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沣袁世凯 袁世凯与摄政王载沣的“宫斗”|解密

2019-03-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十一月初九日,太和殿上举行了清入关后的第十次登极大典,溥仪登极,以1909年为宣统元年.清代历史从此进入了以溥仪临朝.载沣摄政的宣统朝.宣统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纷争中,对清末政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当首推以载沣为首的满洲亲贵与汉人袁世凯集团的矛盾和争斗.载沣袁世凯 袁世凯与摄政王载沣的"宫斗"|解密"其时两宫薨逝,政潮已极剧烈.欲攻袁者,方多方寻隙,"以去之及爪牙为快.溥仪登极后一个月,监国摄政王载沣即以袁世凯"现患足疾",着"回籍养疴&q

十一月初九日,太和殿上举行了清入关后的第十次登极大典,溥仪登极,以1909年为宣统元年。清代历史从此进入了以溥仪临朝、载沣摄政的宣统朝。

宣统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纷争中,对清末政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当首推以载沣为首的满洲亲贵与汉人袁世凯集团的矛盾和争斗。

载沣袁世凯 袁世凯与摄政王载沣的“宫斗”|解密

“其时两宫薨逝,政潮已极剧烈。欲攻袁者,方多方寻隙,”以去之及爪牙为快。溥仪登极后一个月,监国摄政王载沣即以袁世凯“现患足疾”,着“回籍养疴”,将他罢黜还乡。

载沣监国摄政后,为什么仍然不能容忍袁世凯而将其立即罢黜呢?对于这一点,对载沣的秉性为人比较清楚的载沣胞弟载涛的分析很能说明问题。

载涛说:“载沣虽无统驭办事之才,然并不能说他糊涂。他摄政以后,眼前摆着一个袁世凯,处于军机大臣的要地,而奕劻又是叫袁拿金钱喂饱了的人,完全听袁支配。近畿陆军将领以及几省的督抚都是袁所提拔,或与袁有秘密勾结。他感到,即使没有光绪帝的往日仇恨,自己这个监国摄政亦必致大权旁落,徒拥虚名。”

醇亲王奕譞与他的儿子、日后的摄政王载沣。

由此可见,载沣罢黜袁世凯的主要动机在于维护自己监国摄政的权力,袁氏不去,即无法权归己手,袁世凯已成了载沣集权的最大障碍,即使无光绪戊戌之事,载沣也终将去之而后快。

袁世凯回籍之后,仍与袁世凯集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北洋派的首脑尽管业已退隐,他的亲信大多仍在满人手下继续任职。袁世凯集团并没有被清除。”北方诸将领心仍向袁。但与此同时,以载沣为首的皇族亲贵们也加快了集中兵权的步伐。

1909年7月15日,载沣宣布由皇上亲任海陆军大元帅,具体事务由他代理。同时,将军咨处从陆军部中分出,由载沣之弟载涛和皇族毓朗共同管理。

军咨处拥有制定军事行动计划,提名陆海军将领并指派参谋僚佐之权,成为军事首脑机关(1911年升格为军咨府)。良弼由陆军部军学司司长调任军咨使,尽管冯国璋也是军咨使,但实际权力由良弼掌握。

“同时清廷中的亲贵又复利用湖北派陆军留学生,如卢静远、哈汉章等,以挟持北洋派势力。”“那时北京中央军事机关如军咨府、陆军部、练兵处等重要人员是留日士官生回来的居其多数。”

其中,“军咨府(即参谋本部)各厅处长悉为留学日本的士官毕业生……对于用人、行政握有相当的实权。”

在北洋各镇中,北洋派的一统天下已被打开了缺口,士官生们也开始显露头角,其中所谓“士官三杰”吴禄贞、蓝天蔚、张绍曾均任命为高级指挥官。吴禄贞取代段祺瑞出任第六镇统制,蓝天蔚出任第二混成协协统,张绍曾出任第二十镇统制。

吴、蓝二人均为湖北人,且皆系革命党人。张绍曾虽为直隶人,且早就进入北洋军任职,但过去一直不受重用。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清廷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这一“渗沙子”的趋势定将还会继续下去。

据资料显示,从1901-1910年,从日本帝国军事学院毕业的士官生共620名,其中大部分分布到北洋各军之中,而对于这些人,根本不能指望他们会坚定地跟袁世凯走。

北洋各镇,上上下下,各级军官数千人,均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经过多年经营,私军性已经定性,“这些人心目中本来只知有他们的宫保,一时迫于朝命,虽都不敢说什么,而无不期待他的东山再起。”满洲亲贵们根本无法彻底把这些人撤换掉。

事实上,载沣等人曾尝试用非北洋系的日本留学生,全面替换北洋高级军官,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可见,清廷和满洲少壮亲贵们虽然剥夺了袁世凯的兵权,撤换了北洋系的一些高级军官,对北洋系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是,对北洋系毕竟未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袁世凯的潜势力仍然存在,北洋系仍如卧山之虎,随时都有可能跃起。

袁党猛虎在山

载沣放逐袁世凯以后,又进一步剪除袁党。1909年2月,邮传部尚书陈壁革职,永不叙用。不久,严修乞休。接着,徐世昌内调邮传部尚书,由锡良继任东三省总督。

锡良到任,立即抓住黑龙江布政使倪嗣冲贪污案,“即行革职,勒追赃款”。3月23日民政部侍郎赵秉钧休致,北京的警权转到亲贵手中。6月28日,杨士骧病死,端方继任直隶总督。

次年1月唐绍仪被迫乞休。2月,铁路总局局长梁士诒被撤职。不久,江北提督王士珍以病自请开缺照准,等等。尽管载沣扫荡政敌不遗余力,但袁世凯的势力毕竟是太雄厚了,尚侍督抚,均属其私,绝非一朝一夕所能铲除。因此,列强一直把袁世凯视为“有实力的人物”。

英国《泰晤士报》仍把他排在世界伟大的“政治家”之列。当载涛、载洵赴欧洲考察军事时,各国“群口相谓,谓中国至今日,奈何尚不用袁世凯”。国内立宪派也认为袁世凯仍有猛虎在山之势。

民国初期,袁世凯会见外宾。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袁世凯集团与满洲亲贵集团之间的生死搏斗,是清王朝统治高层政治危机的重要反映,袁世凯被罢官并没有使危机得到缓和;相反,由于政治重心的迅速变动,上层的统治危机更趋严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夺权的时机终于来临。武昌起义后,清廷命陆军大臣荫昌率第一军进军湖北,冯国璋率第二军听候调遣。但北洋军不听荫昌调遣,荫昌束手无策;而冯国璋也按照袁世凯“慢慢走,等等看”的训示左右顾盼。

军队怠战,局势益危,以载沣为首的满洲亲贵不得不向袁世凯低头,再度起用袁世凯收拾残局,授之以湖广总督并督办剿抚事宜。

但袁世凯认为时机未到,以“足疾未痊”为由拒绝出山。清廷无奈,只好授以钦差大臣,准其节制各军,军咨府、陆军部不为摇制,从而将从袁世凯手中夺得的军权又悉数奉还。

满洲亲贵召袁世凯出山,标志着袁世凯与满洲亲贵长期争夺中枢大权和军事大权的斗争,最后以满洲亲贵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同时,也是行将灭亡的清朝腐败统治末日的来临。

“讵项城甫出,清祚即因之而告终。”袁世凯一旦军权再握,便立即用之将清廷逼入死地。首先,他逼载沣请他担任内阁总理;其次,他把载沣的弟弟载涛挤出军咨府,代以自己掌握中的荫昌。

事后,袁世凯又把另一位军咨大臣毓朗换了,代以自己的好友徐世昌;同时,又逼载涛辞去掌握的禁卫军,派自己的得力干将冯国璋继任。

对于禁卫军的满洲官兵,袁世凯仍不放心,下令调该军出北京城,在城外驻扎,准备开拔。他另编一支拱卫军,交给心腹段芝贵负责,从而把宫城之内的寡妇孤儿(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溥仪)握在自己的掌心之中。

最后,对于革命军,他决定讲价议和。这样,从军事方面说,使清政府最终垮台的,乃是北洋军队抛弃了它。这个历史结局,是带有必然性的。可以说,袁世凯集团与满洲少壮亲贵之间的平衡与联盟关系的打破,这是导致辛亥革命时期清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袁世凯真的是十恶不赦的窃国大盗吗?

他和李鸿章是师生还是知己?

在人生低谷期,袁世凯如何绝地反击?

没有背景的他,为何能左手撼动清廷的根基,右手轻而易举把孙中山逼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