢的时候,八路军举起了大刀和折断了刺刀的步枪,怒目而视;而鬼子们也毫不含糊,一声“上刺刀、退子弹”的口令之后,拉枪栓退子弹的哗啦声和叮当声响成一片,然后就红着眼、挺着溜长的大枪刺刀、一步一个脚印儿的往上真招呼。然后就是要怎么狠就怎么狠,要怎么真就怎么真、要怎么娴熟就怎么娴熟的肉搏。

肉搏中有两个镜头最值得一提,一个是有个鬼子军官,刀法娴熟,一连劈杀了好几名八路。有个八路枪已经拼丢了,看到这个鬼子凶悍,空着双手就抓他的刀,割裂肌肉的倭刀滴答落血;鬼子哪儿能含糊,一挺腰把刀顶进了八路的肚子,八路嘴里喷着血往前自己一用力,抱住了鬼子的脖子使他不能动弹;鬼子背后同时冲来两名八路,两把刺刀同时捅进了鬼子后心,拔出后迅速投入新的战斗。

鬼子跪着死了,手里还死死抓着那把落血的倭刀,穿着刀的八路就势扑在跪着的鬼子头上,这个造型一下子就刻在了我的心里。

另一个镜头是敌我两个伤兵,都倒在了地上,互相怒视着。鬼子伤兵是个军官,被砍掉了右腿,他咬牙匍匐着爬向一把刺刀,迅速的抓起来;八路伤员伤更重些,半举着大刀严阵以待。鬼子一用力,八路也顺势把刀一挺,没想到,日本军官并没有刺向八路,而是把迅速抓来的刺刀,绝望的刺入了自己的胸口,以求速死。

这个镜头太痛快了。我曾看过一个描写八路军与鬼子在宋庄的战斗,骄狂的鬼子屡次不能得手打不赢就暴跳如雷互相埋怨,再打不赢就绝望赌气地自杀,一自杀就自杀好几个,并不是怕被军官枪毙,也不是怕被八路打死,就是凶悍的赌气,打不赢就赌气自杀。

这太符合日本法西斯军人的性格了,你要导演日本鬼子跪地求饶,不但鬼子会骂你,观众也会骂你,不是因为不可信,是不解气,不解气!鬼子赌气自杀最解气。不看不知道,一看哈哈笑。

其他的场面象日军焚尸烧灰,已经被八路军入土安葬的日军尸体被同伙刨出来投入烈火焚烧的场面,非常有炮灰感;阿部规秀压迫被八路俘虏后逃回的士兵跳火坑,半裸的日兵哭天抢地的喊着:“我有什么错?我只是不想打仗想回家。

八路军都不杀我,自己人倒要杀我。天皇陛下,皇军必败!”然后跳入烈火,在烈火中挣扎的日本裸兵形象,非常耐人寻味。再有就是国军坦克,活活碾死鬼子兵的镜头,也很精彩,很逼真,很解气。再一个有意思的蒙太奇手法就是在平型关伏击战前,林彪的地图上放了一双筷子,有个小爬虫爬象两个筷子之间,这个不起眼儿的小镜头太蒙太奇了,我们的战争大片居然已经精细到这种程度了。

在思想性方面,本片将以往的陈词滥调和空洞说教一风吹尽,站在新的高度回顾历史,立意颇新。该片歌颂八路军这支钢铁雄师,紧紧的抓住八路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个法宝,全片线索紧紧围绕毛泽东军事思想、人民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展开。

开篇“亮相”,即是“平型关大捷”。我军情报显示日军辎重队要通过悬崖峭壁之间的大山沟,林彪率领115师主力埋伏在山沟两侧峭壁之上,单等日军进入包围圈。一个年轻战士狐疑道:“你说这小鬼子一定会从这儿经过吗?”举着望远镜观察的聂荣臻回头镇定的说:“必经之地。

他们带了那么多的辎重,不走公路还从天上飞过去吗?”别小看这短短两句话,这是红军多少年打游击、打伏击总结出来的经验,机械化、摩托化的军队的辎重运输,必定会依赖公路交通线,这就是战争的规律,林彪是打伏击战的专家,在第五次反围剿到处失利的情况下,唯有林部偶有小胜,林彪还写成了《论短促出击》,全军传诵。

日军必定依赖交通线,但乘胜长驱直入,轻敌冒进,很有可能草率对待这个伏击的绝地,不派事先侦察部队登临勘察,护卫通过。“必经绝地”和“轻敌冒进”两个要素,都被我军灵敏的捕捉到了,猝然一击,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