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年少轻狂意气风发 年少轻狂时的意气风发——《悟空传》书评

2018-07-1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这体现在,除了某些被虚假刷分的新书之外,大多历经时间考验依然获得大众认可的高分书籍,我也是喜欢的,即便主观上不喜欢,也不否认其架构的精妙或语言的造诣,但这一本恐怕是个例外了(对这本书十分推崇的读者,看到这里就可以了,再往下恐怕我们观点不一,彼此不悦).形容年少轻狂意气风发 年少轻狂时的意气风发--<悟空传>书评这是一本网络小说的实体书,据说形成于2000年,那时我正值青春年少,很可惜彼时读书成瘾的我居然没有发现网络小说这片新天地,错过了它.后来,就是工作毕业后,时不时会看到有年岁相仿的人推荐此

这体现在,除了某些被虚假刷分的新书之外,大多历经时间考验依然获得大众认可的高分书籍,我也是喜欢的,即便主观上不喜欢,也不否认其架构的精妙或语言的造诣,但这一本恐怕是个例外了(对这本书十分推崇的读者,看到这里就可以了,再往下恐怕我们观点不一,彼此不悦)。

形容年少轻狂意气风发 年少轻狂时的意气风发——《悟空传》书评

这是一本网络小说的实体书,据说形成于2000年,那时我正值青春年少,很可惜彼时读书成瘾的我居然没有发现网络小说这片新天地,错过了它。后来,就是工作毕业后,时不时会看到有年岁相仿的人推荐此书,并给出了极高的评价,便在购书时一同收了。

形容年少轻狂意气风发 年少轻狂时的意气风发——《悟空传》书评

再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静心读书,直至今年7月看到电影宣传,才想着去观影前把书读一遍,但找遍书架不见踪影,最终下了电子版到手机上。本以为几个小时刷完的书,我断断续续看到42%便再也读不下去。

形容年少轻狂意气风发 年少轻狂时的意气风发——《悟空传》书评

整本书的印象,恐怕就是“碎”。一片片前后不明所以的段落,一个个既在大西游背景下却又不太一样的人物,一句句在我看来既不优美又无深意的经典对白。有人说,这本书是“意识流”,因此不要过分苛求情节的连续性和流畅度;又有人说,这本书贵在精神,因此不要过分苛求语句的艺术性和可读性;还有人说,这本书讲述了真实的西游,因此不要过分苛求与原著的连贯性和传承性。

与此同时,还有诸多经典语句被人不断搬上来,并从中读出了反抗制度的酣畅淋漓与不服天命的英雄气概。或许是年纪大了,经历的世事多了一些,看待问题也不会全凭自己的一腔热血,且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情节:支离破碎,不成体系

对我来说,除了诗歌散文等以“意境”取胜的文学形式,其余的,情节或者逻辑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小说,相对于语言,我更在意情节,为了精妙的故事架构,我是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语言的苍白无力。

《悟空传》几乎没有情节可言(在后续电影的改编上,这一缺点被无限放大),人物对白占据了小说的绝大部分篇幅,对人物也没有必要的背景交代。或许是我比较笨,看到了10%以后,才逐渐意识到,原来书里的孙悟空是大战后失去了记忆的。

由于没有看完剩余的部分,我无法还原书里的时间线,但一部小说,一部不是以悬疑推理为主旨的小说,在一个智商正常的读者看到42%时还一头雾水,这本小说的情节是有硬伤的。更确切地说,我认为这本小说根本没有情节,只有碎片。

我也经历过年少时,有一阵子,我自己也写下过类似的支离破碎的文字,碎片与碎片之间仅有着微弱的联系。我写那样的文字并不在乎阅读的人如何评价,只是为了抒发心中所想,是那时的大人看来的“无病呻吟”。虽然这是一部网络小说,但不知为何,我在阅读的时候时不时会闪现出自己初中时写周记的感觉,似乎平白的文字背后有着无数想要倾诉的内容,但真的揭开来,背后的思想其实十分单薄平淡,不过是一些对束缚不满、对前途担忧的思想碎片。

思想都不成体系,又怎么要求作为载体的文字有完整的情节呢。

精神:看似不驯,实则悲观

“精神”似乎是很多推崇这本书的人所在意的,觉得孙悟空是反抗制度压迫、反抗体制束缚的英雄人物。的确是,无论是原著还是后来的各种西游衍生物,孙悟空的这一形象都被保留了下来。但这精神是原著作者赋予的,后人最多不过是演绎而已。

与一些小伙伴反馈的阅读体验“畅快淋漓”不同,我在全程中都感受到了难言的压抑。无论是原著已知的结局还是今何在本人在序言中的说明,都指向了一个不光明的结尾。在这样的一个结尾预期下,之前的所有反抗斗争都显得无用,是为了最终被覆灭而所作的铺垫、所积累的情绪。

今何在的序言里说,“何为佛?佛即虚空。那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遍历感伤与苦痛,最终成了佛,也就是最终不再懂得爱恨情仇,永远没有情感,对待一切行为和事物都可以超脱物外。如此看来,取了经,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

这本书通篇讲的都是不服天命,要自己去探寻道路,可到最后一切都是天命所归,之前的所有行为都成了闹剧。作者嘴上说着不服天命,实则是个彻底的、悲观的宿命论者。

想到这里,我似乎有点明白为什么情节会支离破碎——因为背后根本没有一个强劲的精神支撑。而对于青春年少的读者来说,还有更大的隐患,就是会将自己的不如意归咎给这个艹蛋的社会,在“我来过,我战斗过,我不在乎结局”的指引下,放弃向上的努力,接受一切不好的结果,还美其名曰“天命”,这真算得上是对精神的绞杀,其心可诛。

借鉴:只得其形,不得其髓

今何在认为,自己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真正的西游,许多喜欢这本书的人也认为孙悟空表现出来的不认权威、全凭热血的行为是追求自由的表现——问题是,西游记原著对孙悟空的设定就是如此,而这本书除了将孙悟空暴戾的一面无限突出放大以及赤果果抄袭周星星的至尊宝与紫霞的爱情之外,恕我真的没看出来创新的点在哪里。

正如之前所说,整本小说支离破碎、语言无具体指向,这么一本零碎不堪的作品,之所以还可以让人勉强读懂作者意图并还将其捧上神坛,不得不说是原著的功劳。正是因为原著的耳熟能详,正是因为知晓原著讲述的每一个人物及其背景,才能从这一条条散乱的线索中读出一个还算可以理解的故事,并在一些“燃句”的推动下,自我感动。从这一层面讲,这本书甚至不是对西游记的演绎,而是消费,消费西游记这个大IP。

曾经周星星的大话西游感动无数少男少女,故事设置虽然荒诞但却不违和,究其原因在于大话西游虽剥去了西游的壳,却延续了西游的精髓,孙悟空向往追求自我,却始终明白自身职责所在,并为其作出了个人的牺牲。而在悟空传中,孙悟空一直在追求绝对的自由,没有束缚也意味着不承担任何责任,但凡受阻那就是外力逼迫,最终结局不幸也是因为外力过于强大——我只看到了一个自私自利、还善于甩锅推脱的石猴。

有时我想,为什么这本只为指责、发泄为主的网络小说会被推到如此高的高度,或许是生活中有太多不如意无从宣泄,于是指向外界的这一通道可以得到无数人认同。的确,当遭遇生活困阻的时候,一句“都是社会/G家/Z府/体制的错”,可比“是我自己没有掌握游戏规则//不愿吃苦”来得爽快得多,也不愧疚得多,谩骂指责完之后,也大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躺在沙发上打着手游消耗剩余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