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孝恭突厥 仁德的萧铣为何没有抵挡住李孝恭的大军

2018-10-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由于李孝恭的出色表现,武德二年(619年),李渊封他为信州总管.高祖授予他的权力很大,可以权益授官.此时,江陵的萧铣政权不断做大,对刚刚建国的唐是个极大的威胁.为了铲除这个威胁,李孝恭多次向李渊进献剿灭萧梁的方案.李孝恭突厥 仁德的萧铣为何没有抵挡住李孝恭的大军武德三年,李孝恭综合李靖等人的意见,又向李渊进献灭梁的计策.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改任他为信州总管,进爵为王,并改信州为夔州.由于萧梁政权主要掌控长江中游.江南一带,须进行水战.李孝恭于是广造大船,教习士兵水战,准备进攻萧梁政权.李孝恭突

由于李孝恭的出色表现,武德二年(619年),李渊封他为信州总管。高祖授予他的权力很大,可以权益授官。此时,江陵的萧铣政权不断做大,对刚刚建国的唐是个极大的威胁。为了铲除这个威胁,李孝恭多次向李渊进献剿灭萧梁的方案。

李孝恭突厥 仁德的萧铣为何没有抵挡住李孝恭的大军

武德三年,李孝恭综合李靖等人的意见,又向李渊进献灭梁的计策。李渊非常欣赏他的计策,改任他为信州总管,进爵为王,并改信州为夔州。由于萧梁政权主要掌控长江中游、江南一带,须进行水战。李孝恭于是广造大船,教习士兵水战,准备进攻萧梁政权。

李孝恭突厥 仁德的萧铣为何没有抵挡住李孝恭的大军

这个让李渊担心的萧铣是何许人也?

萧铣的曾祖父是后梁宣帝,也算是帝王之后。但是在隋文帝时期,萧铣的爷爷萧岩叛变隋朝,逃了入陈。隋朝灭陈,隋文帝毫不留情地杀掉了“叛徒”萧岩。萧铣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这位帝王后裔从小就没好日子过,家里很穷。难得他还很好学,而且很孝顺,写得一手好字,靠卖字作书挣钱养活母亲。隋炀帝时,萧铣沾了族人的光,被授罗川令,日子才有所好转。

李孝恭突厥 仁德的萧铣为何没有抵挡住李孝恭的大军

大业末年,天下纷乱,各地稍有势力的武将纷纷起兵,想趁乱崛起。岳州校尉董景珍也聚集了当地的文官武将,也想趁乱崛起,分隋朝的一杯羹。为了扩大号召力,这群人亟需找一个出身显贵的人来召集四方义军。经过一番考量,他们将目光停留在当时的罗川令萧铣身上。

于是,萧铣就这样成了这群人的头,他们拉起梁国旗帜,改易服色,萧铣自称梁公。没想到,附近的义军纷纷归附,这让萧铣、董景珍一群人底气更足了。萧铣于是称帝,署置百官。萧梁政权由此建立。萧铣将董景珍等七人封为异姓王,萧梁的权力其实都掌控在这七个人手中。

萧梁政权建立后,发展很快,控制的地盘不断扩大,最强时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萧梁已经发展成了南方的较大的割据势力。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九月,唐高祖下诏发巴、蜀地区兵力,以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率水陆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下,大举进攻萧梁政权。

李孝恭率领的唐军浩浩荡荡,锋芒毕露,非常强大。所到之处,守城将领投降的投降,逃跑的逃跑,溃不成军。萧梁大将文士弘率梁军主力迎战,双方在清江口展开激战。结果梁军大败。

对于这场惊心动魄的水战,《资治通鉴》既简洁又生动地如此记载:

“赵郡王孝恭帅战舰二千馀艘东下,萧铣以江水方涨,殊不为备;孝恭等拔其荆门、宜都二镇,进至夷陵。铣将文士弘将精兵数万屯清江,癸巳,孝恭击走之,获战舰三百馀艘,杀溺死者万计;追奔至百里洲,士弘收兵复战,又败之,进入北江。铣江州总管盖彦举以五州来降。”

李孝恭将唐军缴获的梁军战舰流放江中。诸将皆不解,对孝恭说:“缴获的舰船应当为我军所用,弃船不用就是在资助贼寇。”李孝恭对诸将说:“萧铣的辖境,南至岭表,东达洞庭,地势险要、战士众多,如今萧铣沿江镇守将士众多,如城未攻下而援兵到来,我军就会内外交困,舟船虽多,又有何用?流放这些战舰,让那些赶来救援的士兵知道沿途已经被我军占领,便不会马上进兵,往返打听情况,这就可延缓其救兵,那我军就能顺利地攻下江陵了。

”李孝恭的这个计策非常奏效,各地救兵见沿途空船,果然迟疑不进,唐军一举击溃江陵守军,萧铣带领城中守军向李孝恭投降,萧梁政权覆灭。

唐军占领江陵后,萧梁降官岑文本进言李孝恭,建议他严格约束部下,严明军纪,善待萧铣及诸降将家眷。李孝恭接受了岑文本的建议。这些措施向尚未被击溃的萧梁军队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唐军宽厚仁慈,善待投降军士。于是,南方的各个州郡纷纷归附。至此,唐朝成功平定了南方的割据。唐朝统一全国的脚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李孝恭作为统帅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