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菁清遗嘱 梁实秋给韩菁清的遗产 韩菁清:梁实秋的“半生缘”

2017-11-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随着讲述鲁迅婚恋故事的<小闲事>风靡文化界,以及与鲁迅"势不两立"的散文大家梁实秋的作品入选高中必修教材,这位以<雅舍小品>奠定台湾文坛宗主地位的大文豪,他的情感生活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梁实秋古稀之年,有一位女子,曾让71岁的梁实秋感叹"得到你的爱心,人生如此,复有何求!"这位女子便是梁实秋的妻子.中国电影第一女制片人韩菁清.       她15岁时便用歌声征服上海滩,封冠上海歌唱皇后;22岁时倾倒香港岛,25岁成为中国电

       随着讲述鲁迅婚恋故事的《小闲事》风靡文化界,以及与鲁迅“势不两立”的散文大家梁实秋的作品入选高中必修教材,这位以《雅舍小品》奠定台湾文坛宗主地位的大文豪,他的情感生活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梁实秋古稀之年,有一位女子,曾让71岁的梁实秋感叹“得到你的爱心,人生如此,复有何求!”这位女子便是梁实秋的妻子、中国电影第一女制片人韩菁清。

       她15岁时便用歌声征服上海滩,封冠上海歌唱皇后;22岁时倾倒香港岛,25岁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制片;30岁时,她又风卷台湾,首张唱片即热销百万—韩菁清,她不平凡的一生中,最不平凡的就是在43岁时爱上71岁的散文大师梁实秋,进而成就了她一生的传奇爱恋。

一    71岁与43岁的倾城之恋

        韩菁清真心喜欢梁实秋,可是考虑到他大自己28岁的年龄,她只能回答梁实秋:“我愿为你做红娘。”“不,我爱红娘!”梁实秋斩钉截铁地说。

      一位年逾古稀的文坛元老,在71岁那年的深秋,忽地与风韵尚存的43岁歌星共坠爱河。他用他那译过《莎士比亚》全集、写出过《雅舍小品》的笔,在短短的两个月里,给她写了近百封情书,而在这情书频频之际,他和她还天天见面、长聊。这对儿当年震动台湾文坛的“倾城之恋”便是梁实秋与韩菁清。

     第一次相见时,梁实秋只是把小自己28岁的韩菁清当成后辈。那时,梁实秋发妻在美国刚去世不久,不堪忍受丧妻之痛,71岁的梁实秋回到台湾散心。说起来,梁实秋与韩菁清相识的媒人还是本《远东英汉大辞典》。

     原来韩菁清的义父谢仁钊要写一封英文信,作为台湾立法委员,这封写给美国议员朋友的信件特别要求言词准确,于是谢仁钊便借韩菁清刚买的由梁实秋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辞典》查几个英文单词。

他在餐桌上边吃饭边翻辞典,韩菁清便劝说吃完饭再看,以防弄脏这本昂贵的辞典。谁知义父完全不以为然,且夸口明天就能带着韩菁清去图书公司要本全新的辞典。第二天,他果然带着韩菁清去了“远东”,而梁实秋也正好前来会友,于是三人相约去吃饭。到了饭店,义父又遇到旧友,于是就把梁实秋和韩菁清冷落到了一边,梁实秋见韩菁清手中拿着自己主编的大辞典,于是就跟她攀谈了起来。

      “哦,你就是韩菁清小姐,我听过你的歌呢。”梁实秋说,“我第一次听到你的名字就觉得很别扭。”       “别扭?”       “你想想,菁念‘精’,这‘菁清’多拗口。

要么叫菁菁,要么叫清清,才顺口。这名字谁取的?”梁实秋以自己对文字的一贯要求,开始咬文嚼字。

         “韩菁清是我的艺名,是我自己取的。”在韩菁清看来,梁实秋如同长辈,也就原原本本道来:“我本名叫韩德荣。

小时候在上海登台唱歌,用韩德荣这男孩子一样的名字当然不行。我就从《诗经》一句‘其叶菁菁’里,取了‘菁菁’两字做艺名。不过歌星叫‘菁菁’的有好几个,于是我就改成了‘菁清’。”

      在那样一个小小年纪就知道《诗经》,梁实秋直夸韩菁清不简单。而随着闲聊的深入,梁实秋发现韩菁清不但能流畅地背出《孟子》,跟她谈李清照、李商隐、李白、杜甫,居然也都能对得上。

而韩菁清说起台湾文艺圈里的人物,梁实秋差不多也个个都熟悉。一顿饭下来,他和她都发现,彼此竟有如此多的共同话题。于是当韩菁清因为要去电视台听课,起身必须要走时,梁实秋执意将她送到了电视台楼下。

     1974年的这一天成了梁实秋晚年生活的转折点,也成了韩菁清全新人生的开篇。第二天一大早,梁实秋就来拜访韩菁清,此后的每一天,只要韩菁清起床后掀开窗帘,就能见到梁实秋正伫立在楼前仰望着!面对梁实秋“我爱红娘”的宣言,韩菁清的内心极度挣扎,她写信开列了自己的一大堆缺点,劝梁实秋趁早认识“我的为人”。她表示,愿与他结成忘年交,但不能结忘年恋。

     而此时的梁实秋虽然已是古稀,却有着年轻人的热情与勇气。他的情书每天两三封地透过门缝塞进韩菁清的屋里,“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相识,我认为这是奇迹”。将近30年的差距,可望不可及的年龄鸿沟,梁实秋却以他的毅力与文采跨越了时间的阻隔,白发苍苍却又步履坚定地来到韩菁清的身边。

     文豪与明星的“白发红颜”恋情顿时成了新闻焦点。梁实秋的朋友劝他悬崖勒马,他的学生们甚至公开成立护师团,反对这场婚姻。有的认为韩菁清的艺人身份有辱国宝级文学大师的身份,有的则猜度韩菁清愿意与梁实秋在一起,只是为了他的名和钱。

各报在争相报道时,直称“韩菁清这类女人是收尸集团”——逼着老人快死,以便得到遗产。就连韩菁清的亲朋好友也劝她早日分手,“你干吗那么傻,又不是嫁不出去,为什么偏偏找这么个老头子?!”各种责难潮水般涌来,偏偏此时梁实秋正好有事身在美国,所有杀人的话语全部射向韩菁清,她痛苦至极。

     在这段分别的非常时期,两人频频书信,梁实秋写了二十多万字的情书,常常早上一封,中午一封,晚上一封。“我知道你被记者们搅得精神痛苦,我心痛万分,恨不得立刻插翅膀归来,我要保护你,和你分担一切的痛苦,甚至我一个人独担一切。”

     1975年5月9日,抵住所有反对派的冷言恶语,返台后的梁实秋与韩菁清终于在台北举行了婚礼。

(图:与外在的名利相比,韩菁清与梁实秋更加珍惜彼此的感情。梁实秋与韩菁清婚礼现场。)

二    偷偷献唱百乐门的富家小姐

       韩父许诺女儿,只要她不做歌女,在家待着,每个月给她二两黄金做零用钱。韩菁清说:“爸爸,我已经跟12家饭店签了合同,没有办法不登台。”

     与同梁实秋传奇的恋爱相比,韩菁清之前璀璨的舞台生涯更像是她精彩人生的铺垫。民国时期的大上海,繁华的南京路附近一带都是欧式洋房,那里的居住者非富即贵,享乐傍身。可是偏偏有位名门闺秀,不爱家中这享不尽的荣华,宁愿偷偷跑出家门,到百乐门登台献唱,这就是15岁封冠上海歌唱皇后,25岁成为中国电影第一位女制片人的韩菁清。

     韩菁清的父亲韩惠安是当地富贾,曾任湖北汉口商会会长,有几百间房屋,8位太太。出生于1931年的韩菁清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因为不愿做偏房妾室,母亲生下韩菁清没多久,便远走高飞,不知所踪。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儿,韩菁清从小是被二太太带大的,虽说不是亲生,可是因为父亲的百般疼爱,衣食住行倒也从来不会造次。据说,当时经过从湖北到上海的长途跋涉,她的鞋底都没有沾过一点土,因为坐的轮船是自家的,下船以后坐的轿车也是自家的。

     这位富家小姐小小年纪就喜欢抱着书进进出出,客人问她学什么。她说自己是留学生。人家肃然起敬,却不知道她说的留学生就是跟着留声机学习唱歌的意思。本来,韩家向来与音乐无缘。父亲韩惠安身上也没有“音乐细胞”,只是平时喜欢听京剧罢了。可是因为常常带着年幼的女儿去看戏,无形中,也就给了韩菁清音乐的熏陶。她从小便学唱京剧,最拿手的是《贵妃醉酒》和《白门楼》。

      知道女儿喜欢唱唱跳跳,韩惠安便为女儿买了架留声机,从此,韩菁清便成了“留学生”—留声机的学生。起初,她在留声机旁,谛听京剧名角的唱段,渐渐的,她的兴趣开始转向歌曲唱片。她喜欢周璇那动听的“金嗓子”,也爱听白光、李香兰的歌曲,模仿起李香兰的嗓音来,韩菁清唱得惟妙惟肖。

     于是,7岁那一年,当韩菁清偶然在与父亲外出饮茶时,得知饭店隔壁的广播电台正在举办儿童歌唱比赛时,她想都没想,便立刻去报了名。一曲周璇的《秋的怀念》,韩菁清一举夺魁,于是也便有了她一生歌星生涯的起点。

     受到这次歌唱比赛的鼓舞,韩菁清越发喜欢唱歌了。她到父亲面前直接坦露自己将来想当歌星的心愿,没想到平时和颜悦色的父亲立即吹胡子瞪眼:“你是大家闺秀,怎么可以去当歌女?!”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大家庭中,父亲的话一直很有分量。可是因为父亲长年的溺爱以及缺乏母爱的温暖,韩菁清渐渐养成了倔强的脾气,她从不知道柔顺为何物。于是,11岁那年,当韩菁清看到百乐门要招考歌星时,便偷偷拉着嫂嫂陪她去报了名。

     百乐门要求应聘者必须16岁,韩菁清虚报了年龄。同时,为了不被父亲发现,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菁清。面对众多评委和3000名竞争对手,11岁的韩菁清冷静沉稳地过关斩将,最终,她以一曲在留声机里学来的《海燕》力挫群芳,荣登榜首。歌星之梦在此刻化为现实。她终于在远近闻名的百乐门登台了,她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当父亲终于得知韩菁清便是自己的女儿时,他即刻赶到了百乐门,非“押”她回家不可。“你跟我回家去!”在思想传统的父亲看来,汉口商会会长的女儿出来卖唱,成何体统。他许诺女儿,只要不做歌女,在家待着,每个月给她二两黄金做零用钱。韩菁清对此的回答软中带硬:“爸爸,我已经跟12家饭店签了合同,没有办法不登台。”

     最终,韩菁清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歌星。在车水马龙的南京路霓虹灯下,她成了奔波于各大舞厅的大忙人。为了更方便唱歌,她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了栋房子,并置办了三轮车和车夫,在灯红酒绿的夜上海,11岁的韩菁清成了冉冉升起的歌坛小新星。

(图:韩菁清走红上海滩后,她的照片经常被印在“团扇”“蝶霜”等广告商,遍布上海街头。)

三   从上海歌唱皇后到中国电影第一女制片人

       一代佳人,三地走红,三度沉浮,成就歌后,她能担当中国电影第一女制片,且凭借自导、自演、自己填词、自己演唱,自己制片的影片《我的爱人就是你》,夺得金马奖优秀女演员奖。

     谁都没有想到,千金之躯的韩菁清能够坚持下来,并最终成为一代歌唱皇后。

     1946年8月,大上海新仙林花园舞厅人头攒动,歌声飘扬,那里正上演着上海“歌唱皇后”最后的角逐。当时,为了救济苏北水灾难民,上海市政府发起了这场选美募捐,同时举行的还有“评剧皇后”和“上海小姐”竞选。主持者为杜月笙、吴国桢等四人。大上海歌坛一时人潮涌动,韩菁清也参加了比赛。

     凭借着4年来所练就的登台经验,韩菁清不慌不忙地走上舞台。深吸一口气,她轻唱起自己最拿手的《萝蔓娜》。四座为之折服。于是,15岁的韩菁清登顶上海“歌唱皇后”的宝座。

时装公司的老裁缝像求婚似的半跪在地,为她量体裁衣,赶制出了镶有一颗颗“明星”的礼服。她穿着星光熠熠的礼服上台领奖——皇后冠、一块金牌、一个银杯、一只手镯,这些简单的奖品见证了一代歌后开始闪耀的时刻。

     韩菁清走红了。通过无线电波,上海的大街小巷传出她的歌声,整个上海滩成为韩菁清一展歌喉的舞台,各大报纸纷纷刊载“歌唱皇后”最新的演出消息,大小舞厅争相聘请她登台。她的照片开始频繁出现在照相馆橱窗里,“碟霜”、“折扇”的广告上,甚至连毛线编织书上也是韩菁清的照片。这样的成功,连父亲也不得不承认。

      1949年,韩菁清跟随父亲去了香港。由于父亲病重,韩菁清开始洗尽铅华,安心读书。可是丧父、丧母、丧兄,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连续4年的时间里,韩菁清埋头于书法、古诗词,寻求慰藉。只是有些人天生属于舞台,且只属于舞台,不论她如何蒙尘于世,只需一个机缘,她就会再度发亮。韩菁清辗转于香港、台湾的演艺经历,都证明了这一点。

     就像是上天的安排,韩菁清家的对面住着的就是一位电影导演。一次无意的攀谈,他发现韩菁清能够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个又一个电影故事,对电影和插曲也是如此熟悉。于是,他特意邀请韩菁清编写电影剧本,由此,沉寂了4年的韩菁清又登上了另一个热闹非凡的舞台。

     没过多久,她就开始担任电影演员。很快,22岁的韩菁清出演了第一部电影《樱花处处开》,紧接着一口气主演了《一夕缘》、《女人世界》、《近水楼》、《天堂美女》等六七部影片。聪明好学的韩菁清,很快学会了自己编剧、自己导演,就连影片的歌曲也自己写、自己唱。两三年之后,更是自组荣华影片公司,担任制片人。

(图为韩菁清主演电影《大众情人》剧照,作为中国电影第一女制片人,她曾自编自演了多部电影。)

     一个女人组织一家影片公司,这在香港乃至当时的全中国都少有。可这位中国电影第一个女制片人,其公司投拍的第一部影片《大众情人》就获得了“教育部”颁赠的奖金4000余元港币,占据绝对优势的上座率使得韩菁清被观众冠以“大众情人”的美誉。

紧接着韩菁清又编写了一部以歌星为题材的影片《一代歌后》,片中8首歌曲,韩菁清全部自己演唱,“歌唱皇后”这一被遗忘多时的桂冠重新闪耀在韩菁清眼前。

      在出品并领衔主演了由陈蝶衣编剧作词的《香格里拉》之后,韩菁清自编、自演、自写歌词、自己演唱、自己制片,制作了电影《我的爱人就是你》。这部被媒体誉为“唯有好莱坞版《乱世佳人》可以比拟”的“五自”片为她赢得了金马奖优秀女演员奖,一时间韩菁清的演艺生涯达到了巅峰。

转战台湾后,韩菁清推出的第一张唱片《一曲寄情意》就发行了100万张,风靡台湾。凭借自己的勤奋,“一代歌后”在台湾站稳了脚跟,并落脚定居。

四   永远活在心底的“蜜年”

      “13年的恩爱岁月,虽然短了些,但留下了可歌可泣不可磨灭的回忆及一段流传的佳话和历史。我此生没有白活,直到如今我仍沐浴于爱河中,因为他永在我的心底。”

      在与梁实秋相识相恋结婚之前,韩菁清的一曲《韩菁清好可怜》被广为传唱。那是在台湾的一次演唱会上演唱《苦恋之歌》时,韩菁清太动情,想到自己奔波风光多年,却一直婚恋不顺,恋爱8年的泰国银行总裁分道扬镳,之后与菲籍华裔男士结婚又离婚。

事业有成却亲人全无,声望仍在却难遇良人。起唱前她不禁轻叹:“韩菁清,你好可怜哪!”不料,一句低语却通过话筒清晰地传到了台下,观众一片笑声,一片掌声。这首歌最终被改名为《韩菁清好可怜》,并成为她的保留曲目。在与梁实秋结婚前,她在自己的梳妆镜上写下了“世间没有真爱”,结婚后,这六个大字被悄悄地擦去。

     梁实秋曾笑着对友人说:“别人结婚后度蜜月,我和菁清度的是‘蜜年’。” 婚后的日子里,两人心心相印,互相扶持,为了使梁实秋有一个舒适的写作环境,韩菁清在5年内搬了3次家。两人都号称“万卷户”,那些书搬起来又厚又重,她是千金小姐当丫环使,好在为了梁实秋,她毫无怨言。

      在妻子的精心照顾下,梁实秋的文笔更加轻松,心态也变年轻了。他迎来了又一个写作的高峰期,相继出版了《雅舍杂文》和《雅舍散文》,更是写作了近200万字的《英国文学史》。一个年近80高龄的老人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不能不归功于那“传奇的爱恋”。恩爱了13年,在弥留之际,梁实秋拼尽全身力气喊出的是“清清,我对不起你,怕是不能陪你了。”

(图:《梁实秋的初恋和黄昏恋》,讲述了梁实秋和韩菁清的婚恋故事。)

      梁实秋去后,韩菁清坦言自己的心也死了一大半。独居的韩菁清在台北过着几近隐居的生活,只在梁实秋祭日时能见到她的身影。她依旧给已故的丈夫写信,虽然那些信件最终都化成随风飞扬的纸灰与墓前的缕缕不可琢磨的轻烟,就如她写给朋友信中所说的“13年的恩爱岁月,虽然短了些,但留下了可歌可泣不可磨灭的回忆及一段流传的佳话和历史。

我此生没有白活,直到如今我仍沐浴于爱河中,因为他永在我心底。”

      1994年8月10日,韩菁清突发脑溢血逝世。此前,她曾跟朋友开玩笑称自己这一辈子都与‘秋’有缘,以一曲《秋的怀念》成名,“我真想不到,后来我嫁给了梁实‘秋’,而他后来又在‘秋’天去世,至今我一直陷于‘秋’的怀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