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王宗岳 王宗岳《太极拳论》再识

2018-10-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笔者不佞,曾予"浅阐".现据笔者体得,对<太极拳论>再识如次,笔者"反弹.犯顺.辨析.新解"而力求"不离法度",一家之言,诚望前辈同仁郢政之.再 识太极生于无极,故无极乃太极之本源.无极者,无形无象,朦胧混沌,乃宇宙之本,天地之始,万物之源.无极气满相激,派生太极.太极者,蕴动静与其内,含阴阳与其中,无太极则无动静,无动静则无阴阳,故太极乃动静之契机,阴阳之母体.学者王宗岳 王宗岳<太极拳论&

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笔者不佞,曾予“浅阐”。

现据笔者体得,对《太极拳论》再识如次,笔者“反弹、犯顺、辨析、新解”而力求“不离法度”,一家之言,诚望前辈同仁郢政之。

再 识

太极生于无极,故无极乃太极之本源。无极者,无形无象,朦胧混沌,乃宇宙之本,天地之始,万物之源。无极气满相激,派生太极。太极者,蕴动静与其内,含阴阳与其中,无太极则无动静,无动静则无阴阳,故太极乃动静之契机,阴阳之母体。

学者王宗岳 王宗岳《太极拳论》再识

“太极”动而衍生“万象”,即“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谓“动之则分”;”万象”静而返还太极,回归无极,谓之“静之则合”,在分合、合分,合分、分合……“生生不已”的过程中,无“过”与无“不及”,中正、中和、中定,圆满、圆融、圆通,其小无内,谓之“随曲”,其大无外,谓之“就伸”。

学者王宗岳 王宗岳《太极拳论》再识

拳以“太极”而名,其修持宗旨不是着相迷幻于色彩斑斓的“万象”,而是追本溯源,觅寻回归“太极”的原生地“无极”态势,这种寻觅贯穿于整个修持的内、外、心、形全过程,且由内及外,“心成而形就”,仅将太极“起势”和“收势”称作”无极”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豆塞耳,不闻雷鸣”。

学者王宗岳 王宗岳《太极拳论》再识

“人刚我柔谓之走”,“走”不可“过”,“过”则“丢”;“我顺人背谓之粘”,“粘”不可“不及”,“不及”则“离”。“走”为“化”,性属阴柔;“沾”含“发”,性属阳刚。“走”与“沾”,同体、同时、同步不同地,行为相异而又和谐一致,故曰“走即是粘,粘即是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在“走”与“粘”的互变、互转、互化中,彼“动急”,我则“急应之”,急在“心”而不在形,“心”疾而形不躁;彼“动缓”,我则“缓随”之,缓在“意”而不在身,“意”缓而身安逸。

如此“存乎一心”,自可“以慢制快”,“耄耋御众”,并非妄言,而万千无穷之变化,以“一理”贯穿于始终;形体变化娴熟,自然自如,谓之“着熟”;内气、内劲,明了通达,谓之“懂劲”;心性通明如镜,形体轻灵虚空,谓之“神明”。然不用功之久,心境不能恍然大悟,内劲不能“豁然贯通”。

“虚领顶劲”,应为“顶劲虚领”,顶劲上以神领,直通于天。“气沉丹田”,不少学子望文生义,着相“沉”字,误入迷途,其实应为“丹田气沉”,丹田之气下沉,直通于地。形体中正,开合有时,动静自如,“不偏不倚,至虚至灵”,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莫测所以,谓之“忽隐忽现”。

上以神领,下以气沉,中以人灵,浑然一体,谓“天人合一”。“左重左虚,右重右空,仰则弥高,俯则弥深,进则愈长,退则无踪,一羽不加,蝇虫不存”,凡此种种,均指自体本身,其间要旨,“由虚空之心,修成虚无之身”,“还虚台一,空澈澄明”,此乃“神明”之境,亦太极返本还原,返璞归真回归之“无极”态势。

达此境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五湖四海,“英雄所向”,不会有任何敌人(“英雄所向无敌”乃“仁者无敌”之另一说,将“无敌”理解为“无敌手”,谬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自可不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未必能胜)。

中华武功,万户千门,功理功法,各各有别,而“以壮欺弱”,“以快打慢”,乃人之先天本能,非经学而才有此作为。然而,“四两司拔千斤,耄耋得以御众”,显然并非是以“力”和“快”取胜的(“牛绳四两,牵牛千斤”,试问:是“拔”还是“拔”?着相争执于文字,实不可取)。

立身中正,神气中和,心性中定,自可随机随势,随遇平衡(读书贵在知要,“天平”、“称准”之说,钻牛角尖,亦不可取)。肘旋臂转,膝旋腿转,脊旋腰转,内旋刘转,骨旋肌转,髓旋骨转,心旋僻转,谓“活似车轮”。“偏沉”,违“不偏不倚”,谓之“随”,“随”即失衡:为人所制;“双重”,违“忽隐怒现”,谓之“滞”,“滞”则转关不灵亦为人所制。勤修用功有年而为人制,不知何为“双重”之病啁!

“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阳”之理。如前所述,“走即是粘粘即是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走粘同时共存,阴阳同步相济,可避“双重”之病,知此达此,则为“懂劲”矣(“双重”之说,纷纭杂陈,莫筹一是,“一阴一阳,谓之道”,一语到位:“体不分阴阳谓双重”。

)“懂劲”后,勤修不息,“功练一日,技精一日”,“默识揣摩”,自可“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悟舍近求远”,“舍己”为“走”,“从人”为“粘”。“舍已从人”,乃“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之简述,而“舍近求远”是对“舍己从人”的进一步诠解和具体操作,“舍己”应当“舍近”,“挨何处心便用在何处”,“其小无内”;“从人”应当“求远”,“彼方挨我之皮毛,我已人彼之骨里”,“其大无外”。

太极拳之追求,非姿势之标准,外形之工整,而是“浑然无迹,心体空空”,而“舍近求远”,则表现为不规则的随机性,不可预知的灵动性,“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混沌藏机,灵机不居,变化莫测”,此正是太极拳寻觅之“神明”境界,亦太极返本还原回归之“无极”态势。

然“多悟舍近求远”,历来误“悟”为“误”,结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贻误后学,将“有感而应”的太极神技误导为“沾粘连随”的“缱绻”行为,世人对于太极拳技艺的偏见、曲解、误会,及贬言,其源盖出于此。

囿于历史原因,古传经、论、谱、诀,“忽隐忽现”,让人“默识揣摩”,“含而不露”,令尔“曲径探幽”。故凡有志于此学者,对于王宗岳“太极拳论”既应笃学之,勤修之,更应深悟之,慎思之,“详辨”之。须知“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