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是邪师 济群法师:佛教徒是禁欲主义者吗

2018-07-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拥有,不能享受,很多人因此对学佛望而生畏.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理解,佛教并不提倡一味的禁欲.济群法师是邪师 济群法师:佛教徒是禁欲主义者吗(一).什么是欲?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欲界.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

社会上的人普遍认为出家人是禁欲主义者。所以,年轻人听到学佛不免有几分畏惧:学佛后能否结婚?能否继续常人的生活?似乎学佛后就要到深山里与世隔绝,世上的一切都不能拥有,不能享受,很多人因此对学佛望而生畏。其实,这也是错误的理解,佛教并不提倡一味的禁欲。

济群法师是邪师 济群法师:佛教徒是禁欲主义者吗

(一)、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

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经典中将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欲界。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无不沉溺在对五欲的强烈希求中。

济群法师是邪师 济群法师:佛教徒是禁欲主义者吗

财欲:是人类对财富的需求,所谓"人为钱死,鸟为食亡",人生的一切努力都在围绕着钱财奔忙。

色欲:主要是指对异性的需求。

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对某些人来说,生前能光宗耀祖,死后能流芳千古,才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食欲:是人类对食物的需求。经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食物是众生维持生命的必要条件。通常,我们只是将食简单地理解为饮食,但这里所说的食,包括了断食、触食、思食、和识食。断食是我们的日常饮食,是色身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触食是我们接触的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思食是求生的意志和欲望,否则,即使家财万贯,贵为王侯,也照样活得百无聊赖;识食是指精神食粮,我们的精神若是崩溃了,肉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行尸走肉"。

睡欲:是人们对睡眠的需要。就我们平常的人来说,每天要睡八小时左右,一生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

通常情况下,五欲中又以食欲、色欲最为突出,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对食和色的希求是人类欲望中最大的欲望,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并延续后代的基本手段。但具体到每个人,对待欲望又会有所偏重。爱财的人,觉得拥有金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挣钱可以不顾一切;贪色的人,为了美色可以将家庭、事业统统抛在脑后;虚荣心特别强的人,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牺牲一切;贪吃如餮餮之徒,只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而贪睡的人,为了睡觉不惜浪费光阴。

五欲是建立在五根的基础上,五根为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是我们感受世界的五种渠道。五根同样充满强烈的需求,眼睛贪著悦目的色彩;耳朵贪著动听的音乐;舌头贪著美味的食物;鼻子贪著芬芳的气息;身体贪著舒适的环境。

而同样在欲界,不同层次的众生,对欲望的需求也不同。天上的众生,欲望就比较淡薄,欲界天有六重天,层次越高,欲望越淡薄。

欲界的众生,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奔忙于世间,一生劳碌愁苦,举心动念都在造业,为了欲望的满足而欢喜,为了欲望的受挫而颓丧,无非是做了欲望忠实的奴仆!

(二)、欲望的表现形式

欲望的表现形式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占有、比较、竞争。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占有更大的名望。

除了占有,我们还要为抬高自己、炫耀自己进行攀比。有些人一生努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却没有想到,超过别人的意义又在哪里?再伟大的人都无法超过所有人,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说,攀比会使我们背上沉重的负担,使人生处于紧张的拼搏之中。

比较又导致了激烈的竞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都处于强烈的竞争中。竞争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潜在的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严酷的竞争又使我们不得不活得更累、更辛苦。

人们不停地占有、攀比、竞争,无非是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得必有失。财富得到了,事业得到了,名声得到了,享乐得到了,轻松的心态却失去了,相应的自由也失去了,甚至于我们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失去了。一个人得到越多,负担也就越重,对得而复失的恐惧也越强烈,所以,现代人的生活正是在物欲的纵容下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艰难。

真正珍惜生命的人,应当懂得享受自然,享受清新的空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