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朱允炆 为什么朱允炆会输给八百亲兵造反的朱棣?

2018-09-2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貌似所有回答都是从朱允炆的用人策略错误和削藩过激等角度来分析的(包括明朝那些事),先提一个问题:朱棣的老巢在哪个地方?北平也就是说靖难之役中的朱允炆一方的政府军征讨朱棣一方是由南向北打的,对朱允炆一方来说是标准的一次北伐(而且朝廷军主力是步兵,明军骑兵主力都在北方边界,尤其是宁王和燕王二人手里),上一位北伐成功,由南西北打成功拿下北平一代的人是谁?朱棣朱允炆 为什么朱允炆会输给八百亲兵造反的朱棣?朱允炆的爷爷.朱棣的老子朱元璋,朱元璋当年是怎么拿下北京的?"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

貌似所有回答都是从朱允炆的用人策略错误和削藩过激等角度来分析的(包括明朝那些事),先提一个问题:朱棣的老巢在哪个地方?

北平

也就是说靖难之役中的朱允炆一方的政府军征讨朱棣一方是由南向北打的,对朱允炆一方来说是标准的一次北伐(而且朝廷军主力是步兵,明军骑兵主力都在北方边界,尤其是宁王和燕王二人手里),上一位北伐成功,由南西北打成功拿下北平一代的人是谁?

朱棣朱允炆 为什么朱允炆会输给八百亲兵造反的朱棣?

朱允炆的爷爷、朱棣的老子朱元璋,朱元璋当年是怎么拿下北京的?

“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棣朱允炆 为什么朱允炆会输给八百亲兵造反的朱棣?

注意到其中几个关键地:山东、河南、潼关三地

陕西一带,是秦王(藩地西安)的势力范围,而当时一带秦王去世,二代秦王年幼,陕西一带还是朝廷的势力范围。河南一带,是周王(藩地开封)的势力范围,对于周王,建文帝也在即位之初就将其削藩控制,河南地区也掌握在朝廷手中。

朱棣朱允炆 为什么朱允炆会输给八百亲兵造反的朱棣?

对于北方的几个王:代王(藩地大同,大同在明一代都是军事重镇,军事意义极高),建文帝元年被削藩,大同收归政府控制,山西一带也掌控在朝廷手中。山西一带的晋王对朱棣并无好感,站在朝廷这边,山东一带的齐王在建文帝元年被削藩,甘肃一带的 岷王建文帝元年被削藩。

整个北方一带的王:只有宁王一个王是站在朱棣一边的,而且还是被迫的,其他的北方战略要地,除了燕王朱棣自己掌控的周边,其他战略要地基本上还掌控在政府手里,尤其是当年朱元璋北伐中提到的山东、河南等地,也尽在政府掌控手里,当然在实际操作中,削藩显得有点操之过急。

注:朱元璋册封几个王爷都是为了扼守天下战略要地,为什么黄子澄要提出削周(河南开封)、齐(山东青州)、湘(荆州)、代(山西大同)、 岷 (甘肃),这些王都掌握的天下战略要地,黄子澄也不是什么一无是处的腐儒,为什么要掌控这些战略要地?尤其是荆州、开封、青州这三个点?尤其是开封和青州,直接是朱元璋当年制定北伐战略中的关键点

所以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允炆一方的政府军是如何布置作战战略的:直接由山东境内进入河北境内对北平直捣黄龙,实际上这一战略也是较为正确的,北方战略要地还在朝廷手里,可以明确的由山东一带直接北上进攻朱棣的大本营,虽然政府军在河北一带屡败屡战,尤其是李景隆这样的饭桶级别统帅存在,但建文二年铁铉、盛庸二人也在山东一带成功遏制住朱棣的势头,而朱棣一方的兵马也越打越少,更无法突破济南一带的山东防线无法南下,如果局面照此发展,朱棣迟早会撑不住先败。

可以看出政府军早就对朱棣构成了一张巨大的保卫圈,朱棣想要南下的通道也被锁死(巴蜀一线基本不可能、荆州这个关键点也就在一开始就被朝廷一方锁死)

也就是说在建文元年-建文三年的三年间,虽然建文帝一方存在削藩过急、用将不得当的问题,但是主动权一方仍然掌握在朝廷一方,建文帝也没有说的那么不堪,即使是削藩并没有让明朝宗室站在建文帝对立面,整个靖难之役中除了朱棣也没其他第二个王爷敢公开叫板中央,朝廷的政策总体上还是正确的,即使去翻翻史料,大多数武将对靖难之役是什么态度,至少在建文帝四年开始之前,局面掌控在政府一边,哪个朝廷武将敢不听从朝廷调遣?但是关键转折点出在了建文帝四年。

对于朱棣一方来说,靖难之役就是从北方攻打南方,北方攻打南方,要么可以从巴蜀地区进入南方、要么可以通过襄樊地区进入南方(荆州地区本由湘王掌控,但湘王早被削爵收归朝廷)、要么通过淮扬地区进入南方,朱允炆一方的大本营在南京,想要守住南京,淮扬地区一带是必须要牢牢把控在自己手里,对于身处北平一带的朱棣来说,想要拿下南京,似乎也就只有走河北-山东-淮扬一带,而在靖难之役之中,山东一带其实还是掌控在政府军手里,朱棣反复攻打山东中心济南都没有拿下,最后却绕过了山东地区,直插淮扬地区。

关键的建文四年,本来朝廷握有大好局面,尽管朱棣一方直插淮扬,但是并没有那么顺利,从正月到四月,在淮扬一带多次被朝廷军给击败,但建文帝一方却偏偏在淮扬防线关键时刻出了差错:

1 四月,建文帝听信大臣建议,以为燕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构不成威胁了,就调动徐辉祖的中央主力部队回南京,直接导致平安、何福的军队孤立无援。

2 后勤供应线保护不足,被朱棣一方掐断,导致平安、何福的主力军需要进行转移去寻找粮食不给,恰恰在转移的过程中,由于三发信号弹的错误,被朱棣一方抓住机会给击破,朝廷军经此大败士气大损,淮扬一线南方军出现漏洞,只能被迫调动驻扎山东的盛庸部回访,而盛庸部的粮草供应线也早就被朱棣一方掐断,士气受损、粮草不足的朝廷军就这样被解救掉了,而至此,淮扬一线被彻底打开,南京门洞就直接暴露在了朱棣一方的眼前。

当年汉朝七国叛乱,周亚夫也是切断了七国军队粮草供应才最终取胜

假如建文帝充分意识到淮扬一线的重要性,没有调动徐辉祖一部回南京,造成淮扬线防守力量下降、假如充分做好粮草线保护工作,不给朱棣一方掐断后勤的机会,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三声炮响造成的低级失误,淮扬一线的朝廷军不会就这么容易让朱棣方解决掉,朱棣也很难跨过淮扬一线。

跨不过淮扬一线,南京还能拿下?

如果说山东河北一线的失败还可以接受,哪怕是李景隆初期损失惨痛,对朝廷来说都不是什么致命性的打击,毕竟朝廷一方只要大后方稳固,还可以远远不断朝这个地区派兵,朝廷有足够的实力支撑这些损失,朱棣一方是没有机会的,偏偏在最关键的时候,建文帝接连犯了几个错误,直接导致最关键的防线被撕开。

就像当年的国共内战,直到淮海战役一战,天下归谁手才分晓,直接导致长江以北地区归了我军,南京也直接暴露在我军的锋芒下,而朱允炆和朱棣叔侄间的斗争,尽管朱允炆在最初存在用人失策、操之过急等问题,但朱允炆毕竟是大明名正言顺的皇帝,朱棣掌握的终究只是河北一带地盘,朱允炆的老师黄子澄和齐泰被后人嘲笑为腐儒,书生不懂用军,而其实他们提议的削藩对象也都是掌控的天下战略要地的地方,战略要地能不及早掌握在自己手里么?

所以总结:1 黄子澄、齐泰早期的削藩策略并非不妥,削的目的就是尽早掌控这些战略要地

2大明宗室实际上除了一个宁王被迫参与朱棣一方以外,其他都站在朝廷一面。

3 整个靖难之役,从建文元年到3年,并没有出现大的原则性出现,只要能够持续下去,朱棣一方根本就无机会打到南京。

4 朱允炆关键的错误是出在了建文4年,一系列错误直接导致了淮扬防线丢失,南京门户被打开,也是在这一年,才分出了胜负。

而朱棣为什么有能力能够直接从北平一带绕过山东直插淮扬防线,因为朱棣手里有着高机动的骑兵:

当年太祖朱元璋北伐时候,能够顺利收复北方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明朝建立后,这些战马也都分布在了边界一线用于对蒙古一战,包括精锐的蒙古投降骑兵,而这些骑兵部队,尤其是朵颜三卫骑兵部队,都基本掌控在了朱棣手中,有了骑兵,就可以执行长距离的大机动作战,这也保证了后来朱棣能够率领大军远离大本营直插淮扬防线的一个原因,假设没有这些骑兵,朱棣拿什么进行长距离的离开本土的作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