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成章故居 孙中山与蒋介石:谁是刺杀陶成章的幕后推手?

2019-04-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文节选自<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作者:杨天石,出版社:东方出版社章太炎的口述称:陶成章收到孙中山复函,时在阴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912年1月11日,被刺则在1月14日.两者衔接如此紧密,人们不得不怀疑,陶成章被刺和孙中山有无关系?陶成章故居 孙中山与蒋介石:谁是刺杀陶成章的幕后推手?答案是否定的.1943年7月2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承认陶成章为本人所杀,"由余一人自任其责",特别表示:"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这就有力地说明,不管是刺陶前,还是刺

本文节选自《找寻真实的蒋介石》,作者:杨天石,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章太炎的口述称:陶成章收到孙中山复函,时在阴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即公元1912年1月11日,被刺则在1月14日。两者衔接如此紧密,人们不得不怀疑,陶成章被刺和孙中山有无关系?

陶成章故居 孙中山与蒋介石:谁是刺杀陶成章的幕后推手?

答案是否定的。1943年7月26日,蒋介石在日记中承认陶成章为本人所杀,“由余一人自任其责”,特别表示:“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这就有力地说明,不管是刺陶前,还是刺陶后,蒋介石和孙中山之间都未曾谈及这一问题。

陶成章故居 孙中山与蒋介石:谁是刺杀陶成章的幕后推手?

前已指出,孙中山在处理“倒孙风潮”时,心胸有时狭隘,但是在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后,心胸却空前恢宏开阔。在研究内阁人选时,孙中山致函蔡元培称:“至于太炎君等,则不过偶于友谊小嫌。”“尊隆之迹,在所必讲,弟无世俗睚眦之见也。”章太炎是两次“倒孙风潮”的主力和健将,骂孙时骂得很严酷、很厉害,但孙中山却以“友谊小嫌”淡淡视之,自然不会部署刺陶。

陶成章故居 孙中山与蒋介石:谁是刺杀陶成章的幕后推手?

关于刺陶经过,蒋介石有多次回忆,但以《中正自述事略》为最完整。其中云:“及陶由南洋归日,又对孙先生诋毁不遗余情。英士告余曰:陶为少数经费问题,不顾大体,掀起党内风潮,是诚可憾。嘱余置之不理,不为其所动,免致纠纷。

余乃知陶实为自私自利之小人,向之每月接济其经费者即停止,不与其往来也。”这里所指,当即1909年陶成章携《七省同盟会员公启》到东京要求开除孙中山总理职务一事。从蒋介石的叙述可知,他的消息来源是陈其美(英士)。蒋、陶原来同为革命者,关系密切,蒋甚至“每月接济其经费”,听了陈的叙述后,鄙视陶的为人,不仅断绝接济,而且不相往来。

至于刺陶理由,蒋介石叙述道:

当革命之初,陶成章亦□(踵)回国,即与英士相争,不但反对英士为沪军都督而

颠覆之,且欲将同盟会之组织根本破坏,而以浙江之光复〈会〉代之为革命之正统,欲

将同盟会领袖□□(孙、黄)之历史抹煞无遗,并谋推戴章炳麟以代孙先□(生),□

(呜)呼革命未成,自起纷争。

蒋介石的这段话,有真有假,时间错乱,需要细致考察。

上海克复由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陈其美和光复会的李燮和分别筹划、领导。李燮和组织光复军,所联系的力量主要是驻沪清军和警察,陈其美参与同盟会中部总会,被选任庶务,联络的主要力量是上海商人、绅士及其掌控的商团以及学生敢死队和会党。

最初,两会、两人之间各自为政。陈其美计划进攻当时清政府在上海的兵工厂——江南制造局,李燮和“不许”。直到11月2日,陈、李二人才在《民声报》社相会,决定于次日举事。当日,并未商及起义后的政权组织等其他问题。

3日,陈其美以上海军政府名义照会李平书,请其出任上海民政总长。同日,陈率敢死队及商团进攻上海江南制造局,遭到抵抗,陈入局劝降被囚,陈部向李燮和“叩首”请援。李燮和召来同情革命的清巡逻队官李汉钦商议。

4日,两会所掌握的武装会攻制造局,救出陈其美。11月6日,陈其美被商绅及会党人士拥为沪军都督,成立沪军都督府,而仅以李燮和为参谋。光复会方面认为沪军都督一职应归李燮和,李一度大怒,准备进攻陈其美。

9日,李燮和率兵北走吴淞,组织吴淞军政分府,同样称都督,经章太炎劝解,改称总司令,归设在苏州的江苏都督府领导。这样,巴掌之距的上海和吴淞就出现了两个不相统属的政府组织,同盟、光复两会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上文中,蒋介石所称陶成章反对陈其美出任沪军都督一事,指此。这是一。

陶成章

二是抹杀同盟会领袖孙中山、黄兴的历史,企图以光复会代替同盟会问题。在黄兴拒绝陶成章开除孙中山的总理职务的要求后,陶成章决定开辟新局面,另行“组织新机关”。1910年2月,陶成章在东京重建光复会,以章太炎为会长,陶自任副会长,和同盟会分道扬镳。

其事在辛亥革命前,蒋介石将之说成为辛亥革命爆发,陶成章自南洋归国之后,时间上是错的。革命党人于1911年11月4日占领上海后,章太炎即于12月24日和江苏都督程德全等人组织中华民国联合会,以监督、补助政府为目的。

他曾建议陶成章出任浙江都督,但并未和陶继续合作,或有所合谋,因此,蒋介石所称陶成章在民国建立后仍然计划推戴章太炎,以之代替孙中山,并无根据。而且,应该指出的是,在“倒孙风潮”中,陶成章攻击孙中山,“抹杀”其革命历史是事实,但是,当时尚并未完全“抹杀”黄兴的革命历史。

这一点,从他将《公启》交给黄兴处理可以证明。不过,由于黄兴坚决维护孙中山及其领导地位,因此,陶成章对黄兴的印象转坏。

武昌起义之后,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上海开会,推举大元帅,部分革命党人推黄兴,本已定议,但由于陶成章、李燮和影响下的浙军将领反对,“诸军汹汹,浙司令朱瑞尤愤”,于是,又于12月17日改推黎元洪为大元帅,而以黄兴为副。

长期留学欧洲,从未参加同盟、光复之争的马君武看不惯,在《民立报》上撰文批评:“今见反对孙君之人大肆旗鼓,煽惑军队,此事与革命前途关系至大。又孙君于数日内将归国,故不能已于言。

”可见,在辛亥革命成功,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陶成章等并未能因应形势,顾全大局,消释和孙中山、黄兴以及同盟会之间的矛盾,共同将革命推向前进,相反,却继续坚持派别立场,制造新的矛盾。这无论如何都是错误的、说不过去的。

三是陶成章动员蒋介石支持章太炎和光复会,并计划刺杀陈其美问题。蒋回忆称:“陶亲来运动余反对同盟会,推章炳麟为领袖,并欲置英士于死地,余闻之甚骇,且怨陶之丧心病狂,已无救药,若不除之,无以保革命之精神,而全当时之大局也。

盖陶已派定刺客,以谋英士。”这一段话,有两大疑点。一是蒋介石是陈其美的亲信,这一点应该为陶成章所深知,而且据蒋自称,二人早就不相往来,陶成章怎么会轻易“亲来运动余反对同盟会”,策反蒋介石呢?二是陶成章“派定刺客”刺杀陈其美,这是绝密大事,蒋介石从何得知?陶成章绝不会向蒋透露半分,推想起来,可能是陈其美动员蒋介石刺陶时所言,其目的显然在于激励蒋介石,为刺陶找寻正当理由。

上海归入革命党人掌控后,为了进攻清政府两江总督所在地南京,陶成章在上海设立驻沪浙江光复军练兵筹饷办公处,计划在闵行练兵。其后,李燮和因上海都督一事与陈其美不和,愤而到吴淞另立军政分府,继续编练光复军,扩大招兵。

对此,陶成章支持,章太炎劝阻。章的理由是南京既克,“江南军事已定,招募为无名。丈夫当有远志,不宜与人争权于蜗角间。”武昌当时正处于袁世凯所率北洋军的进攻中,形势危殆,章太炎因此劝陶与浙江都督汤寿潜商量,“乞千余人上援”,这是“大义所在”,汤寿潜不可能拒绝。

章认为这样做,既可避免和同盟会系统的竞争,又可以为挽救革命立功(“既以避逼,且可有功”)。他警告陶成章说:“恋此不去,必危其身。”但是,陶成章不听章太炎的话,于是,迅速就有了近代史学人普遍熟悉的上海广慈院的刺陶一幕。多年后,章太炎回忆往事,在《自定年谱》中写下“焕卿不从,果被刺死”八字,其手稿本则称“或言英士为之也”。

章太炎和陶成章二人关系亲密,他的这段回忆应该是最接近事实真相的记载。试想,陶成章鄙视、反对孙中山,长期以“倒孙”为目标,也反对陈其美担任上海都督。当他手上有了一支军队,其矛头会指向谁,自然是使陈其美、蒋介石等人难以安枕的问题。

蒋介石在《中正自述事略》中称:“如其计得行,则沪军无主,长江下游必扰乱不知所之;而当时军官又皆为满清所遗,反复无常,其象甚危,长江下游,人心未定,甚易为满清与袁贼所收复,如此则辛亥革命功败垂成,故再三思索,公私相权,不能不除陶而全革命之局。

”陶成章是否有掌握武装,用以反对陈其美、孙中山的计划,或是否已“派定”刺陈之人,没有证据,蒋介石也只说是“如其计得行”,但是,他的话却道出了陈其美等人对陶成章的警惕与恐慌心理。

章太炎看出了陶成章、李燮和继续练兵的危险,劝陶停止行动。光复会成员王文庆在南京也已经得到消息,急急忙忙赶到上海报讯。陶成章立即做了退避的准备,先是通告浙江旧日同事,“勿以仆一人名义号召四方”,继而发表声明,辞谢出任浙江都督的推荐,并且躲入医院,然而,已经晚了。

可以看出,蒋介石刺陶,和孙中山就任大总统之后所谓“骗取总统”的新纠纷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和此前“倒孙风潮”的旧矛盾以及辛亥革命后同盟、光复以及陈其美、陶成章之间的新矛盾紧密相联。

革命党人之间,大目标相同,但是在思想、理论、策略、人事以及个人性格上总会有差异,有差异就会有矛盾,有冲突,甚至会出现分离、分裂现象。这种情况,屡见不鲜,古今中外,一概如此。解决之道只有沟通、交流、讨论、协商,妥协,再交流,再协商,以求统一。

轻易主观判断,凭“想当然”决断,一定偾事;动辄批判、斗争,常常批错、斗错。至于以暗杀手段消灭不同意见者的肉体,则绝对错误,以法律的眼光考察,则是犯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