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雯的前夫 任晓雯最难的是把写作野心放低一点

2017-09-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原标题:任晓雯最难的是把写作野心放低一点答题者:任晓雯提问者:三色堇时间:2016年2月21日人物简介:任晓雯,小说家,出版有长篇<她们>.

原标题:任晓雯最难的是把写作野心放低一点

答题者:任晓雯

提问者:三色堇

时间:2016年2月21日

人物简介:

任晓雯,小说家,出版有长篇《她们》、《岛上》,短篇集《阳台上》、《飞毯》。1-4届新概念大赛连获一、二等奖。《她们》获2009年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提名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意大利语、瑞典语等。

采访手记:

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北京的文人饭局上,每到9点,大家酒酣耳热,仰而赋诗之际,一个女子睡眼惺忪地站起来,说,“我要回家了。”不熟悉她的人觉得她“矫情”,了解她的人知道这就是她的生活规律:每晚9点入睡,早晨5点起床写作,纪律严明,雷打不动。

后来,饭局也很少叫她了,她也正好落得清静。任晓雯说自己是一个乏味的人,也许所有的勤奋者都是“乏味”的吧。2005年之前,她的理想是要做个学术青年,虽然一直在写,也连续两次夺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她从来没有想过成为作家。博士没能如愿考上,她先后在电视台当主持人,和朋友创办茶叶公司……现实生活的洪流褪去了她身上“文艺腔”,而那些真实的“失败感”又最终形成了一声轻盈又沉重的叹息——生活,如此而已。

1 《生活,如此而已》让我想到门罗的《亲爱的生活》,还有费里尼的电影《甜蜜的生活》……能谈谈这个书名的寓意吗?

答:书名是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韩敬群先生帮忙起的。我觉得很贴切,在此感谢他。这部小说不是以情节取胜的,它的特色更在于一种对人生境况的体会。这个书名仿佛一声叹息,很能体现某种说不出的回味感。

(问:你在序言中说,触动你写这篇小说是源于北京街头偶遇的胖女孩,你和她的境遇经历差别很大,可是她却触动了你“顺风顺水的生活里,隐秘而持久的挫败感”?)

每个人都可能产生隐秘的挫败感。生命里总有无能为力的时刻。我们必然经历苦难,也必然会死去。具体到每个人,遭遇各不相同,但对挫败感的体会却是相通的。这是为什么,我能够通过虚构一个陌生人,来书写自己的情感。

2 你在序言里提到曾经告诫自己不要轻易写两桩事:爱情和青春,因为它们是低门槛的题材,因而难度也大,没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不敢端上台面来,这也是这本书的写作难点,当时你是怎么考虑的?

答:这本书涉及青春和爱情,但并非写作重点。小说整个上半篇写的是八十年代,那时蒋书还是个儿童,到了下半篇里,她才成长为一个都市小白领。

蒋书的困境,其实是一代人的普遍困境。唯一一代独生子女,赶上了大学收费,房价高涨,养老负担重,婚恋压力大。如果不幸背景普通、资质家常的话,很可能成为被这个时代碾压在最底下的人。

中国当代文学的强大传统,是写历史、写乡村。我们这个农耕国家的历史太丰富,历史中的苦难也太深重。相比之下,书写当下,书写城市,似乎显得过于轻巧了。写字楼小白领的痛苦,怎能跟政治风浪里一路颠过来的老人们相比呢。这是题材上的天然劣势。

然而,文学是没什么不能写的。柯罗连科在回忆录里曾说,契诃夫提及他是怎么写短篇小说的,“他瞅了一眼桌子,顺手拿了一样他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原来是个烟灰缸,把它放到我的面前,说:‘如果愿意,明天就有一篇短篇小说……标题是《烟灰缸》。’”难道现代都市小白领的精神上的痛苦,还不如一只烟灰缸值得写吗?历史有历史的难题,现实也有现实的困境。我所需要做的,是把这个小作品写得精巧准确,一举命中最核心的精神痼疾。

《生活,如此而已》在我自己的写作中,算是一个异数。我的其他几个长篇,比如处女作《岛上》,是试图讲述普遍境况的寓言;《她们》是几十年泥沙俱下的历史中的众生相;现在手头修改着的一个新长篇《好人宋没用》,时间跨度则从1921年到1998年。对于我自己,写作《生活,如此而已》,最大的难点就是把写作野心放低一些。

3 我记得你前段时间在重读《安娜·卡列尼娜》,以前也看你写过为包法利夫人的死而痛苦,你是怎么看她们的爱情的?

答:如果给这两部作品概括情节,可以使用同一句话:一个女人有了婚外情,然后她死了。可见要想欣赏小说的真正妙处,千万不要停在故事层面。这两部作品都是把听起来滥俗的故事,写成了好小说。同时又各有各的好法。

包法利夫人是位文艺女青年,在还没来得及体察人性和生活的年龄上,就早早结了婚。忠心耿耿的丈夫又帮她把生活的重轭完全负担下来。这使得她的悲剧有了必然性,也有了普遍性。否则福楼拜也不会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就是模仿我的。”叔本华有句被广泛转发到近乎鸡汤的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部分揭示了世俗生活层面的困境:我们总是向往别处的生活,又总是卡在痛苦与无聊之间,卡在无穷折腾与死寂的凝滞之间。这是包法利夫人的困境,也是人性的普遍困境。

至于安娜·卡列尼娜,要说的话就更多了。最近重读的体会很深。小时候受语文课教育,总以为这部小说反映了资产阶级妇女突破樊笼,追求爱情和个性解放之类的。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否则为何开篇题记为“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呢?为何要安插列文这么个跟安娜交集甚少的人物,而且赋予了同等重要的篇幅?

“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出自《圣经》。在《圣经》的秩序之下,安娜的婚外恋是罪,“罪的代价是死”。所以才有安娜的卧轨自杀,佛伦斯基的参军赴死。但托尔斯泰不是上帝,他是一个人,所以他对安娜的描述,有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怜悯。但在更大的秩序之中,安娜代表着人类往下堕落的状态。与她对应的列文那条线索,则表现了一个人不断向上仰望的状态。

4 你的语言有很高的辨识度,杨早说是“通篇饱满,舒展,很多句子读起来要停下来顿一顿,像橄榄需要回味”。你是有意在形成自己的文体吗或者说有一种语言的洁癖?

答:不是有意的。是通过阅读、写作、反复修改而得。写作是个手艺活,语感全凭经验拿捏。《生活,如此而已》前后改了十一稿。

5 你觉得女性身份对写作有一种障碍吗?

答:我对某种现象无法解释:当女性成为作家时,会被称为“女作家”,仿佛她们是作家的一个品种;而当男性成为作家时,则可以独占“作家”这种称呼。当然对于我,最有挫败感的还是,被有的媒体称为“美女作家”。人家其实是好心好意,但我自己心里怪怪的,觉得一把年纪了还装嫩,欺骗群众似的。更何况,似乎某些人对作家有种成见,觉得文字越好,长相越丑。这都被说成“美女作家”了,要花多少力气洗掉人家对你文学品质的偏见啊。

6 你的创作道路也挺曲折的,从新概念开始成名,后来又卖茶叶,到电视台做主持人,等于离开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回想起来,那段经历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影响吗?

答:发配到生活里跌打滚爬一番是必须的。最重要的不是具体经历过什么,而是洗刷掉文艺青年的脾性,打掉作家的“偶像包袱”,把自己当做一个与笔下人物一样,身处在具体生活当中的人。当然,我离开的时间还是太长了,被荒废掉很多年。不过倘若就此养成珍惜生命的习惯,也未尝不是好事。

7 文艺青年的脾性是指什么?文艺青年现在越发似乎变成一个贬义词?

答:每个人对“文艺青年”的理解不同,我尊重任何人的理解方式和生活选择。就我个人而言,感觉这是一种审美尚未成熟、人生体悟没有完全打开的过渡阶段。我会想起我的大学时光。我一直是循规蹈矩的好学生。进入大学后,内心深处各种不安分的东西就爆发了。

我曾把嘴唇涂成白色的,戴单只的大耳环,骑了破铜烂铁的自行车,旁若无人地吼着崔健的歌,在校园里晃来晃去。我熬夜、暴食、逃课、听摇滚、泡酒吧。浑身长刺,睨视众生。做过的蠢事,付出的代价,真是不提也罢。

谢天谢地,这股躁动劲儿过去了。现在看到有年轻女孩喜欢一个人背着单反往西藏跑,就很感触,觉得当年我做文艺青年的方式真是安全环保又省钱啊。有的人内心就是裹着一团火的。趁年轻时把能量烧掉一点,未必是坏事。

做文艺青年有啥不可以呢?捏着大把光阴和精力,足够挥霍的。只要别在精于世故的年纪上,还假装火烧火燎的,变成一个故作姿态的老混蛋。或者隐忍到人生余额不足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老房子烧着了。

8 你的作品翻译到了外国,特别是我知道陈安娜非常喜欢你的作品,《岛上》是她在图书馆发现的,一定要翻译。现在这本书在瑞典的反馈怎么样?另外,英法版本也挺多,和他们的读者交流过吗?

答:陈安娜老师转过瑞典文书评,转发语为:“《岛上》瑞典文版得好评。你们虽然看不懂,可我很高兴。”我的确看不懂,也不知道外面读者有什么想法。

9 现在似乎中国作家都有一种走向世界焦虑症,你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答:我现在很少焦虑。每天清晨开始写作前,我都会做祷告,希望自己能够把精力专注于当天的写作。我非常喜欢瑞合尼伯的安宁祷告词:“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是否能出名,走向世界,进入文学史,都属于我无法改变的事物,平静接受下来就好。我能改变的,只有努力越写越好。

当然啦,我也不假装自己多么高洁。我不过是个人,太清楚写作会给一个人带来怎样的自大和疯狂,也太清楚自己心里冒出的虚荣、骄傲、嫉妒、争竞。我对此十分羞愧,所以才要警醒祷告,免得入了迷惑。欲望是无穷尽的,最初只是因为喜欢写作,身边朋友叫声好就高兴半天。然后希望有地方发表出版,然后希望得到评论家认可,然后希望书卖得好,然后希望能够被翻译,然后希望得到海外追捧,然后希望得诺奖,然后希望在世界文学史里留个烫金名字……想想就没个完啊。

在那本著名的《卜洛克的小说学堂》中,卜洛克讲述了一系列写作经验,最后一节的内容是《一个作家的祈祷》。从他罗列的各方各面的祷告词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需要解决多少精神问题,需要和自己的灵魂做多少搏斗。作家这个群体给很多人以非疯即狂的印象,不是没有道理的。

10 在你的阅读史上对你影响最大的作品有哪些?

答:《谢尔盖神父》、《洛希尔的提琴》、《古塞夫》、《一颗单纯的心》、《包法利夫人》、《地下室手记》、《刽子手之歌》、《聊斋志异》……太多了。

11 你的写作理想是?

答:我希望成为一个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作家。最近我读到一篇残雪的访谈,觉得很感动。62岁的残雪如是说:“我觉得现在我进入了最好的创作时间。眼界越来越开阔,思考和挖掘的深度也达到了以前所没有过的程度。”希望在我60、70岁时,也能像残雪那样说:现在是我最好的创作时间。

12 你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

答:在我看来,小说是个系统工程,就跟箍木桶似的,有很多条标准,语言、细节、结构、价值观、叙述的完整性、对人性的挖掘深度……一条标准就像一根木条,都不能短缺,否则桶里的水就会漏出来。在此基础上,再看看有哪几条出挑的。

13 在你看过的所有的文艺作品中,最打动你或者说最有代入感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松子一生飞蛾扑火,只为弥补童年时父亲亏欠的一个微笑。我们成年后的诸多行为——包括写作,不正是为了弥补童年的匮乏吗。比如,爱、食物、安全感。人在面对自己时,是最无力的。

14 如果可能你最愿意和谁隔空对话?

答:阅读是最好的隔空对话,想和谁就和谁。

15 你最欣赏自己什么品质?

答:敢于面对自己内心的幽暗,愿意不断更新自己。

16 你小时候的梦想成为谁,为什么?

答:小时候梦想成为花仙子,她有一把花钥匙,可以变出很多漂亮衣服。长大了才知道这很幼稚,因为我根本不想成为什么花仙子,我只是想有很多漂亮衣服。

本版文/三色堇

《生活,如此而已》讲述了一个另类的成长故事:幼年蒋书因父母离异看尽世态炎凉;青春期的蒋书深感孤寂,渴望温暖与慰藉;大学时候与男友杨天亮确定恋爱关系,毕业后同居。但蒋书未能拥有自立自强的坚定决心,总在不停变换工作和对男友的依赖中徘徊。求职遇到种种难题,父母各自成家后都受老病的折磨,又相继向蒋书寻求经济和情感上的支持。与此同时,和男友杨天亮的关系又屡屡因为生活的压力处于风雨飘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