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通资产 从产业链下游吃起李书通逆向搭建铝业帝国

2017-07-3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    3月17日晚,记者终于逮到了这些天一直在准备投产事宜的巨科集团及巨科铝业董事长李书通.尽管忙碌让他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描绘起原料铝的前景时,李书通显得神采飞扬."公司一期工程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各式铝合金板带箔材15万吨的企业规模,产值超50亿元,在国内仅次于西南铝业有限公司,居华东地区首位."    不论联手李书福创办吉利,还是自立门户组建杰士达集团,李书通的梦想始终是汽车业.然而由于汽车行业准入政策限制,作为行业新进者,无法拿到新车生产目录的李书通最终无奈放弃汽车,2002年,

    3月17日晚,记者终于逮到了这些天一直在准备投产事宜的巨科集团及巨科铝业董事长李书通。尽管忙碌让他看上去有些疲倦,但描绘起原料铝的前景时,李书通显得神采飞扬。“公司一期工程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各式铝合金板带箔材15万吨的企业规模,产值超50亿元,在国内仅次于西南铝业有限公司,居华东地区首位。”

    不论联手李书福创办吉利,还是自立门户组建杰士达集团,李书通的梦想始终是汽车业。然而由于汽车行业准入政策限制,作为行业新进者,无法拿到新车生产目录的李书通最终无奈放弃汽车,2002年,通过与吉利进行资产置换,李书通彻底告别汽车行业,随后担任了巨科集团的董事长。

    在找到铝加工这个项目之前,李书通迟迟未能确定主攻方向。巨科集团旗下包括巨科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巨科金属建材有限公司、巨科集团贸易有限公司,杭州澳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杭州澳亚生物工程研究院等11家企业。“我们当时尝试过摩托车、空调等好些行业,最终觉得都不合适。”一位跟随李书通多年的老员工说。

    在李书通的家乡浙江台州,认识李书通的人不时会看到他匆匆的身影,“以他的个性,绝对不会就此罢休,肯定是铆足了劲儿要再干一番大事业的。”一位熟悉李书通的人这样评价。

    2003年9月18日,怀里揣着13亿资金,寻找新的事业支点的李书通开始筹建巨科铝业。

    “铝加工将是集团的核心企业。”“在这个包括11家企业,总资产达20多亿元,产业涉及铝加工业、装饰建材业、药业等领域的集团公司,巨科铝业公司获得了李书通更多的偏爱——仅资金投入就达到13亿,占集团总资产的65%。

    这有点峰回路转的意思。事实上,李书通最早的一次创业就是铝加工业。1992年李书通单枪匹马创建新华铝材厂,工厂的年销售额达5000余万元。

    “做铝加工业决非突发奇想,在此之前我们做了半年多的考察。”巨科铝业调查发现,“就年人均消费量而言,美国为28公斤日本为22公斤,而我国还不到4公斤。此外,目前国内铝板带消费量约为150万吨,其中每年有30万吨高精铝板带箔材依赖进口。这里面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中国的铝材产品结构和布局极不合理,型材产量所占比例过大,板带箔生产相对滞后,且比例较低,如发达国家的板带箔材产量一般占铝材总产量的60%-70%,而中国板带箔材的产量仅占铝材总产量的30%-40%左右。因此,中国的铝加工业仍属朝阳产业,“巨科铝业将以新型铝合金板带箔项目为主导产品,这部分产品恰恰是国内市场上供应不足的。”

    产业链下游的生存之道

    提到铝加工,就不得不提到电解铝,这是铝行业产业链决定的。铝工业从上游到下游可分成三段:氧化铝是电解铝企业的原料,电解铝铝锭是铝加工企业的原料。目前每生产1吨铝需要2吨的氧化铝。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显然是最理想的状态。“不是不想这么做,与政策有关。”李书通看上去有点无奈,“目前能够这样做的,仅中铝公司一家。”

    中铝的地位很难撼动。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中铝是惟一的氧化铝供应商,同时是拥有进口权的两家企业之一,另一家是五矿化工集团。2003年,中铝连续7次提高氧化铝的价格,从1700元/吨至3700元/吨,这使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巨增。

    即便是政策放开,对于民营投资者仍有着难以突破的技术壁垒。2003年7月,东方希望集团刘永行在河南启动了105万吨氧化铝项目,这个项目与中铝公司展开正面竞争,相关审批在2003年底通过,而据业内人士介绍,氧化铝所需要的技术仍在中铝所属的各研究所里,刘永行必须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

    电解铝是铝加工企业的原料。2003年开始,中国铝业大肆收购国内电解铝企业,中铝CFO陈基华对此解释是,国家对电解铝的宏观调控恰好给中铝整合国内电解铝行业提供了机会。受氧化铝价格上涨、电价上调、减少出口退税等因素影响,2004年独立电解铝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据业内专业人士估计,2004年国内电解铝企业亏损面超过80%。

    “中铝能够大肆收购电解铝,是因为它掌控最上游的氧化铝资源。”李书通表示不会考虑向上游发展,氧化铝受政策限制,电解铝受制于氧化铝,“一个企业受制于人,如何能够发展?”

    这是李书通选择铝加工的原因之一。电解铝(铝锭)已经形成国际一体化的透明价格体系,上海的铝锭交易市场,既是定价中心,也是贸易中心、交割库。“即使国内原料不足也可以进口。比如美国是世界上最大铝消费国和进口国,1999年原铝产量377.9万吨,而消费量是628.5万吨。”

    铝锭还有一个来源——铝是可循环使用能源,浙江路桥地区是世界最大的拆解中心,每天拆解2万吨废旧电机产品,再生铝资源也很丰富。

    “不能向上走,咱就向下走。”反其道而行之,李书通拟定了一个向下游发展的计划,“板带箔产品是下游产业群的原料,集团的下一个目标是介入车身制造、建筑装饰行业。”

    巨科集团已经拥有一个巨科金属建材公司,但这还不够,“我们会在这个领域寻找其他伙伴进行战略合作。”

    李书通表示正在与下游企业寻求合作,但拒绝透露合作详情,不过,记者看到了一份“巨科369”发展规划,即用3年时间形成年产15万吨铝合金板带箔材的企业规模,产值超过50亿元;再用6年时间,通过资本运营,滚动持续投资60亿元,重点发展镁铝合金汽车车身、铝制消费品等下游产业,发展成年产值超100元亿的大型集团企业。

    在世界各大铝业公司的收入中,大部分财源毫无例外是由下游产品即加工铝材与铝产品创造的。铝加工成为整个铝业产业链条中最强的一环。2003年,在美国铝业公司215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上游产品(氧化铝与原铝)仅占24%,下游产品(工程产品、轧制产品、包装材料等)占64%。

    铝加工——镁铝合金汽车车身、铝制消费品,李书通如法炮制了这个60亿元的大产业链。当然,李书通仍存不甘,“如果氧化铝行业市场化、公平化,向上游发展也未尝不可能。”

    民营铝业帝国

    李书通的身价是个谜,李书通自己的解释是“多年来各个行业内合法经营的资本积累”,不过公开资料显示,仅上海杰士达资产置换的金额就达到了5亿元。

    资金给了李书通底气。“我这13亿可以做国内最大的板带箔材企业。”据介绍,国内板带箔材年生产规模3万吨的不到10家,而总产量30万吨的西南铝业板带箔材也只有12万吨。

    2004年,李书通陆续开始向国外定购设备,这让同行企业备感压力。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美铝公司在上海的年产板带箔3万吨的合资企业甚至开始考虑调整产品结构。

    雄厚资金的另一个好处是,除了买进最先进的热轧、铸轧、冷轧、箔轧、精整等成熟配套的能生产高精铝材的设备,李书通还专门成立了有色金属新材料研究所,重金从国内大型铝加工企业如西南铝业有限公司、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挖来技术高手。现任巨科集团有色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李宗耀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轻金属分会原秘书长。

    李书通甚至在2003年又投资1.8亿元建设了巨科67.6MW燃油自备发电厂。“发电厂纯粹是为了这两年电荒之需,以后国家供电形势好转就会停产。”2003年下半年全国出现了电力紧缺。

为满足巨科铝业生产用电,同时响应台州市委市政府“解决台州居民用电为大局”的号召,李书通做了这件很奢侈的事情,发电厂现已正式向大网供电,每天供电在80万度以上,提供了路桥地区50%的用电。

    巨科铝业也是李书通响应台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台州,参加台州二次腾飞建设”的号召而主力投资的“回归工程”,但是更重要的理由是:台州、温州、宁波一带是国内最大的铝制品消费市场,统计显示,这一带用铝企业达200家以上,最少的一年使用500吨,最多的一年使用2万吨。

    3月17日晚,在路桥区一家大酒店,巨科铝业摆了一场盛筵,几十张酒席座无虚席,而嘉宾名单显示,其中不乏江浙一带的用铝大户。巨科铝业距离港口仅20公里,一年之后火车将通达此地,地理位置紧靠市场,自然不用发愁。

    不过,尽管李书通的13亿项目在目前是最大的,但是当氧化铝因为垄断性难以介入,电解铝因为产能过剩,新建项目被国家严格控制的时候,铝加工业,似乎成为民营企业家们投资的新方向。

    专家们已经开始呼吁铝加工热的形成。不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产业咨询部的曹宝奎主任指出,铝加工要开展高端产品及技术的竞争。这与李书通的“高、精、新”企业目标并不矛盾。

    “我们不怕竞争。国内虽有不少铝板带的项目上马,但生产规模普遍偏小,装备水平不高,特别是已上马的高水平热轧项目不多,不能满足国内对紧缺或仍属空白的必须由热轧生产线生产的饮料罐铝薄带,热交换器用复合铝箔、高档PS板,汽车车身板等高技术、高质量产品的需求。”

    2002年,李书通有一个未圆的汽车梦,2005年开始,也许可以依靠铝加工来完成他的铝业帝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