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

2019-03-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的帝皇自古以来就有诛杀功臣的习惯,这绝不是乱说.比如著名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就在吞并了吴国后杀死了最大功臣文种;汉高祖刘邦就在统一江山当上皇帝后诛杀了功劳最大的韩信,韩信在死前也发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感叹.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更有甚者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就大肆诛杀开国功臣,和他共患难过的兄弟只有汤和一人得以幸存,其余功臣全部被株连九族共死了五万多人...历史上这样的事迹数不胜数,因为许多皇帝都忌惮这些功臣的杰

中国的帝皇自古以来就有诛杀功臣的习惯,这绝不是乱说。比如著名的“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就在吞并了吴国后杀死了最大功臣文种;汉高祖刘邦就在统一江山当上皇帝后诛杀了功劳最大的韩信,韩信在死前也发出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感叹。

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

更有甚者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后就大肆诛杀开国功臣,和他共患难过的兄弟只有汤和一人得以幸存,其余功臣全部被株连九族共死了五万多人...

历史上这样的事迹数不胜数,因为许多皇帝都忌惮这些功臣的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皇帝最重要的其实害怕他们的继承人不能驾驭这些功臣,臣强主弱万万不行。搞不好,江山就断送了。

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

那些在皇帝或是准皇帝手下打工的,运气好的遇上姓赵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和平的被解除所有权势官职,这还是一种好的后果;万一运气不好遇上姓朱的(朱元璋)不仅要丢了自己的小命,还要连累家人朋友全部跟着一起下黄泉...就真的哭都没地哭了。

郭子仪的为人处世之道

所谓伴君如伴虎,古代的官员一旦地位越高权势越大就越害怕最高领导(皇帝)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们都知道郭子仪死的时候是85岁,寿终正寝。郭子仪最高的官位是进位太尉和中书令。进位太尉,放到现在就是军司令,掌握了全国的军事大权;而中书令,放现在就是国务院,掌握国家政治大大权。可见郭子仪是多么有才能的人,能同时掌握唐朝的军政大权。

上面也说过,历史上的皇帝都害怕手下能力太强功高盖主,所以权利、功劳越大,往往越危险,那么郭子仪为什么不招人忌惮遭受受迫害反而是得以寿终正寝呢?

因为郭子仪虽然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因此在朝中有极高的威望。关于他为人品行方面的事迹有很多:

1李光弼和郭子仪同为唐朝著名将领。他们曾经同在朔方镇当将军。可是两个人的关系并不太好,互不服气。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提升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位居李光弼之上。李光弼怕郭子仪刁难他,曾想调到别的方镇去。

这时朝廷要郭子仪挑选一位得力的大将,去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李光弼却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可是朝廷成命又不能不服从。

临行前对郭子仪说:

“我赴死心甘,只求你不要再加害我的妻子儿女好吗?”

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流着热泪对他说:

“现在国难当头,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愿与你共赴疆场讨伐叛贼,哪里还记着什么私忿呢?”

李光弼听了非常感动。两人手扶手相对跪拜,前嫌尽释。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十二月,有人掘了郭子仪父亲的坟墓,可是盗贼却没有抓到。人们怀疑是朝中宦官鱼朝恩指使人干的,鱼朝恩一向嫉妒郭子仪,并向皇上屡进谗言,一再阻挠皇上任用郭子仪。

郭子仪对于祖墓被毁的原因心里也是明白的。他入朝时,皇帝先提起此事,郭子仪哭奏道:

“臣长期主持军务,不能禁绝暴贼,军士摧毁别人坟墓的事,也是有的。这是臣的不忠不孝,招致上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

满朝的公卿大臣原来都很忧虑,怕郭子仪闹出事端,听了他的回奏后,都对他无限钦佩。

郭子仪想到的是国家安危事大,朝廷的安稳远比自己私事重要。

郭子仪功德越高,人们越尊重他,而不会越被人妒忌。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皇帝都不直接呼他的名字。甚至有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因为他曾施恩于很多人。

安庆绪的骁将田承嗣占据魏州后,蛮横无理,飞扬跋扈。郭子仪派遣自己的——个部将去见他。田承嗣倒很规矩,还向郭子仪所在的方向遥望叩拜,指着自己的膝盖对使者说:

“我这双膝盖,不向别人下跪已有多年了,现在要为郭公下跪。”

他麾下的老将军数十人,都是王侯显贵,郭子仪颐指他们进退,他们就像奴仆一样,听从他的安排和指挥。

郭子仪处处做士兵的榜样。他领兵打仗从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当时,连年战争,农村经济破坏,农民生活困难,负担很重,筹集军粮确实不易。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他不顾自己年迈力衰,亲自耕种。在他的带动下,官兵在休战时,一边训练,一边参加农业劳动。动乱时期,他的驻地丰收的庄稼到处可见。

郭子仪不仅得军心民心,事奉圣上也很忠心勤谨。无论是手握强兵,还是方临戎敌,诏命他何时入朝,他从未迟延过。

在他被幸臣鱼朝恩谗毁,削去兵权后,仆固怀恩率10万大军进逼京师,正当用人破敌之急,朝廷恢复和加封他为太尉,分宁、泾原、河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关内河东副元帅,中书令等一系列虚职和实职。

郭子仪从不把打仗破敌当作升官发财的敲门砖,他坚决要求辞去太尉之职,只保留招抚观察使一职即可。

他上奏说,自兵乱以来,纲纪破坏,时下与人比高低、争权势已成风尚流行,他希望朝中兴行礼让,就由自己开始实现。他还说,自己早巳懂得知止知足的道理,心中惧怕盈满之患。

等到秩序安定,仆固怀恩被擒,往昔的官爵决心一无所受。经过他再三恳让,才辞掉了太尉之职。但这位四朝柱石,卫国功臣,理应受到宠遇。

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德宗尊他为“尚父”。他既富贵而且长寿,后代繁衍安泰。他有八子七婿,都是朝廷重要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当孙子来问安,他都无法分辨谁是谁,只是颔首而已。

有一出戏《打金枝》,反映了他家兴旺热闹的场面。戏的故事是,郭子仪70大寿,全家的人全来拜寿,只有他的六儿媳升平公主没到。儿子郭暖气愤之下打了皇帝的金枝玉叶,还斥责道:

“你依仗皇父就不来拜寿,我父还不愿意当皇帝呢!”

郭子仪知道儿子打了“金枝”以后,带着儿子就去向代宗皇帝请罪。代宗对郭子仪说:

“儿女闺房琐事,何必计较,老大人权作耳聋,当没听见这回事算了。”

郭子仪谢过皇恩,回家后把儿子痛打一顿,小两口又和好如初了。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废朝5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按律令规定一品官坟墓高1丈8尺,特下诏给他加高10尺,以示尊祟。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还到安福门临哭送行。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由此可见,郭子仪实在是个品德高尚,又深谙君臣之道与为人处世之道的不世出之人才。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得以寿终正寝。

注:上述内容如有误差,请指正错误。如有疑问可关注本公众号进行交流。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