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实女儿吟 陈忠实给女儿更多的是“及时支持”

2017-10-1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陈忠实共有三个子女,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如今都事业有成,大女儿陈黎力现为陕西力德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西安市律协常务理事;二女儿陈勉力在太白文艺出版社工作;儿子陈海力是陕西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播. 提起父亲,女儿陈黎力便有说不完的话题--•人物档案•陈忠实,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人,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l

陈忠实共有三个子女,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们如今都事业有成,大女儿陈黎力现为陕西力德律师事务所副主任,西安市律协常务理事;二女儿陈勉力在太白文艺出版社工作;儿子陈海力是陕西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播。 提起父亲,女儿陈黎力便有说不完的话题……

•人物档案•

陈忠实,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人,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长篇小说《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作品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其长篇小说《白鹿原》被评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年—1999年),被中国出版集团列入“中国文库”系列,2008年11月入选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深圳商报联合组织的“改革开放30年影响中国人的30本书”。

求知路上,印着父亲的脚印

大女儿陈黎力1969年2月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西蒋村。在她小时候的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星期六盼着父亲回来。

 陈黎力回忆说:“父亲当时任毛西公社书记,每个星期六才回家一次,每到星期六下午,我与妹妹弟弟都会早早地站在村口等,父亲远远地骑车过来之后,我与妹妹一边一个踩在父亲的自行车脚蹬上,弟弟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就这样父亲将我们3人推回家。

进了家门,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去翻父亲的黑皮包,看看包里有没有好吃的东西。父亲虽然工资不高,却从没有让我们失望过,每次都会带回来一些5分钱加一两粮票买来的小面包,分给爷爷奶奶和我们姐弟三人。那时候,我不知道城里的孩子能吃到什么可口的食品,但是在我们那儿,它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相对于同村孩子来说,因为常常能吃上这种小面包,我感觉自己很幸福。”

转眼到了黎力该上学的年龄。1976年,当时父亲借调到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写剧本。那年夏天,西安地震频繁,黎力的母亲与奶奶带着几个孩子在家,有些照看不过来,母亲生怕有什么闪失,于是便和父亲商量,让父亲带着黎力到西影厂躲避地震。

9月份,别的孩子已经入学了,黎力还在父亲身边不能回去读书。小黎力一心向往着上学读书,看到别的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很羡慕,一再问父亲什么时候能回去读书。那时父亲也很着急,但是因为地震不敢轻易让孩子回去,直到一个多月后,黎力才回西蒋村进了村办学校。

1980年,父亲调入灞桥区文化馆任副馆长。那时候,看到女儿在村办学校里学习科目开得很少,仅仅是语文、数学课,常常是上午上完课,下午两点钟就放学了,从下午到晚上大量的时间都白白荒废了,父亲很是痛惜,于是下决心让黎力转学。黎力便从西蒋村转入灞桥区实验小学,来到新的学校,学习比村办学校正规多了。 需要的时候,父亲准会出现在面前

1983年,黎力进入西安市34中读初中的时候,父亲从文化馆调入省作协。黎力不得不住在学校,父亲常常来到学校里看她。每过一段时间,黎力也会回家一趟,返校的时候,父亲总会叮咛黎力多带些衣服,以防变天着凉。十四五岁的女孩刚刚懂得爱美,有时看到天气挺暖和,穿着一身单衣就走了。

“但每到天气变冷时,父亲准会出现在我面前,专门为我送来衣服——这衣服是他冒着风雪,骑自行车赶30多里路送来的。这时候,父亲关切的目光在我心里印得很深很深。”陈黎力说。

“那时候父亲的工资不高,日子过得很是艰难,但在我需要用钱时,他会及时送给我,他始终不让我感到艰苦的日子带给我学习上的压力,他只让我专心学习。父亲总是喜欢把所有的艰难都扛在自己肩上,从不说给别人听,他这种坚毅的个性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黎力读初三时,学习任务很繁重,为了帮助女儿,父亲常常放下手中的笔,为黎力四处借学习资料。中考前夕,为了买到英语资料,父亲骑着车子跑遍了全城的新华书店,为黎力买来了一本《中学生英语手册》。这本书编得相当好,直到现在,黎力都会经常翻看它。

那段时间,为了缓解黎力的学习压力,父亲常从省作协骑车赶30多里路,去学校看望黎力,并有意带黎力上街转一转,在饭馆里坐下来,要几碗热腾腾的羊肉泡馍和孩子在一起饱餐一顿。

忆起那段往事,黎力至今都百感交集:“在我们那所学校里,父亲是唯一这样做的人,尽管那时候《白鹿原》还没有问世,很多同学尚不知道我的父亲是作家,但是他们却知道我有一个好父亲,非常好的父亲。

到了高中以后,很多课程父亲是看不懂的,但在生活上他对女儿的关照却更多一些,对女儿学业的期望值也更高了。黎力说:“在住校同学中,父亲是往学校里去得最勤的一个。每到考试时,父亲准会站在窗外苦苦等待着。我答完考卷走出来之后,父亲准会急切地问我答得怎样?眼神里写满了殷切的期望,这样的眼神让我觉得如果考不好便对不起窗外的父亲。”

他尊重女儿的选择

1987年,黎力高考落榜后,心理压力很大,她深感对不起父亲。然而父亲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只是帮助女儿分析学习上还有哪些缺陷,鼓励女儿下一年重新开始。望着父亲宽容大度的目光,黎力的眼眶湿润了,父亲的善解人意,让黎力在学习上有了很大的动力。

第二年,黎力考入了一所政法学院,读了经济法专业。1990年毕业分配时,黎力再次站到了十字街头。当时有三家单位可以去:一是去司法局做宣传员,一是去公证处做公证员,另外一个便是去街道办事处做调解员。而这些工作都非黎力个性所爱。黎力倒觉得当一名律师更富有挑战性,律师要求知识面广、素质高,不但对自己是一种锻炼,而且可以干一些实事。父亲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并给了黎力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通过努力,黎力的工作终于有了着落,被分配到西安市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去单位报到那天,父亲把黎力送到单位门口,停下来说:“我把你送到了,以后的路就该你自己走了,我该为你做的都做了……”说完,父亲便转身走了。黎力知道,在父亲眼里,从这一天开始,女儿已经完全是成人了,以后的路就该自己走了。要知道,父亲是从来不求人的,他希望儿女们都能够靠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一番事业。

到了律师事务所,黎力开始真正接触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一些离婚、分割财产、孩子的抚养、父母的赡养案让她看到了一些人为争夺金钱而不顾道义的丑恶一面,一下子跨越到现实生活中,她有些不适应,心情很沉重,她对父亲说了,父亲告诉她:“这是现实,你必须尽快进入角色,以法律为武器去主持正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这期间,父亲在乡下忙于写他的《白鹿原》。1993年,父亲的《白鹿原》发表之后,家里的平静被彻底打破了。尤其是父亲当了省作协主席后,回家的机会更少。

2002年11月,黎力所在的律师事务所改制,她和所里另外两名律师一起成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从此真正开始了创业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