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剑侠传 如何评价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2019-07-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般情况下,对于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大多从两方面来认知和评价,一是传奇的设定与叙事,二是其中体现的生命体验.<蜀山剑侠传>被评为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无论是从写景造像.奇异志怪.法宝飞剑.主要人物的描写,还是从儒释道思想演变而来的"元神"."三世因果"."五行生克"."尸解"等说法,以及首创的"古洞奇遇",都足以称得上是极尽想象之能事,是"千古未

一般情况下,对于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大多从两方面来认知和评价,一是传奇的设定与叙事,二是其中体现的生命体验。

《蜀山剑侠传》被评为小说界“千古未有之奇观”,无论是从写景造像、奇异志怪、法宝飞剑、主要人物的描写,还是从儒释道思想演变而来的“元神”、“三世因果”、“五行生克”、“尸解”等说法,以及首创的“古洞奇遇”,都足以称得上是极尽想象之能事,是“千古未有之奇观”。

蜀山剑侠传 如何评价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关于《蜀山剑侠传》其书,叶洪生先生撰写的《天下第一奇书<蜀山剑侠传>探秘》是非常严谨的一本评述。我觉得自己并不会对此有所超越,于是在这里将从还珠楼主生平的角度,一方面讨论《蜀山剑侠传》的灵感来源,另一方面探讨当时本书的社会意义。

蜀山剑侠传 如何评价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还珠楼主小时候就是天才儿童,天赋异秉。他三岁开始读书,五岁可以作文,七岁作对子,九岁写了篇五千字的《“一”字论》,备述“一”字的字义、用法,被时人称为“神童”。

十岁开始游历峨眉、青城,十一岁开始多次在峨眉、青城小住,断断续续有18个月,对二山名胜古迹、文物掌故有了不少了解,并且开始跟峨眉山仙峰寺一个精通气功、武术的僧人请教、学练,在此后坚持锻炼,从未间断。

蜀山剑侠传 如何评价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蜀山剑侠传》以及后来的《青城十九侠》等蜀山“前传”的小说,都涉及到对峨眉山和青城山的描写,这种亲历的经验为此提供了足够的支撑。但原书中不仅限于两山,更是有“月儿岛”、“紫云宫”、“幻波池”这样的涉及到火山、海底甚至北极等地的奇观,确实是由还珠楼主深厚的想象力支撑的(也许还有此时还珠染有“烟霞癖”即吸食鸦片的原因)。

《蜀山》以世俗武侠入手,引入剑仙。大量的斗法描写,更不用说从破慈云寺到戴家场械斗的武侠动作描写,都大致脱胎于还珠楼主的气功和武术经验,辅以想象力从而给人以神奇莫测却如同亲历的感觉。

值得一提的是,还珠在苏州名校草桥中学(今苏州市第一中学)就读期间,与比他年长三岁的邻居姑娘文珠初恋。后来还珠因家境困难,北上北平、天津谋生,无奈之下与文珠分别,只能长期保持书信往来。但是一两年之后,文珠堕入烟花柳巷,不久又幸遇良人,被一位姓朱的律师重金赎出,明媒正娶,做了正室。

而还珠旧情难忘,此后多年不交女友。在读《蜀山剑侠传》中,我感觉朱文象征还珠初恋时与心中那位理想的文珠。朱灵象征的是从沦落到被救赎,直至重生的文珠。

甚至“还珠楼主”这个笔名,也源于文珠。在夫人孙经洵的建议下以“还珠楼主”为笔名,以纪念与文珠的初恋之情。“还珠”是从“合浦珠还”的典故而来的。

后来42年的时候,还珠拒绝出任伪职,被日寇以他“涉嫌重庆分子”抓捕入狱,鞭打、灌凉水、上老虎凳、向眼睛揉辣椒面,备施酷刑,却终不屈服。出狱后,《蜀山》恰巧连载到“峨眉开府”这段情节,他开篇即写道:“大地为洪炉,沸石熔沙,重开奇境;长桥横圣水,虹飞电舞,再建仙山”,把内心愤懑化为宏大叙事,写出了“亘古未有之奇景”。

社会意义将主要从上海滩“还珠热”和解放后“蜀山”系列断更说起。

1947年的时候,《蜀山》更新到峨眉后辈弟子前往紫云宫、幻波池的下山行道、觅地开府的部分,这个大情节架构了《蜀山》的庞大格局。而当时正是抗战即将胜利,各地日军正在受降的时候,书中和现实的壮阔景象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副扫荡妖氛、清除残余、建立基地的繁荣景象。也正是这一恢弘气势带来了上海滩的“还珠热”。

周清霖写道:

在当时,《蜀山》等书每本印数上万,仍不能满足需要。如西藏路远东饭店附近有一书摊,早上摆出十余册《蜀山》,下午就售光了。更有一些热情的读者,或登门拜访,或设宴相邀,或要求赠书题字,或恳请合影留念,令人感动却应接不暇。也有一些好事者,为了“扎台型”、“吃得开”,竟打起“还珠”的招牌。那时共舞台上演京剧连台本戏《蜀山剑侠传》,本与还珠楼主无涉,海报和广告上却赫然写着“还珠楼主亲自编导”。

而“蜀山”系列的断更要从很早开始说起,也就是1932年时《蜀山》刚开始连载时便可初见端倪。

同年,郑振铎的散文集《海燕》由上海新中国书店出版,其中《论武侠小说》一文谴责并警告“武侠小说的作者们”:

在如今三不管的时候——政府不管,社会不管,良知不管——你们是在横行无忌着,诚然的。但总有一个时候,将会把你们这一切谬误行为与思想,整个的扫荡而去靡有孑遗的。而这一个时候,我们相信并不在远。

第二年, 沈雁冰在上海《东方杂志》上发表《封建的小市民文艺》,批判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及据此改编的电影《火烧红莲寺》。后来政府禁映《火烧红莲寺》,南派武侠几乎偃旗息鼓。此时还珠在天津的创作,受到的影响不大,可以说是一大幸事。

那这两位是谁呢?郑振铎笔名西谛,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1954-1958),而沈雁冰,笔名茅盾,是后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1949-1964)。

1951年的《文艺评论》还发表了一篇《不许还珠楼主继续放毒》的文章,这篇文章也是还珠脑溢血到中风的导火索。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呢?当时的评论家普遍认为,武侠小说体现的着“消极避世”的思想,沉浸于此的读者们容易陷入虚幻荒诞的想象世界而不愿意面对现实。

建国后的不准再出版武侠小说的政策也证实了这一点,1949年《蜀山》停更,第二年,还珠楼主在新书《独手丐》的前言《从新写起》中写道:

现在我才体会到,我过去二十多年来所写的,是那么低级和内容空虚。主要是因为我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去找材料,去反映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写出群众的斗争生活。虽然也有《力》与《兵书峡》、《女侠夜明珠》之类,略有一些意识与描写、夹叙夹议穿插在内,到底还嫌太少,材料思想也还不够……

我们总是希望《蜀山》的故事能得以继续,但是红楼易结,蜀山难续。在“第三次峨眉斗剑”和“道家四九天劫”的两大悬念下,“蜀山”系列作品不仅在时空上交错进行,而且人物也如此之多、故事交错盘杂,完结似乎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

PS:每次看到“此人来历在第三次峨眉斗剑时自有交待”的时候,都莫名地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