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余光中 他的乡愁投射时代忧愁

2018-08-0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10月刚过完90大寿的著名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于台湾病逝.梁实秋曾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一生曾在南京.台北.香港.高雄生活,但不管在哪里,文学都始终与他相伴.对于很多人的学生时代来说,余光中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而这个名字,又是籍着那首被收进教科书里的<乡愁>而发光的.<乡愁>这首诗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分量,无疑是沉甸甸的.纪念余光中 他的乡愁投射时代忧愁模仿鲁迅在课桌上刻一个"早"字,以及模仿余光中&l

今年10月刚过完90大寿的著名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于台湾病逝。梁实秋曾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一生曾在南京、台北、香港、高雄生活,但不管在哪里,文学都始终与他相伴。

对于很多人的学生时代来说,余光中是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而这个名字,又是籍着那首被收进教科书里的《乡愁》而发光的。《乡愁》这首诗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分量,无疑是沉甸甸的。

纪念余光中 他的乡愁投射时代忧愁

模仿鲁迅在课桌上刻一个“早”字,以及模仿余光中《乡愁》,以“XX在这头,XX在那头”为句式,在作业本上写下第一首诗,这是不少人的共同经历。而在那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除了要费点力气去理解语文老师所诠释的“乡愁”,没有多少孩子能真正理解乡愁的滋味。

纪念余光中 他的乡愁投射时代忧愁

现在看来,除了《乡愁》,余光中在内地读者心目中被广泛传诵的篇章,的确不多了。他一生创作出版诗集、散文集、评论集、翻译集达40余种,其中有一些,也被内地出版社出版过,但这些书的影响,与余光中的文学身份与地位,是不匹配的。

纪念余光中 他的乡愁投射时代忧愁

虽然在文学创作中,有“不问生前身后名,只求佳句天下传”的说法,但像余光中一生的创作荣光,被赋予在一首诗的身上,这令人看到文学在传播过程中,还是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干扰的。余光中所写的《白玉苦瓜》、《天国的夜市》、《记忆像铁轨一样长》、《隔水观音》等作品与著作,或比《乡愁》更值得去探寻、研究,也许在更多的篇章里,能发现这位被符号化的文化老人更复杂的心迹。

相比于余光中写两岸之间的“乡愁”,晚年的他或会对文学的“乡愁”有更多想表达的观点。1949年后,留在内地的知名文化人,虽然经历了人生打击与生活波折,但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文化地位,大多还是被重视的,受众的庞大,也使得他们的读者顺利实现了代际更迭,尽管受商业文学冲击很大,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了解他们的故事。

而对于一些台湾文化老人来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一道无形的隔阂渐渐形成了。比如有“台湾的冰心”之称的琦君,在台湾曾被评为“十大女作家之首”,去世后台湾专门为她建有“琦君纪念馆”,但在内地知道琦君这个名字的人却很少,她名字被传播最多的一次,是《橘子红了》被李少红改编为电视剧,除此之外,琦君并不为大众读者所了解。

台湾文化老人的作品在岛内出版后,还会有读者,但在被引进到内地后,却发现知音大面积消失了。台湾的作家新生代,在内地有影响、销量高的不少,这受益于“最美的中文写作在台湾”,但这些新生代作家,也是继承了岛内文化老人的衣钵,才能赢得这么多读者的喜欢。像余光中这样的作家,已经完成了文学传承的使命,如此想来,也会释然很多。

余光中的文学光芒被遮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乡愁”这个标签导致的,他参观杜甫草堂,吟诵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他应邀登某电视台节目,朗读的也是“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前些年他频频造访内地,每每留下纪念题词,都会被称为“余光中续写乡愁”……

而对于余光中一代代的读者而言,从没有乡愁,到产生乡愁,乡愁的形态与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愁已经不止包括复合、团圆、欢聚等向往,它还被糅杂了许多诸如漂泊、流离、无奈、惆怅等等。而在最近一轮长达数年的“乡愁”话题热过去之后,“乡愁”也成为一个少人讨论的议题,有“乡愁”,那是因为心有所系,而眼下的时代,更像是一个“乡愁”消失的时代,每个人都试图紧紧地抓住当下,无暇向前看或者往回望。

余光中走了,“乡愁”也没了,让我们在一个缺乏向往、没有想象与浪漫的时代,向余光中先生说一声“再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