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宓白话文 文史丨吴宓反对白话文却爱读现代小说

2019-01-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吴宓一生性格矛盾:留学美国,竟成国学大师;外表古板,可私下绯闻不断;反对白话文,却独爱现代小说--上世纪60年代,他读了茅盾几乎所有小说.他甚至想写一部小说,但最终未写出.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写信向毛彦文求爱.毛将这些信交沈从文退回,并让沈写个附言,让吴宓别再骚扰她.吴宓白话文 文史丨吴宓反对白话文却爱读现代小说上了梅光迪的"贼船"1894年,吴宓生于陕西泾阳,比胡适小3岁.吴家是地方望族,世代书香,7岁时吴宓曾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在陕西宏道高等学堂就读,该校聘有日本教师.故吴宓旧

吴宓一生性格矛盾:留学美国,竟成国学大师;外表古板,可私下绯闻不断;反对白话文,却独爱现代小说……上世纪60年代,他读了茅盾几乎所有小说。他甚至想写一部小说,但最终未写出。

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写信向毛彦文求爱。毛将这些信交沈从文退回,并让沈写个附言,让吴宓别再骚扰她。

吴宓白话文 文史丨吴宓反对白话文却爱读现代小说

上了梅光迪的“贼船”

1894年,吴宓生于陕西泾阳,比胡适小3岁。

吴家是地方望族,世代书香,7岁时吴宓曾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在陕西宏道高等学堂就读,该校聘有日本教师。故吴宓旧学、新学功底均称扎实。

吴宓白话文 文史丨吴宓反对白话文却爱读现代小说

17岁时,吴宓考入清华学堂(按规定,只招15岁以下学生,吴宓私自将年龄改小2岁,得以录取),当过班长,参加过学潮。1916年,吴宓准备赴美留学,因体检未过关,在清华又呆了一年,1917年7月,吴宓到了美国。

吴宓原想学化学工程,但清华学堂校长周贻春认为吴文学功底好,让他去学英国文学。

吴宓白话文 文史丨吴宓反对白话文却爱读现代小说

到美国后,留学生们听说吴宓来美国学“文学”,均以怪物、废物视之,让吴宓倍感压力,加上吴宓所在大学几无华人,因此郁郁寡欢。

恰在此时,梅光迪伸出“友谊之手”。

梅光迪与胡适同乡,二人在美国西北大学是同级,关系密切。胡适主张文学革命,但梅光迪想单独开宗立派。见解不同,胡适与梅光迪分头拉人。因《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瞬间红透中国;梅光迪为扩大山头,便去拉吴宓加入文化保守派阵营。吴宓果然被梅光迪说服。

掌控《学衡》

在梅光迪帮助下,吴宓转投梅光迪所在的哈佛大学,拜在著名学者白璧德门下。白璧德主张继承传统人文精神,吴宓追随他3年,从此视新文化运动为寇仇。

1921年,回国后的梅光迪自感势单力孤,写信要吴宓也回国,共同编纂《学衡》杂志,并给他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系找了个职位,但工资不高,只有160元。

此时吴宓离毕业还有一年,且已答应回国后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工资要高得多,但最后还是决定去帮梅光迪。

1922年1月,《学衡》月刊正式在南京面世,创办者为梅光迪、吴宓、胡先骕、刘伯明、柳诒徵等7人,梅光迪表示:“《学衡》杂志应脱尽俗氛,不立社长、总编辑、撰述员等名目,以免有争夺职位之事。”

可从第3期开始,吴宓擅自在《学衡杂志简章》中加入了“本杂志总编辑兼干事:吴宓;撰述员:人多,不具录”,如此“自上尊号”,引起梅光迪、胡先骕等人不满,“曾讽责宓,宓不顾,亦不自辩。以后《学衡》杂志社亦未再举行会议”。

梅光迪等人退出,《学衡》全由吴宓掌控。《学衡》杂志鼓吹复古,恶骂胡适等人。

鲁迅则写了《估〈学衡〉》等杂文,对刊中文字错误大加嘲讽,认为《学衡》并无复古的能力与资格。鲁迅的文章仅千字,《学衡》亦未答复。当时吴宓还想不到,这件小事会深刻影响自己的后半生。

胡适在给友人信中说:“(《学衡》)也只能谩骂一场,说不出什么理由来。”但胡适任北大文学院长时,吴宓到北大兼课,胡适并未作梗。后陈寅恪想让梁启超当清华大学校长,要吴宓去活动,梁表示,他当校长后会请胡适来研究院,吴宓知道后,便不再为梁奔走。

1925年,吴宓担任清华国学院主任,在他努力下,聘请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引起轰动。冯友兰先生曾说:“雨僧(吴宓自称)本可以自任院长的,但只承认是‘执行秘书’。这种情况是很少有的,很难得的”。

1932年,《学衡》内部再生纠纷,吴宓只好辞去总编职务,不久停刊。

与沈从文不再来往

抗战胜利后,吴宓本可由西南联大回清华,但最终他决定去武汉大学,因校长刘永济曾是《学衡》撰稿人,吴宓以为可以不再受制于“胡适之的朋友”。

在武汉,吴宓又对沈从文产生误会。吴宓原有妻子陈心一,是名媛毛彦文帮牵的红线,可吴宓突然对毛产生感情,便与结婚7年的陈心一离婚,使毛彦文落入舆论漩涡中,极为尴尬。在吴穷追猛打下,毛终于同意了。

1931年,吴宓在巴黎,打电报要毛彦文放弃在美学业,和他结婚,可毛到了巴黎,吴宓又变卦,忙着去追别的女性了。

毛彦文一怒之下,嫁给熊希龄。1937年,熊希龄去世,吴宓又不断写信向毛彦文求爱,毛将这些信交沈从文退回,并让沈写个附言,让吴宓别再骚扰她。

沈从文曾在熊希龄手下工作,只好代劳。吴宓原本就对沈从文主张白话文不满,从此再无往来。

1951年,鲁迅诞辰70周年纪念时,吴宓所在的重庆大学中文系召开座谈会,当年《学衡》中坚邵祖平即席讲笑话,说“鲁迅先生……不修边幅的,吊儿郎当的”, “鲁迅的深刻是什么?就是他不敢直说,故意把话弯弯曲曲的”。还说鲁迅批章士钊,因为章罢了鲁的官。

邵祖平是章士钊的弟子,这番言论传出后,当时重庆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沙汀撰文称这不是偶然事件,他质问为何无人当场指责,“犯了严重的自由主义错误”。

吴宓在日记中记道:“波澜大起矣。”因《学衡》再度被提起,吴宓只好多次表态:“那时我们有些观点绝对了,鲁迅是对的。”“被鲁迅先生批过,该批,该批。”

“文革”中,吴宓遭武斗,一次批判大会上,72岁的吴宓被勒令下跪两个多小时;76岁时,因干不动重活,吴宓被架上高台示众,后被推下,摔断左腿。腿伤稍好,即令打扫厕所。吴宓曾说自己能活3个28岁,他去世时果然84岁。

吴宓反对白话文学,却独爱小说,他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恣喷薄”。1940年,吴宓在日记中写道:“晨至夕,连读老舍著《骆驼祥子》小说,甚至感动。”甚至说“法之Zola(左拉)等实不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