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只有六个字和四句话

2018-12-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更加坚信,心即理,心外无物.据说有一次一位朋友指着一朵花问王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只有六个字和四句话另外三个字"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有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发

在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更加坚信,心即理,心外无物。据说有一次一位朋友指着一朵花问王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只有六个字和四句话

另外三个字“致良知”,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源自于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羞恶有心,人皆有之”,王阳明进一步发挥,人皆有良知。当你看到幼儿落井,你会想去救,当你看到飞禽走兽悲鸣,会起不忍直视之心,当你看到好端端一个物件,被无辜打碎,会起惋惜之情,这都是人的良知在起作用。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只有六个字和四句话

这些心情完全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中间过渡过程的,比如你看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看到美食,自然会咽口水,看到老太太倒在地上,自然会想去扶。

有人可能会说:“老太太躺地上,我的良知告诉我不能扶,扶了就要吃大亏。”但我要说:“这并不是你的第一感觉,故而不是你的良知,当你看到一位老人躺在地上,想起来起不来,又很痛苦的时候,你的良知会告诉你赶紧去扶,但生活经验会告诉你扶她有风险,即使你没有去扶,也不能说你没有良知。”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只有六个字和四句话

但话说回来,王阳明心学就是要人跟随自己的良知,如果你想“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就必须跟随自己的良知,而不能以利益为第一出发点。所谓“致良知”,就是达到良知,时时刻刻接受良知的指引。

二 四句话

四句话当然是他的四句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的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他的弟子告诉他,本来老农要卖的就是这块地,王阳明后悔了,但他又说:“我怎么会生出‘后悔’的想法呢?”于是他闭目冥想,过了一会,睁开眼说:“刚才的私欲已经被我克掉,我的心情又回归愉悦了。”

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不管你学习什么,天文也好,地理也罢,造原子弹,飞机大炮也无所谓,最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有较真的朋友可能会问,什么是“心”?什么是“意”?什么是“良知”?王阳明这一套理论是不是在玩概念?既然心无善无恶,为何意又有善有恶?1527年,王阳明的两位弟子对此有过争辩,这次争辩也导致了阳明心学的分化。

他的弟子钱德洪认为四句教是绝对正确的,心就是无善无恶,意就是有善有恶,但王汝中认为意由心生,心无善无恶,那么意理所应当无善无恶,那么良知就无用武之地了,更不需要为善去恶了啊,所以这四句话本来就是矛盾重重的混沌语。

他们两人争执不下,找到王阳明评理,王阳明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都偏于一端,对于资质高、悟性强的人,你只需告诉他‘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就好,对于脑子不那么灵光的人,你只需告诉他‘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好。”这场争辩被称为“天泉证道”。

但那个时候的王阳明,已经快挂了,他后来也没有机会再做进一步的解释,于是他死后,心学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