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宋史第四部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十四)雪夜定策

2019-02-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在宋太祖赵匡胤加强禁军.削弱藩镇.集权中央的过程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这件事从周世宗时候就已经开始实施,但随着周世宗的离世,与大宋王朝新建之后百废待兴而暂时搁浅.王立群读宋史第四部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十四)雪夜定策这件大事就是统一天下.周世宗在位时,领土虽然已有扩大,但大宋建国初期,领土也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长江以南,南唐.吴越.荆南.湖南各国仍旧割据一方.另外北有北汉.契丹,西有后蜀.西夏,在这样四面强敌的情况下,宋太祖赵匡胤无法高枕无忧,于是在一个大

  在宋太祖赵匡胤加强禁军、削弱藩镇、集权中央的过程中,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这件事从周世宗时候就已经开始实施,但随着周世宗的离世,与大宋王朝新建之后百废待兴而暂时搁浅。

王立群读宋史第四部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十四)雪夜定策

这件大事就是统一天下。周世宗在位时,领土虽然已有扩大,但大宋建国初期,领土也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长江以南,南唐、吴越、荆南、湖南各国仍旧割据一方。另外北有北汉、契丹,西有后蜀、西夏,在这样四面强敌的情况下,宋太祖赵匡胤无法高枕无忧,于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夜访宰相赵普,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天下的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雪夜定策。

王立群读宋史第四部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十四)雪夜定策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选择先征讨南方?先伐南,还是先平北,到底有什么不同?

    赵匡胤面临的大问题是,怎么打?顺序是个大问题。赵匡胤是谨慎的人。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反复征求了很多人的意见。今天看四条文献,看看是哪些人。第一个是建隆元年八月,问张永德。

王立群读宋史第四部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十四)雪夜定策

这人迷信,早年在军中听说,赵匡胤将来要发达,所以对赵特别好。赵匡胤当了皇帝后,对他也特别好。张永德来述职时,赵匡胤向他咨询,要打北汉,怎么样?张永德答复是,“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为援,未可仓卒取也。

”这是北汉都城,军队虽少,却是强悍,有契丹为外援,短时间内不能考虑他。张永德给了否定意见。这是赵匡胤征求的第一人。第二年,张晖入朝,也来拜见皇帝。张晖本是一般官员,在平定李筠叛乱时立了大功。

赵匡胤征求他的意见。张晖说,与北汉接壤的一块,破败不堪,再打仗,百姓承受不了。所以建议晚几年,让经济恢复,再打。张晖也不同意。一从军事一从经济,都不同意。到了建隆二年冬,赵匡胤拜访了赵普。这是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拜访的。

赵匡胤喜欢微服私访。赵普退朝后,工作服都不脱,随时准备接待皇帝。赵普回家后,向来不脱朝服,只要皇帝一来,穿戴整齐。可是这一天,不是这样,因为是冬天是深夜,大雪纷飞,他打算脱下朝服,皇帝不会半夜来。

就在这时,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他。赵匡胤顶风冒雪站在大门口。赵普想,幸亏没脱。赶快让进来。赵匡胤说,我约了赵匡义,马上到。他当时是京城主官。兄弟二人同时到赵普家,赵普赶快准备接待。赵匡胤见着赵普的夫人叫嫂子。

这说明两家关系近。赵普与赵匡胤关系是在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征南唐时开始的。“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宣祖指的就是赵匡胤。当时赵匡胤生病,赵普亲自熬药,赵匡胤把他当作同宗。

赵普从此与赵匡胤关系铁。生火,烤肉,搬酒,“夜久寒甚,陛下何以出宫?”“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这是有名的话。大宋的周围都是其他的政权,南唐啊什么的,怎么睡得着?这就是有名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陛下成算。”你打算攻打什么?赵匡胤说想打北汉,赵普沉默久,“非臣所知也。”说明他不同意。

其实在赵匡胤心中,他一直想要先攻取北方的北汉,但是万万没想到却遭到张永德、张晖和赵普三人的坚决反对。特别是宰相赵普,足智多谋,无论是陈桥兵变,还杯酒释兵权的背后,都是他在为赵匡胤出谋划策,所以当他表示反对先攻取北汉时,赵匡胤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统一大计,那么赵普为什么坚决反对先攻打北汉呢?

    道理赵普说得清楚:北汉这个小国,抵挡了北边的两个强国一一契丹与西夏,所以北汉弹丸之地,不能打。先让它留着,抵抗契丹等。赵匡胤说,“吾意正尔。姑试卿尔。”这是借坡下驴。

除了这三次征求意见,都没得到同意外,还征求了魏仁浦的意见。一次喝酒,间他为什么不敬酒呀?这时间想,进攻北汉。魏仁浦回答是“欲速则不达,惟陛下审思。”四个人,都不同意打北汉。最后赵匡胤与赵光义有一段有名的对话。

赵匡胤把自己统一天下的战略全讲清楚了。“中国自五代以来,兵连祸结,帑藏空虚。必先取巴蜀,次及广南江南,则国用富饶矣。河东与契丹接境,若取之,则契丹之祸,我当之也。姑存之,以为我屏瀚,俟我富实,则取之。

”兵乱不止,导致的是帑藏空虚,国库空了,就先拿下巴蜀与江南,国家富强了,再取北汉。这就是统一天下的总方针。先巴蜀,最后才是北汉。这个谋略就是先南后北。这个策略在后来的史学界争议非常大。

特别是北宋中期开始,北宋国力军力不强,燕云十六州没收复,不久北宋灭亡,转向南宋,许多人就评价这个策略的对与错。最有名的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中国先取蜀,南粤江南吴越太原,最后取幽州,则兵已弊于四方,而幽州之功卒不成。

故虽得诸国,而中国之势终弱,然后知,世宗之本谋为善也。”这段话说明最后打幽州,疲劳了,打不下来了。所以北宋没有收复到幽州口所以周世宗的策略是正确的。赵匡胤的策略是错的。这个意见一直被许多人认可。

钱穆说,“宋则以赵普谋,先南后北为持重,兵力已疲,而贻艰钜于后人,则太祖之失也。”把难的放在最后,是宋太祖的失策。这都有前提,认为先打北方是对的。但是这些人的说法是隐含一个前提,先打北能赢。

赵匡胤当时打北,能赢吗?没有事实证明。后周世宗打三个周时,即将决战时,病死了。后来赵光义两次北伐,一次是十万二次是三路大军攻契丹,其中包括最有名的杨业。结果两次北伐全部惨败告终。所以学术界认为打北赢了这个前提不存在。

另外有观点认为赵匡胤的策略是正确的。当时北宋的军事经济不足以支撑与契丹打。不过这两派意见,都有间题。误解了赵匡胤,赵匡胤的先南后北,不包括契丹。赵匡胤的北只指北汉,不包括契丹。

王立群教授提出,当初赵匡胤先北后南的策略,其实是想先打北汉,而不是契丹,那么这种说法有什么依据吗?其实相对于弹丸之地的北汉,早在唐朝末年就崛起的契丹,绝对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敌人,但是为什么赵匡胤先南后北的计划中不包括契丹呢?

    这个说法有根据吗?有六个:一是赵匡胤征求意见时,就没有收复燕云的计划。间张永德时是“时上将有事于北汉”,间张晖,“将事河东”,指的就是北汉;间赵普,“吾欲收太原。

”间魏仁浦“朕欲亲征太原,如何?”都是指北汉。二是雪夜定策没有收复燕云的计划。三是统一天下的目标不包括燕云十六州口指的是割据政权,不是其他民族政权。四是乾德元年十二月,有下级军官献了战阵图,赵匡胤十分高兴,重赏了锦袍银带钱十万。

奖励完了,不说了。可见没有出兵计划。五是赵普谏阻收复燕云。赵普说地图,画的人是曹翰,这是当时的大将,赵匡胤间他,能拿下来吗?赵普说可以,但是要间一句,拿下来,谁守?只能是曹翰。赵普说,如果他死了呢?赵匡胤不说了。说明,曹翰一死,还得丢。六是两次攻伐北汉,却不打燕云。两次找北汉,都不打燕云。这六条证据说明,北只指北汉,不包括契丹。

    赵匡胤的头脑中,清醒的是要铲除割据势力。两个朝代的幽云十六州看作民族的遗留间题,另有处理办法。怎么处理呢?有一段史料:“初,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石晋苟利于己,割幽蓟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

朕甚悯之。欲俟斯库,所蓄满三五十万,即遣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直,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耳。会晏驾,不果。

”这里讲出了赵匡胤的远大计划,设立了专门的金库,把每年的财政余额存起来,存起来,等若干年,存够三五十万,与契丹谈判,如果把土地与百姓交还,给他钱。如果不能土地与人民,就招募勇士去与契丹打。没做,就死了。这就是《长编》的封桩库的故事,说明赵匡胤另有考虑。简单来说,赎买,和平赎买。拿一些钱存起来,适时去谈。这种办法出于什么考虑?一是直接打没有把握;二是契丹最终也是要钱。一

    雪夜定策,一是通过战争解决中原割据政权,采取先南后北的步骤。二是通过和平赎买解决燕云十六州的历史遗留问题。赵匡胤打算这样解决天下统一问题。但是北只指北汉,这是割据政权,第二步才解决历史遗留间题。

这个皇帝不是一般的皇帝,不单要解决禁军反叛的问题,要解决宰相权力过大的间题,中心间题是要统一全国。这是武将,却有胸怀有志向有谋略,最终想统一全国。当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赵匡胤准备统一天下时,突然间,南方传来一个消息,这个一来,赵匡胤觉得统一的先南后北策略可以施行了。看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