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论文 四大名旦(四)尚小云

2019-03-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尚小云(1900-1976),原名尚德泉,字绮霞,书斋名芳信斋,河北南宫人.尚小云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七岁就投身梨园界.1908年,他转入了三乐社科班(后更名正乐社),初习武生,后改旦角.1914年冬,尚小云为孙菊仙配<三娘教子>.<战蒲关>,声名渐起,世人称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正乐三杰".尚小云论文 四大名旦(四)尚小云十六岁出科后,他先后与孙菊仙.王瑶卿.杨小楼.余叔岩.谭小培.王又宸.马连良等多人合作演出.此外,他先后从孙怡云.张

尚小云(1900—1976),原名尚德泉,字绮霞,书斋名芳信斋,河北南宫人。尚小云幼年丧父,家道中落,七岁就投身梨园界。1908年,他转入了三乐社科班(后更名正乐社),初习武生,后改旦角。1914年冬,尚小云为孙菊仙配《三娘教子》、《战蒲关》,声名渐起,世人称尚小云、白牡丹(荀慧生)、芙蓉草(赵桐珊)为“正乐三杰”。

尚小云论文 四大名旦(四)尚小云

十六岁出科后,他先后与孙菊仙、王瑶卿、杨小楼、余叔岩、谭小培、王又宸、马连良等多人合作演出。

此外,他先后从孙怡云、张芷荃学戏,又得益于陈德霖。并从王瑶卿、路三宝学花旦戏,随李寿山、陆金桂等学昆曲。所从师者,均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为文武昆乱不挡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戏最为观众认可,被公认为传统“青衣正宗”。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不断排演新剧目,以巾帼英雄人物为居多。

尚小云论文 四大名旦(四)尚小云

尚小云嗓音宽亮、扮相俊美、久唱不衰,有“铁嗓钢喉”之誉,在数十年的舞台实践中,排演了《卓文君》、《林四娘》、《秦良玉》、《墨黛》、《双阳公主》、《摩登伽女》、《相思寨》、《青城十九侠》、《虎乳飞仙传》、《红绡》、《峨嵋剑》等一批新剧目,同时又擅演《汉明妃》、《梁红玉》、《乾坤福寿镜》、《双阳公主》、《银屏公主》、《御碑亭》、《武家坡》等剧目,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世称“尚派”。

尚小云论文 四大名旦(四)尚小云

“尚派”文武并重、歌舞兼长,表演充满激情,同时又刚柔相济,一方面他表演强调大开大阖、棱角分明,另一方面他的唱腔高亢刚健、气力充沛,并在演唱上善于运用立音、颤音,形成了独特表演风格。

196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为尚小云拍摄电影艺术片《尚小云舞台艺术》,包括《失子惊疯》和《昭君出塞》两个剧目,今人可以通过此片一睹“尚派”艺术的魅力。

尚小云便装照

尚小云不仅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还是一位京剧教育家,1937年尚小云又创办荣春社,倾尽家产培养了荣、春、长、喜几科二百余名学生。1959年又出任陕西省艺术学校艺术总指导,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京剧人才。尚小云的弟子学生有张蝶芬、孙荣蕙、李喜鸿、董玉苓、周百穗、李翔、童葆苓、刘秀荣、孙明珠等。

尚小云的绘画作品

从“五大名伶”的新剧评选到“四大名旦”的公认,虽然有方方面面的促成因素,但在京剧发展史上,“四大名旦”的确立却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可以说,在

梅兰芳及“四大名旦”成名前,京剧的老生行一直占据京剧舞台的主导地位,无论是“三鼎甲”、“后三鼎甲”,还是“三大贤”都是如此,在总体上说,京剧旦角只是生行的辅佐与陪衬。虽然,杨小楼很快跻身于名武生行列,王凤卿以汪(桂芬)派传人的身份也一度名列老生榜首,但“四大名旦”通过顺应时代潮流,勇于与时代同步的创新发展,使京剧旦行的队伍开始迅猛地发展壮大。

观众的审美心理也随之从对生行的关注逐步转移到旦行上,从而,逐渐改变了京剧舞台上“以生为主”的格局,“四大名旦”的崛起在京剧舞台“以生为主”经“生旦并重”再到“旦角挑班”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四大名旦”出现后,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全国各地的京剧观众也随之效仿,纷纷自发评选当地的“四大名旦”。最早出现的是“上海四大名旦”,指的是冯子和、毛韵珂、欧阳予倩、小杨月楼四位南方的著名旦行艺术家。同时,又有赵君玉、刘筱衡、小杨月楼、黄玉麟是“上海四大名旦”之说,此外,还有小杨月楼、刘筱衡、赵君玉、王芸芳是“上海四大名旦”一说。

一个称谓,两班人马,三种说法,可谓罕见。其实,当时在上海还有黄桂秋、贾碧云、芙蓉草等许多优秀旦行艺术家。

除“上海四大名旦”外,天津也出现了胡碧兰、马艳云、徐东霞、金友琴的“天津四大名旦”说。及至后来,东北出现了蓉丽娟、秦友梅、雯蒻彧、武帼英的“东北四大名旦”说,票界也出现了蒋君稼、朱琴心、林钧甫、臧岚光的“票界四大名旦”说,即便是在台湾,也有秦慧芬、章遏云、梁秀娟、马述贤的“台湾四大名旦”说……但以上各地“四大名旦”多出自各自京剧观众们自发的评判,缺乏媒体的支持,因此也很难查找到准确的信息与数据,然而,可以说明的是,在“四大名旦”产生之后,各地的京剧旦角艺术得到了有效的推动和蓬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