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葆桢的故事 福州游#名臣沈葆桢 故居的风水还是其他?

2018-01-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民国时期的作家郁达夫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在福州做事,来过宫巷.他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对宫巷的第一眼印象:"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

民国时期的作家郁达夫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在福州做事,来过宫巷。他在日记中写下了他对宫巷的第一眼印象:“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都是钟鸣鼎食之家,像林文忠公的林氏,郑氏,刘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住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

” 我这会儿也走在宫巷里,一路慢行,没见着进士牌匾,倒是见到一个大宅门前有个半高的石碑。石碑上写着:“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沈葆桢故居”。眼前就是大名鼎鼎的沈葆桢的故居了。

关于他的故居,因为有不少喜欢留下文字的人近期来参观过,已有许多详细描述,实在不必重复,选摘几句即可: “沈葆桢故居位于宫巷26号,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数次易主。清同治年间,沈葆桢购置这座大房屋,加以修葺居住。

故居占地面积2747平方米,坐北朝南,依次为门头房、厅堂、内堂、藏书楼,周围风火墙。”其中面积的数据,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记录,不过,少的也有千五平方。这也难怪,平常人都没住过大宅,从不同渠道了解个数字就写上去。

总之,够大就是了。 从外向里一步步走进去时,可以见到:“门前两侧有高耸马头墙。门头房面阔三间,进深三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鞍式山墙,正中设六扇门,左右为房间,供看门人居住。

第一重石框门的门额上记得有瓦当图案,石台阶饰有波纹。进门便是第一进,第一进为大厅,厅堂面阔五间,进深七柱,采用减柱造木构架……”不是学建筑的,那些个术语名词我也是不太明白,总之是一间明朝时期建的豪华大宅子,至于其他的,例如是什么人建的,有些什么人住过,都不知道,也没人关心。

早几年就有人来游览过了,只是那时的观感不怎么样。这位游客曾写道:“看到的这个宅子,却已经破败不堪,歪斜而石灰剥落的墙壁,裸露在外的墙基座,泛着灰光,冷峻而呆滞;破落的大木门散发出一种不安的气息。

”就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破败大宅,这一位竟然还敢走进去,甚至走进深处。 当他来到大宅的深处时,看到的更是摇摇欲坠的残破景象:“沈葆桢的藏书楼,这里曾有沈葆桢毕生的字画收藏。

可是,现在这里的窗扇、门扇、楼板等木构建筑大部分已经朽坏,整座藏书楼用几根木柱勉强支撑,岌岌可危;它的一片披榭已悉数倒塌,瓦片散落一地,一片狼藉;那些倾斜的墙上画着几幅儿童画,由于色彩褪色,粉灰脱落,已经很难分辨出它们的内容。

”他看出来了,这个宅子好一段时间里曾被用去做过幼儿园,直至前些年才以残破不堪的状态归还给了沈家的后人。 还是这块地方,还是这些大宅子,不过这会儿没人再说“风水好”了,看来风水已经轮流转到别处了。

又过去了几年,现在这里已经重新装修恢复一新,变身为展览馆,而且开始收费。虽然我不太信风水之类,但在许多人的眼里,当年这里应该确实是好风水,否则就不会出大人物了。

清朝同治年间买下这里的沈葆桢,在他事业顶峰时是清廷里炙手可热的重臣,同治年间任船政大臣兼通商大臣、光绪年间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一品文官。另一重身份也许更容易让人记住他,他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典型的亲上加亲。

当然,他主要是靠自己的能力和业绩获得朝廷信任和重用的。他21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几年后,任江西九江知府,翌年署广信知府。此后,由时势成就他的功业,一路扶摇直上。

细看沈葆桢一生的功绩,主要有镇压太平军、创办船政和赴台驱日。早在他任广信知府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太平军一路杀来几乎所向披靡,并不断进逼广信城,整个江西的局势可谓岌岌可危。

沈葆桢绝非等闲之辈,他没有退缩,而是奋起英勇抗敌,七战七捷,打退了太平军的进攻,仅此一役,便已官场扬名。此后跟随曾国藩,配合湘军镇压江南境内的太平军,以功擢升为江西巡抚。太平天国势力败落后,在江西境内仓皇败逃的太平天国幼天王洪天贵福和干王洪仁玕等人被捕获,沈葆桢旋即命令绑赴市曹凌迟处死。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沈葆桢就是用太平天国暴民的鲜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 有镇压太平军的屡屡战功,再经左宗棠推荐,同治六年沈葆桢就任船政大臣,开始了他的船政事业。

他建起远东最大的造船厂,促进发展造船技术;成立福州船政水师并打造成当时中国吨位最大的一支舰队;创办船政学堂,培养出许多海军人才。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人们称颂他时所必提的业绩,甚至有人给了他“中国船政之父”或“中国近代海军之父”等等极为荣耀的美誉,只是他所建立的水师结局极为悲壮。

在十几年后的马江海战中,福建水师大败于法国东京舰队,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因合并重编而解散,彻底消失了。

沈葆桢在船政大臣任期内曾作为处理台湾事务的钦差大臣前去巡视台湾。当时发生了“牡丹社事件”,日本出兵征台,沈葆桢前去处理与日本的外交事务。在谈判之后,清廷与日本签订《北京专约》,实质上承认琉球是日本的属地,并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

从结果来看,虽然日本撤兵,大清帝国保住了台湾,但失去了琉球这个藩属国,不能算成功处理。在此事的刺激下,清廷决定分别成立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任命李鸿章为北洋通商事物大臣,总管北洋水师,任命沈保桢为南洋通商事务大臣,总管南洋水师。

无论如何,沈葆桢还是升官了,升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沈葆桢做官最大的特点就是强势,他追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时,受到曾国藩的赏识,因曾国藩多次向朝廷推荐保奏而升官。

但他却敢于明目张胆地得罪曾国藩,还放出大话:“予之有今日,予命所固有。天盖假手于曾,曾遂贪天之功,以为己功耶?且予知有国,不知有曾。予为国计,即有恩亦当不顾,况无恩耶?”看他的口气,他说“命所固有”时是绝对的自信,不知是不是认为自己能力超强,或是与朝廷中其他重臣的关系够铁的缘故,还是非常自信自家大宅风水极好呢?而他自称忠于朝廷,朝廷自然喜欢,遂节节高升。

清人葛虚存撰写的《清代名人轶事》称:“沈为人犷暴,好自负。” 作家刘诚龙为《百家讲坛》写了一篇《是谁“掐”死了晚清名臣沈葆桢》,其中有一段:“有人帮他计算,从沈葆桢受命当两江总督之日起,‘至病故日止,所杀戮之人,平均每日得五十人云’。

”当真是杀人如麻,其中虽有罪大恶极者,但也必定多有无辜受戮的。书生出身的官员有如此铁腕和冷血,当真少见。 统治者主导的官方历史总是只从国家民族角度来评价人物,尤其是与保护或扩张国家版图相关的事迹更是会得到正面评价。

据说现在台北市政府大门里的大厅便被命名为“沈葆桢厅”,墙上还挂有“沈葆桢生平介绍”、“沈葆桢对台重要功绩”等图文资料,这些都是对他巡台功绩的肯定。

至于杀多千百个蝼蚁一般的草民之类的行为,就只能在民间野史轶事中寻找了。轶事传闻中对他死时的恐怖状态做了着力描述,就是暗示所谓报应,也算是为无辜草民们找回了一点点安慰。 我相信他的能力极强,性格刚勇,再有当朝重臣林则徐亲属的背景,在时势危急之下杀伐决断,表现突出,又对朝廷表忠诚,升官实在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而老宅的风水,不过是个说辞而已。

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平民出身,再勇猛也不过是个英勇的士兵,可能早就死于沙场激战中,只有枯骨在秋夜的寒风中呜咽。

如果他出身皇家,以他的冷血、铁腕和能力,一定会成为一个当世称为“英明领袖”、享有许许多多荣耀而在后世民间被称为“暴君”的帝王。 我相信,一个人最后的成就和地位就是由他的性格、能力、见识、家庭背景以及时势等造就出来的,和老宅的风水没啥关系。

眼前这座老宅在沈葆桢之后也住过许多人,没听说还有什么名人出现过。我建议,他的后人们还是凭此换成别处的新豪宅,也许又会有一段非常好的风水也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