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神农氏课文(六年级下册)

2018-11-2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导语:<当代神农氏>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感人的记叙文.作者用纪实的手法叙述了袁隆平经过几十年的艰辛试验,终于成功地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歌颂了袁隆平不畏艰难困苦,热爱科学事业,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当代神农氏课文(六年级下册)1987年3月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袁隆平先生培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迹.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世界杂交水稻的创始人

导语:《当代神农氏》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感人的记叙文。作者用纪实的手法叙述了袁隆平经过几十年的艰辛试验,终于成功地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歌颂了袁隆平不畏艰难困苦,热爱科学事业,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当代神农氏课文(六年级下册)

1987年3月1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说:"袁隆平先生培育杂交水稻的成功,是世界的一大奇迹。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袁隆平先生是世界杂交水稻的创始人,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当代神农氏课文(六年级下册)

袁隆平荣获了特等发明奖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明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个国际性大奖。这是袁隆平的光荣。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袁隆平被誉为"当代神农氏"。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草和庄稼长在一起,人们分不清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神农氏——我们的祖先炎帝来到了人间。他造了一条神鞭,"啪啪、啪啪",把地上长的各种树木花草都赶到大地一边,然后自己挨个挨个地尝,选出了人们可以吃的高粱、谷子、豆子和稻谷等五谷杂粮。后来他又发明了耒、耜,告诉人们如何耕种。神农氏的子孙,从此得以生存延续。

当代神农氏课文(六年级下册)

然而,神农氏只解决了什么东西能吃的问题,并没能解决给人们更多可以吃的东西的问题。当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速度的时候,又遇到灾害,吃饭就成了大问题。

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饥饿,像阴天蒙蒙的雨雾,笼罩在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中华大地上。袁隆平看到,在公共食堂的灶台上,堆堆野菜,大锅清汤,岌岌可危的村民住房里,躺着一个个因饥饿患水肿病的大人和孩子……

粮食,粮食,有什么办法能增加粮食产量呢?袁隆平,这个普通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师,忧心忡忡,心急如焚。他脑海里突然萌发出一个惊人的念头: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一个黄色的小笔记本上,袁隆平记下了这个奇妙构想。他决计要像传说中的神农氏那样,制造一根神鞭,驱走在中华大地肆虐的饥荒恶魔。

他借书买书,读书抄书。他学习英语、俄语,用这些语言工具了解国外科技的新成就,丰富他那扎实的专业知识。他,开始了前无古人的科学实验。中华大地正在孕育着一个当代的"神农氏"。

世界上的水稻种植,曾由高秆品种改良为矮秆品种,亩产因此增加了150千克左右,被国际上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水稻杂交,又将比常规品种增产20%~50%,国际上认为这将是第二次绿色革命。

然而,水稻杂交是一项世界性大课题,难度非常大。外国许多有过这种设想的研究人员经过努力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不少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

但是,神农氏的子孙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袁隆平认为,经典理论没有实验根据,因为他自己就曾经发现过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

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袁隆平展开了科学想象的翅膀,希望大面积培育出杂交水稻。他的想法与当时学术界流行的观点大相径庭,但袁隆平要走自己的路,用事实来回答人们的疑问。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论论证和研究的基础上,迈出了杂交水稻实验的第一步: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

要找到一株这样的稻苗犹如大海捞针。这时水稻扬花了,馥郁的稻香沁人心脾,袁隆平的心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稻海之中。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地透过稻叶,滴进水中。他找啊,找啊!

第一天,没找到。

第二天,没找到。

第三天,还是没找到。

十多天过去了,雄性不育植株无影无踪。连续十几天烈日的烤晒,袁隆平的皮肤更黑了。

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六年过去了。袁隆平跑遍了半个中国。最后,他带着科研小组来到了天涯海角——海南岛的南江农场。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助手李必湖在一条杂草丛生的水沟里,终于发现了一株雄蕊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了出来。

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把这株稻子取名为"野败"。国际上叫它"WA"。袁隆平,终于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十多个春秋里,袁隆平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熬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经受了一次又一次打击。"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了他的全部实验成果。

那是一个阴沉沉的黄昏,所有搞实验的坛坛钵钵都被砸烂。稻苗与湿泥、污水搅拌成一团。面对着这种惨状,他痛哭流涕:完了,完了,彻底完了……

夜色深沉,万籁俱寂。袁隆平痛苦不堪,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笃!笃!笃!"突然有人敲门。

袁隆平连鞋都来不及穿,赶快开门。进来的是他的助手李必湖和尹华奇。

"你们半夜来找我,有什么事吗?"袁隆平惊问。

李必湖说:"老师,我们知道要出事,事先藏了四钵稻苗呢!"

"啊,藏在哪里?"袁隆平喜出望外。

尹华奇说:"在阴水沟里。"

"快走,带我去看看。"

夜色下,袁隆平捧着劫后余生的四钵稻苗又悲又喜,像慈母似的抚摸着。

从那以后,不论是晨曦初露,还是日落黄昏;不论是骄阳似火,还是阴雨霏霏,袁隆平都时刻守护在试验田边,精心培育。

命运,总是朝敢于向他挑战的人微笑。经过百劫千难,最后的成功,属于不懈的追求者。1975年,袁隆平科研小组培育的一批早熟高产稻破土而出。

郁郁葱葱的杂交稻,开始在中华大地上生长。从1976年到1989年,累计推广杂交稻7.6亿多亩,增产稻谷2亿吨。在当今的中国,有60%的水稻产量,源于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品种。

世界震惊了!美国、日本、菲律宾、巴西、阿根廷等100多个国家纷纷引进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地结出了丰硕之果,它们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20%~30%,最高的增产5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至199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占全世界水稻总产量的20%。

国际友人称颂这位"当代神农氏"培育的杂交水稻是中国继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之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记叙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自20世纪60年代到1975年这十多年里,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成功培育杂交 水稻的故事,表现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歌颂和崇敬之情。

为了在"三段六环"模式下充分体现孩子们的自主能动性,教学中从他的科学精神入手,重点体会文章内容,我重点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哪些重点词句体现出袁隆平的科学精神?

重点一:"忧心忡忡","心急如焚"表现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当西方学者断言:"搞杂交水稻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时,袁隆平偏偏要啃这块"硬骨头"。用"偏偏"表现他迎难而上的决心,"硬骨头"突出了这一任务的艰巨。

) 重点二:"他卷起裤腿,脚踩污泥,头顶烈日,手持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似的在稻田里逐株逐穗地寻找。灼人的阳光晒黑了他的皮肤,小刀似的稻叶刮得他脸上、手上、腿上发痒发痛;汗水如注,一行行、一滴滴透过稻叶,滴进水中。"本句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的描写方法,比喻的修辞,表现了寻找的困难,即这种试验的难度之大,体现袁隆平坚忍不拔的精神。

重点三:"第一天,没找到"。"第二天,没找到"。"第三天,还是没找到"体现时间漫长,表现袁隆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

重点四:"袁隆平和助手们跳进水沟,小心翼翼地把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表现了科学家们对实验成果的珍爱和成功时的喜悦。

重点五:"像慈母似的抚摸着"。比喻句再现袁隆平当时兴奋、喜悦、失而复得的复杂心理。表现他对自己研究成果的珍爱,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重点六:"不论晨曦初露,或是日落黄昏;不论晴空万里,或是阴雨霏霏",

时刻都能够体现他一丝不苟、对工作认真的态度,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 通过讨论,学生对袁隆平有了深入地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