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绘画技法 林风眠中西绘画技巧都不过硬

2017-12-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2011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林风眠<秋山深居>以1930.12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艺术家个人作品成交纪录.■综述: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在上

■2011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林风眠《秋山深居》以1930.12万元人民币成交,刷新了艺术家个人作品成交纪录。

■综述: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在上世纪20到30年代,林风眠无论作为美术教育家和艺术运动的领导者,还是作为有思想深度的独创性画家,其成就和影响都不在徐悲鸿之下。后来徐悲鸿声名日盛,林风眠寂寞蛰居,久而久之,连那个曾叱咤风云的林风眠形象也被人们淡忘了。这除了宣传上的倾斜之外,与社会环境及政治方向的选择也有关系。这不只是林风眠个人的偶然性遭遇,而是一种时代性的现象。

终其一生致力于艺术的中西调和

在美术教育史上,林风眠和徐悲鸿同是最杰出的人物。杭州国立艺专———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只要这个学校在,林风眠的丰碑就在。但当潘天寿接任院长后,林风眠的教育体系则为潘天寿的教育体系所替代。

“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他给国立艺专定下的校旨直接点出了他的艺术理念———中西调和,终其一生致力于此。然而,在评论家陈传席看来,他的中西绘画技巧都不十分过硬。虽然“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林风眠语),但没有相当的基本功就不可能有相当水平的艺术品。即使是感情十分丰富的人,如果没有绘画技巧,也照样表达不出来。

其中国画意味比李可染还要浓厚

他借鉴了西方现代绘画中的造型观、构成观,像塞尚、马蒂斯、毕加索等人,他都毫无痕迹地、创造性地移入到中国艺术中,但表现的还是中国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中国艺术中常出现的“寂寞无人之境”。这是因为他所选择的西方艺术传统,即兴起于19世纪和上世纪20年代初期的艺术传统,在审美精神上是和中国艺术精神有相近之处的。另一方面,他吸收的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华,它比文人艺术更有生命力。

如果将其画面的一个局部选出来,然后拿来和李可染的一个局部比较,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林风眠的中国画意味竟要比李可染的还要浓厚。原因不是别的,正是他的意境是中国的,甚至是符合传统审美的。

在中国画传统中,水墨独尊千余年,墨色得到极灿烂的表现,而色彩层面被全面地放弃了;在西画中极为重要的光的表现,也一直被中国画所忽视。解决色与墨之间的冲突好办,而解决光与色与墨之间的关系,则不大好办,但这个问题被林风眠解决了。他的墨色的透明,也合于中国画用墨的本质。

只会写字而不懂书法艺术

“书法和绘画,究竟是不同的东西”。林风眠终其一生都没有进入书法大门,他只会写字,而不懂书法艺术。他在绘画中则彻底消解了书法用笔,从书法看绘画在他这里不再使有效。他不讲藏锋、中锋,文人画那套东西他都不讲,而是吸收了中国民间工艺如壁画或青花瓷上画线的迅疾、流畅、圆美的用笔方式,从而在为文人所不取的笔墨规范之外,发展了色彩表现,丰富了传统。

他之所以这样做,想必为了使色彩能够顺利地在画中加进去,因为在借鉴现代构成、方形构图和西方意味以及复杂的色彩中,书法用笔的线型显然并不适宜,而必须用一种新的线型和笔意。

这种线虽然不是书卷气味很浓的线,不是蕴含着深厚文化感的线,但是它纯真、朴实。而纯真、朴实的东西,感人也最直接。这种不带书法意味的线条是20世纪中国画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不仅仅是林风眠自己的事儿。当然,有些人并没有林风眠那样的内蕴,没有他那样的修养,却欲弃用书法线条而任意涂抹,对此,林风眠也是应该负一些责任的。

林风眠的负面影响还表现在,他一方面舍弃西方的写实传统,一方面舍弃中国的文人画传统,这两方面的舍弃对于林风眠来说是成功的前提,而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却只剩下一片虚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