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书法到底牛在什么地方?

2019-03-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东方与西方在文字的发展上都发展出手写体与印刷体两条道路.但是东西方却在书体的重视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中国古代选择重视手写体而轻视印刷体.手写体诞生出灿烂的中国书法艺术,而印刷体则在中国古代并不重视甚至受到歧视,并没有诞生出专门为设计印刷体所服务的群体.因而雕版印刷几百年来只诞生出宋体者一种独立与手写体的字体.而在西方,印刷字体设计师则享有很高的声望,许多印刷字体都是由设计师本人的名字来命名.王羲之的书法到底牛在什么地方?虽然宋体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和出现次数极高,但是宋体字本身的受关注程度却

东方与西方在文字的发展上都发展出手写体与印刷体两条道路。但是东西方却在书体的重视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中国古代选择重视手写体而轻视印刷体。手写体诞生出灿烂的中国书法艺术,而印刷体则在中国古代并不重视甚至受到歧视,并没有诞生出专门为设计印刷体所服务的群体。因而雕版印刷几百年来只诞生出宋体者一种独立与手写体的字体。而在西方,印刷字体设计师则享有很高的声望,许多印刷字体都是由设计师本人的名字来命名。

王羲之的书法到底牛在什么地方?

虽然宋体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和出现次数极高,但是宋体字本身的受关注程度却非常之低。绝大多数人对宋体的认知都只停留在这是宋朝诞生的,而其中,关于宋体是秦桧发明的说法更是被一部分人信以为真。

王羲之的书法到底牛在什么地方?

宋体作为印刷字体,就不得不提到印刷。需要注明的是,被大多数人认知的“四大发明之活字印刷”其实在整个古代都只是在小范围应用,雕版印刷才是古代印刷界的首选方式。现存已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代咸通九年(818年)的金刚经。

王羲之的书法到底牛在什么地方?

自南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有了爆炸性增长,随之而来的经书供应量也与日俱增,于是写经手这一职业便诞生出来,而这种为适应快速抄写的书体也被后人称为“抄经体”

可以看到,唐代早起的雕版印刷字体来源就是唐代的抄经体。调版印刷的早起发展就是为了应对民间对佛经的大规模需求。

而到了五代,随着印刷术的大规模普及,官方也逐渐成为雕版印刷的普及与规范制定者,中国经典书册《九经》的第一次雕版印刷就是在五代时由官方出品。

至宋代,调版印刷迎来黄金时期。但是此时的雕版印刷字体却并非是后来被大家熟知的宋体,而是多以唐代名家字体入板。而不同地区的入板字体也不尽相同。四川地区多用颜真卿的颜体入板。如《开宝大藏经》《眉山七史》。

而福建地区则多用柳体,如《史记集解索引正义》、《后汉书注》。

而江浙地区则多用欧体作为入板文字。如世彩堂《唐河东先生文集》

而被我们成为“宋体”的字体,在南宋才开始逐渐完成与书法字体的脱离,但仍不是一套完整的字体,只是印刷字体与书法字体脱离的一个过渡时期,后世成为“过渡仿宋体”如《女郎鱼玄机诗》

此时的“过渡仿宋体”是为了快速雕刻而创造的新型印刷字体。例如横画的收笔设计成两次凑刀即可雕成的三角形,许多字的形态已经非常接近宋体。而所谓秦桧造宋体,更像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字体假借某人”的一种习惯罢了。

而到了明代,随着印刷技术迎来巅峰时期,印刷字体也终于形成了被我们今天称之为“宋体”的最终版。如明万历二十五年《石门文字禅》

可以看到此时的印刷字体终于摆脱了书法字体的枷锁,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但是仍可以从宋体中看到这套字体应当是脱胎于唐代颜真卿的颜体。其结构外拓,笔画横细竖粗的运用方式可以清晰地得出其结论。

颜体能成为宋体的基础不仅仅在于其本身在唐之后对整个社会影响极大,使得印刷作坊偏向于用颜体作为改造基础以适应大众需要,还在于其本身就比较适于被改造成书法字体。颜体本身倾向于“大字缩小,小字放大”的造型手法来追求版面的外部空间的统一,而其他书家大多追求的是内部空间的统一,由于汉字本身的结构笔画各异,就使得出现大小参差错落的视觉感。

对书法艺术而言,追求变化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重内容而轻文字本身的印刷字体而言,却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

而颜体的改造自然就比其他字体改造的容易许多。在印刷事业逐步发展的同时,颜体代替了其他书法字体,成为了印刷字体的重点改造对象。(当然针对其他书家字体的改造诸如欧体的宋体字依然存在,只是沦落为支流)

印刷字体自明代走向成熟,不仅脱离了书法字体的系统,同时也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与“楷体”平分天下。明代有人称颂宋体“字贵宋体,取其端楷庄严,可垂永久”

而到了清代,宋体甚至一举成为官方指定用字,称之为“硬体字”。宋体字也愈发的规范化。

而随着报纸的普及,传统的雕版印刷已经不能适应报纸的印刷需要。1915年,商务印刷馆聘请刻书名家,用照相的方法,将古刻本字体直接在铝胚上刻成一号及三号的“仿古活字”而后,华丰制模铸字所和百宋铸字印刷厂也纷纷自行设计字体,但都未能大规模流传下来。

建国后印刷字体的设计工作又重新大规模展开,比较知名的有在《人民日报》工作的牟紫东专门为印刷标题而设计的“长牟体”,这款字体吸收了宋体字的结构和楷体字的风格。而当时宋体字设计的重头戏是为“毛选”的大规模印刷设计字体。如这款61——1 宋体

而到了电脑电视等电子显示时代,则又需要新的宋体来适应电子屏显示的要求。其中被应用最广的莫过于北京华康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所设计的华康宋体和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所设计的方正宋体。这两套字体都形成了自己的宋体风格体系,有着数十种风格不同的宋体。

宋体字的霸主地位在近十年不断受到黑体字的挑战,究其原因,笔划上过多的点缀(笔划末端的小三角)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尤其是显示在屏幕上)而黑体字更适合小字阅读。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黑体为主的无衬线字体在手机平板等小屏幕上位列市场的首选,宋体字则依旧占据着传统出版业的统治地位,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方式,我想黑体取代宋体成为统治字体的日子并不会太遥远。

(本文参考了念凡先生的《中国印刷字体的传统瑰宝》、张抒的《论明代雕版印刷与宋体字的形成》在此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