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晓苏同学 学者型官员孟晓苏:房地产业的“学问家”

2017-05-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孟晓苏简介     出生于1949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地安那大学.伯克利大学作访问学者,在威廉·玛利学院作访问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1992年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后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孟晓苏是1949年12月24日的生日,他说,与他的大学同学.中南海时

    孟晓苏简介     出生于1949年12月,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印地安那大学、伯克利大学作访问学者,在威廉·玛利学院作访问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

1992年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

后任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总裁,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董事长孟晓苏是1949年12月24日的生日,他说,与他的大学同学、中南海时期的同事薄熙来相比,自己算是“新社会”的人了。

这位中房600亿元资产的掌门人,每一次的行动都举足轻重,其言论影响着政府决策、影响着投资、影响着消费。

    孟晓苏是大型歌舞剧《东方红》舞台场景设计者、“东方红”三个字的书写者、著名画家孟宪成的儿子。     谈起55年的人生经历,孟晓苏感触最深的还是在万里同志身边任秘书的那段岁月。

    1982年,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孟晓苏进入中宣部新闻局,一年后,33岁的孟晓苏到中央办公厅报到,成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的秘书。

此后7年半时间,他一直跟随在万里身边,目睹并经历了那个时代中央一系列经济问题的重大决策过程。当时万里副总理的公务繁忙,但只有两位秘书。孟晓苏回忆道:“那时我们按照延安精神来要求自己,两个秘书做着一个班子的工作,每天工作热情还特别高。

”     因为经常连续工作24个小时,领导为几位秘书特地设了24小时开饭的小食堂。

在孟晓苏进入中南海工作的第三年,中办来了一位副主任,直接领导孟晓苏他们,他就是现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孟晓苏说,温家宝既平和又稳重,原则性也强,文章写得好,说话出口成章。温家宝在那个小食堂与秘书们一起吃了5年饭。

在中南海工作的几年,孟晓苏在学识和能力方面得到了历练,受益匪浅。与此同时,他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有意继续深造攻读硕士,这一想法得到了万里同志的支持。     1988年孟晓苏考入北大,师从主张实行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厉以宁、萧灼基和刘方(木 或),同门师兄弟还有两位,就是现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和现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

    研究生毕业前,孟晓苏与导师厉以宁及另外两位同学联合撰写出版了《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一书。

其中,孟晓苏的文章《坚持中国经济改革的市场走向》,因为提出了“要明确改革的定位和定向,改革没有理论指导很难继续向前”等观点,而受到一些左派理论权威的猛烈抨击,被扣以“复辟资本主义的道路,陷改革于灭顶之灾”的帽子。

孟晓苏说,他从未改变自己的市场化观点,但关于自己文章引来的争论和批判,他一直没有对自己的领导万里同志讲过。

    199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房地产开发公司,决定从国务院政府部门“挖”一位年富力强的学者型官员来任老总,最终选择了孟晓苏,并得到了万里同志的同意。

当时,孟晓苏还身兼国家商检局副局长一职。     1993年9月,孟晓苏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仍然是厉以宁教授。

    在房地产业界,孟晓苏被称之为学者型官员,是因为他即使为官,也始终没有放弃钻研和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和政策性建议,有许多被政府部门采纳并在各地推广实施。

    比如,在我国实行“抵押贷款”和“抵押贷款保险”的建议,“将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建议”,在有关城市住宅实行“分时度假”的销售理念,都是他积极提出的。

最近,他又提出了“反向抵押贷款”,并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批示,正在研究如何实施。10年中,他先后撰写和主编了10本房地产业著作,发表了180多篇论文。在今年国家对钢铁、建筑等产业予以调控之际,中房集团2月在香港购买了2万套居屋,又在9月于北京举办了大型项目推介会,调控似乎对中房影响不大。

对此,孟晓苏解释说,这轮调控是理性的预防性的宏观调控,调控所要限制的也是以政府“埋单”的虚假消费,如党政机关办公楼、大广场、宽马路等项目,还有不能马上形成即期消费的项目,如高速公路、机场等,这与1993年的“急刹车”、“一刀切”有很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