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字克明 胸怀治国安邦大志的杜如晦为何放弃隋朝官职?

2019-06-1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杜如晦字克明,出身于官宦世家,从他曾祖父起就世代为官.他曾祖父杜皎在北周任遂州刺史,受赠开府义同大将军.他祖父杜果在北周任河内太守,隋朝灭周后,任工部尚书,封义兴公.他父亲杜咤在隋朝任昌州长史.杜如晦字克明 胸怀治国安邦大志的杜如晦为何放弃隋朝官职?杜如晦生于公元585年,隋朝开皇五年.这一年,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开始修筑长城,开始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管理,隋朝逐渐走向富强.杜如晦出生和成长的时代是一个大好时代.他从婴孩成长为青年正好是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杨坚于公元604年8月去世,这一年杜如晦20岁.

杜如晦字克明,出身于官宦世家,从他曾祖父起就世代为官。他曾祖父杜皎在北周任遂州刺史,受赠开府义同大将军。他祖父杜果在北周任河内太守,隋朝灭周后,任工部尚书,封义兴公。他父亲杜咤在隋朝任昌州长史。

杜如晦字克明 胸怀治国安邦大志的杜如晦为何放弃隋朝官职?

杜如晦生于公元585年,隋朝开皇五年。这一年,隋文帝统一中原后开始修筑长城,开始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管理,隋朝逐渐走向富强。

杜如晦出生和成长的时代是一个大好时代。他从婴孩成长为青年正好是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杨坚于公元604年8月去世,这一年杜如晦20岁。隋文帝在位期间,特别是开皇年间(581年—-600年)提倡节俭,大力发展农业,与民生息,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生活丰实。隋朝制度建设、财力、军事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杜如晦字克明 胸怀治国安邦大志的杜如晦为何放弃隋朝官职?

对于杜如晦来说,生于官宦世家和一个昌明鼎盛时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首先他会接受到系统、优质的教育。其次他有机会接触、了解中央朝廷和地方政府权力的运作模式。第三点他会受到家庭的熏陶,养成比较高尚的品德。最后一点是让他眼界开阔,对他所处的政治局势有较为客观准确的判断。

杜如晦字克明 胸怀治国安邦大志的杜如晦为何放弃隋朝官职?

这四点对他日后在唐朝建功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虽然我们现在很难了解杜如晦少年时期都有哪些经历。但可以肯定少年时代的杜如晦一定是个热爱学习的好孩子。《旧唐书》上说“如晦少聪悟,好谈文史”。《新唐书》上说“如晦少英爽,喜书,以风流自命,内附大节,临机辄断”。从这两部正史对他的评价来看,杜如晦是个热爱学习、知识广博、胸怀大志的优秀青年。

古代正史往往以政治生涯取代物生平,只有当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政治相遇,该人物才会进入历史记载的范畴。所以我们现在只知道在隋朝大业年间,杜如晦被朝廷征为预备官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成了“国家级后备干部”。吏部侍郎高孝基对杜如晦非常器重,曾给予较高的评价和指点。

《新唐书》说杜如晦“内附大节”,也就是胸怀大志。这个“志”到底是什么呢?难道是推翻隋朝统治吗?不至于。因为此时隋朝仍旧很强大。合理的推测是他此时的志向应该是做一个贤臣良将,“上致君、下泽民”。但矛盾的是,在他被选为后备干部之后,他却没有努力回报朝廷,反而辞职了。

当初他被选拔为后备干部,吏部侍郎高孝基对他说:“公有应变之材,当为栋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今欲俯就卑职,为须少俸禄耳。”这话的意思就是说“你应变能力很强,可做国家栋梁,希望你好好干。现在我给你个职位,以你的才能来说是高才低用,俸禄也不多,但你要好好锻炼,以后机会有的是。

”这是实话,虽然杜如晦是官四代,但也得锻炼,也得有实践经历。杜如晦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时朝廷授予他滏阳尉一职。但是,没多久他就辞职不干了。

一个胸怀辅佐君王、报效朝廷的有志青年,面对机会却辞职不干,这是为什么?难道他嫌官小?

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的眼界和对政治局势的判断问题。

成功者之所以会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善于审时度势。一个出色的政治家更是能够准确判断当下的政治局势。

杜如晦之所以放着县尉的职务不干,并不是嫌弃位卑官小。这是他基于对当时的政治局势的判断作出的决定。

大业年间的隋朝处于什么样的态势?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定年号为大业。他一改隋文帝开皇年间与民生息的政策,纷纷上马各类大型工程。举全国之力修筑大运河,营建东都。隋朝花了4年时间、动用540多万劳动力才将整条运河全线贯通。大业七年,炀帝亲征吐谷浑。

大业八年、九年、十年三次大举进攻高句丽。大业九年,爆发了杨玄感叛乱。杨玄感是隋朝的开国功臣杨素的儿子。虽然这次叛乱很快就被隋炀帝镇压,但他震撼了整个隋朝江山。此后民变四起,烽烟不断,隋朝江山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的杜如晦,已经看清了隋朝的未来。隋炀帝领导的隋朝,再也回不到“开皇之治”的局面。天下将乱未乱之时,最是考验一个人的判断力。杜如晦辞职是一个明智的抉择。他静静地注视着飘摇的隋朝江山。注视着,谁将来收拾这个残局。最终,他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投靠李渊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