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雯知识产权 赵雯代表:树立知识产权竞争观念和风险意识是当务之急

2017-10-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竞争观念"."风险意识",3月1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了这两个理念.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赵雯提交了<关于开展干部队伍知识产权形势教育和知识培训的提案>和<关于加快建立我国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的提案>等多件与知识产权工作有关的提案.作为上海市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市领导,近年来,赵雯在见证了上海市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格外关注我国部分地区或企业因缺乏有效预警和应对措施

“竞争观念”、“风险意识”,3月1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副市长赵雯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了这两个理念。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赵雯提交了《关于开展干部队伍知识产权形势教育和知识培训的提案》和《关于加快建立我国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的提案》等多件与知识产权工作有关的提案。作为上海市分管知识产权工作的市领导,近年来,赵雯在见证了上海市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格外关注我国部分地区或企业因缺乏有效预警和应对措施而落入“专利陷阱”和侵权诉讼的情况。

“当务之急,迫切需要提高广大干部对国际知识产权竞争形势的认识,迫切需要树立竞争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尽快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推动战略转型和科学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的会场内外,赵雯一刻不停地在为此鼓与呼。

队伍培养:

提升干部知识产权意识

在谈及我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时,赵雯不无担忧地表示,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一些干部对知识产权形势认识不足的情况亟待解决。“在涉外重大项目中技术竞争意识薄弱,不善于利用公开的专利文献等技术竞争情报优化创新思路,这些现象在我国部分地区还时有发生。”赵雯表示。

经过细致调研,结合自己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赵雯提出了给广大干部“开课”的具体措施:“要建立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为主体的干部知识产权培训工作机制,在制定知识产权培训计划时要覆盖经济领域、科教领域中层以上干部、科技工作者和企业领导干部。

”同时,赵雯还建议要构建以各级行政学院为基地,以法治宣传途径为主线的教育网络;编制以国际知识产权竞争形势、潜在风险、攻防策略为主的教育大纲和教材;组建以各级政府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建立“形势教育、业务知识与法治教育相结合的形势报告会、短期培训班、专题学习班等多种形式”的常态化教育机制。

“另一方面,干部队伍的源头主要出自高校,要从源头上提高干部队伍的知识产权竞争意识,就要完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赵雯表示,我国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将知识产权课改为理工科必修课程,从学生时代起就提升高素质人才对潜在知识产权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应对能力。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已有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等多家高校设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学院。

机制建设:

审查项目知识产权风险

“在知识产权竞争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面临着国际知识产权壁垒的巨大障碍。如不能有效应对这种壁垒,那么由此导致的经济发展受阻和就业双重压力,将直接威胁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在赵雯看来,随着近年来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进一步加快,规避重大经济科技活动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已经上升到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直接关联的高度。

近年来,赵雯经常会在媒体上看到一些地方政府或企业因忽视引进吸收再创新过程中对方围绕核心专利采取的专利策略,而导致核心专利空心化、产业利益空心化,以致影响产业健康发展、威胁经济社会安全的案例。

“2007年的时候,我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播放机就需要支付约19.

7美元的专利费,竟然是利润的10.2倍,2007年一年,跨国公司从中国收取的专利费就达28.5亿美元。还有微硬盘项目的中途折戟、风电和光伏产业迅速走向寒冬,这些就是冰山一角。”赵雯说,上述案例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国应加快立法,尽早出台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的行政法规,将其列为项目管理或行政审批的必要前置环节之一,明确审查的功能定位、对象、内容和责任主体等。”赵雯建议,在此基础上,各部委、各省市要遵照上位行政法规,结合自身经济活动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要界定审什么、谁来审、怎样审、按什么标准审、商业秘密如何保护等。”

同时,赵雯也表示,目前我国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审查机制尚不完善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力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熟悉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具有专业技术背景、能胜任审查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数量不足,审查工作难以到达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赵雯说,如果能够指导各省市在行业学会、协会、技术委员会的基础上,集聚人才,培育高资质的中介服务机构,或许是有效缓解人才匮乏困境的方法之一。(知识产权报 记者 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