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风卓做坏的受害者 假如你是校园暴力的受害者 在遇到此事件你会怎么做?

2017-09-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报导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有学生杀老师的,有学生群殴学生的,不一而足.如今,校园暴力不再是男孩子的"专利",有些女生的暴力倾向一点也不逊色于男生.就在前一周,我所管理下的高二年级也发生了学生群殴事件,几个学生于晚自习后在校外围殴一学生.前一段时间,来自外部的校园暴力事件"50天内6起校园血案"震惊国人,在中央领导人的多次指示下,在各地政府.公安.教育等多个部门联手下,这类暴力事件暂告一段落,但来自校园内部的暴力事件却仍是层出不穷.而且,这些来自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报导的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有学生杀老师的,有学生群殴学生的,不一而足。如今,校园暴力不再是男孩子的“专利”,有些女生的暴力倾向一点也不逊色于男生。就在前一周,我所管理下的高二年级也发生了学生群殴事件,几个学生于晚自习后在校外围殴一学生。

前一段时间,来自外部的校园暴力事件“50天内6起校园血案”震惊国人,在中央领导人的多次指示下,在各地政府、公安、教育等多个部门联手下,这类暴力事件暂告一段落,但来自校园内部的暴力事件却仍是层出不穷。

而且,这些来自校园内部的暴力事件是防不胜防的,因为这些“施暴者”就在校园内,和受害者朝夕相处,不是外在的防范可以防范的。一直以来,关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是学校工作的主题,可惜在素质教育口号掩饰下的应试教育,还在继续弱化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殊不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学业上大学或找工作。

然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非一人一校之力可以解决。但作为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认真细致地做好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工作,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因为,从来抱怨都是不解决任何问题的。

大家肯定还记得2004年曾经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曾经是一位在学业上非常优秀的学生,但其内心又是那样阴暗,其犯下的罪行是那样令人发指。我最近再次在网上搜索关于这一事件的前后报道和分析评论,以期对当今接连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能有所启示。

我把自己搜集到的一些材料进行了整理,想在班主任培训会上带领班主任一起学习和思考。 马加爵事件(校园暴力事件)反映出的社会现象: 1.人都是善恶并存的,我们要懂得警觉人性中的恶,人们要想实现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约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扬善抑恶的努力,所以,我们轻易不会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

避免这种恶的方式很多,最简单的就是立刻脱离刺激环境,以及绝不在情绪冲动时做决定。

当然,仅有这点远远不够,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对。 2.与马加爵过度的“去圣化”倾向有关。“去圣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尤其是青少年人由于在生活中见到太多欺骗行为,或者由于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怀疑价值观和美德的存在。

他们不愿听从任何人的劝告,不相信生活中还存在值得珍视的、神圣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事物。因为过度的“去圣化”倾向,而丧失了人所拥有的一种最基本和最健康的本能:悲悯之心。

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偶然就这样成了必然。一个人,常常是因为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轻视别人的生命,并最终毁掉自己。 3.马加爵没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伦理,具备底线伦理有助于形成道德焦虑,也就是会使人在考虑是否伤人的时候产生强烈的担心、害怕和不安,这种感觉往往可以有效制止一个人的恶行。

4.不懂得用建设性方式帮助自己。人要确立建设性帮助自己的理念,使自己进入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因此,假如一个人以贫困为由而采取反社会的行为,是自己去选择被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的第二次伤害。 5.缺乏一些基本的有助于人健康发展的人格特点。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格特点是:同情能力,也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

6.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护常识。人与人相处,如果发生了冲突,一定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绝不翻旧账,这是最容易激怒对方的事,尤其是不能戳别人痛处,这最容易让别人恼羞成怒,怒不可遏。

7.马加爵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每个人从客观上都存在一些天然的社会支持系统,如父母、老师、领导等,他们都有支持我们的基本义务。如果一个人平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他的亲朋好友在他需要时,都会成为乐于支持他的人。

马加爵在他的自白书中说,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都在嘲笑我。 对此浙江大学姜乾金教授认为,马加爵固然有人格方面的种种缺陷,但整个社会群体只重视和强调一种价值观是有失偏颇的。

比如,80年代大家都抢着下海经商,觉得有钱就是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这导致人们只愿意接纳和尊重有钱的人,而看不起穷人和乡下人,从而不顾及这群人的内心感受,不接纳对方,视之为异类。

正是这样一些不断堆积的不良的心理刺激给马加爵提供了仇恨别人的土壤。同学之间应该尊重差异,学会欣赏独特性。当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孤立、排挤和歧视时,行为容易冲动。

冷漠和敌意让人产生逃避感。社会是多元的,要学会尊重差异。这种观念要从小教育、渗透。如缺乏这样的教育,一旦碰到不如意,反社会性就会增强。 针对这类问题,作为家长和教师,应教会孩子用心倾听不同的声音,学会尊重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

我想起一个国外的妈妈这样教育孩子说,无论你将来做什么,在妈妈眼里都没有高低贵贱,即使是洗碗,只要你用心去做,想到你是在服务别人,你的人生就有价值。 想想我们面对的学生的父母,平日里都对我们的孩子的未来,说过些什么样的话呢?或许,这位国外妈妈的话,真的应该引起为人父母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