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莲花 每一种命途终有归宿——读安妮宝贝的《莲花》有感

2019-05-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本<莲花>照出了众生之相.正如安妮宝贝在文中所写:"有的莲花在超脱中盛开,其他的莲花则被水深深淹没沉沦于黑暗淤泥.有的莲花已接近于开放,它们需要更多的光明."其实在我的理解里,这三种莲花的生命形态在揭示人类的总体生命形态的同时,也恰好对应了小说中三个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庆昭--在超脱中盛开;善生--在淤泥中沉沦;内河--接近于开放,需要更多的光明.安妮宝贝莲花 每一种命途终有归宿--读安妮宝贝的<莲花>有感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年男子善生在尝遍争名逐利,尔虞

一本《莲花》照出了众生之相。正如安妮宝贝在文中所写:“有的莲花在超脱中盛开,其他的莲花则被水深深淹没沉沦于黑暗淤泥。有的莲花已接近于开放,它们需要更多的光明。”其实在我的理解里,这三种莲花的生命形态在揭示人类的总体生命形态的同时,也恰好对应了小说中三个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庆昭——在超脱中盛开;善生——在淤泥中沉沦;内河——接近于开放,需要更多的光明。

安妮宝贝莲花 每一种命途终有归宿——读安妮宝贝的《莲花》有感

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中年男子善生在尝遍争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商场生活后,内心深处对于自由与信仰的渴望渐渐苏醒,决定放下一切去与世隔绝的墨脱找寻自己的老友内河。在一所日渐破落的家庭式小旅馆——日玛旅馆中遇到一位身患重病,来到高原等待死亡的年轻女作家。

安妮宝贝莲花 每一种命途终有归宿——读安妮宝贝的《莲花》有感

因着一些机缘,二人决定一同踏上找寻内河的路途。一路上善生都在对庆昭讲述着他与内河的过往。雅鲁藏布江道路的艰难险阻,也对应着故事中每个人的人生之路的崎岖坎坷。

墨脱深藏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高山谷地之中,藏语的意思是花朵,在古时候被称作“白玛岗”,意思是隐秘的莲花圣地。大藏经《甘珠尔》称之为“佛之净土白玛岗殊胜之中最殊胜”。墨脱——被向往的神秘圣洁之地。从拉萨抵达墨脱的过程,也是众生追寻光明,清除尘垢,获得新生的过程。因此莲花不仅象征着众生相,还象征着一种光明与新生。

安妮宝贝莲花 每一种命途终有归宿——读安妮宝贝的《莲花》有感

善生是大多数人眼中的楷模人物,有着不凡的仪表,严格的家教,被众人欣赏的礼貌与品格,以及优异的成绩。而内河在大家眼中却是一个不良少女的典型,外表平凡,言行古怪,没有礼貌,经常补考。但是这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人,却是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朋友。

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么地奇妙,或许这两个人有着千般的不同,但是二者之间唯一相同的一点却可使之相知相惜。或许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形容这种奇妙:“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影响,接近一种分子组合导致的气流方向变动。

这神秘的意蕴不属于理性判断范畴。它不能被解释。一切自然存在的规律,都是被事后注释。那是多余的。”善生来自钢筋水泥的城市,而内河来自东海边的一个叫做儒雅的小村庄。

在认识内河之前,善生还是一个只知道关注成绩排名的单调而孤僻的少年。而当内河以一种奇异的姿态闯入他的生命中时,他内心深处叛道者的本性以及对整个世界的探索与好奇精神便被唤醒了,从而生发出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被禁锢的排斥。

内河的兴趣十分广泛,她对很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九月天体星座会发生如何的改变。候鸟如何飞越它们的漫长旅行。恐龙可以分为蜥臀目和鸟臀目,有五百七十一种种类,在中生代末期全部灭绝……”内河拉着善生去森林收集萤火虫彻夜未归,在春日的凌晨邀请他去小河边看日出,和他一起讨论刚刚崛起的国内先锋派小说家的小说,孜孜不倦地谈论一位手法优美的南方而忧郁的南方作家的短篇小说中的暴力倾向和孤独偏激的少年……内河广泛地探索,广泛地阅读。

在十三岁善生的心中种下了一粒叫做自由的种子,这也为他日后放下眼前的一切财富地位义无反顾地抵达墨脱寻找内河埋下了伏笔。对内河的找寻也是对自由的找寻。找寻内河的路途,也可以叫做自我解放与救赎的路途。

可以说内河素来就是自由与叛逆的象征,也是整部小说的灵魂所在。虽然她在整个故事里从来没有真正地露过面,都是以第三者讲述的方式出现,但是丝毫不影响她自身形象的鲜活以及作者赋予她小说灵魂寄托的属性表现。“她的母亲是她生命里的第一只蝴蝶,接近传奇的生涯,远走高飞,不见踪迹。

而父亲,她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对我提起过她,仿佛这个给予我骨血的男子,从来没有存在过。仿佛她的出生不是母亲经由与一个男子精血的结合,而是一条大河带来了一个注定要被离弃的女儿”。

她的母亲在分娩之前,在梦中曾见到一条汹涌翻腾的大河。那条河流是一条象征着自由与叛逆的河流。她说:“我们海边长大的孩子。是将军和大海的后代。”将军和大海象征着勇气和自由。

但是这样的内河是不为世俗所容的,或者说她的灵魂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她和一位有家室的男老师私奔,接着被虐待,被抛弃,流产,再到被世人指责。内河的爱情观也是自由的,自由到无视道德的约束。她有诗人的天赋但是却从不为写诗而写诗,她有摄影师的天赋,但是却从不把摄影当成事业。

她的职业观也是自由的,自由到将一切的经济利益忽略不计。最后,内河来到西藏的墨脱——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做起了小学老师。墨脱的人都说,她是一个很好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在人群中不被人尊重,被人指责甚至唾弃的问题女性,在这样一个远离人群的地方却得到了爱与尊重。她在一场泥石流中失踪,再无音讯,或许墨脱这样一个地方正是她最好的归宿。清除尘垢,获得新生。

善生有着令世人敬仰艳羡的一切,仿佛幸福对他来说就是俯拾皆是的东西。但是内河却说善生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伤口。或许这个世界上唯一读懂他内心的人就是内河。善生的母亲看似对他极近关怀,但是却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他真正需要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母亲对他的爱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无形的枷锁。母亲用所谓的爱与经验来一点一点地蚕食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之心。在他的少年时期,他唯一获得的内心真正需要的情感是来自内河的友情。

善生是没有爱情的,因此他的两段婚姻注定是悲剧。他的第一任妻子是一个富家千金,既然不奢望一段有爱情的婚姻,还不如利用婚姻来成就一番事业,他这么想的,也这么做了,利用妻子荷年带来的便利条件,他的事业风生水起。

但是在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冷漠与隔阂与日俱增,直到压垮了他们的婚姻。他的第二任妻子是一个十分贤惠的普通女子,细心体贴,踏实能干。他选择了她,也表示他对于平凡的生活的追求,将婚姻变成了生活。

但是与上一段婚姻相同的是,这也是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结局可想而知。善生尝试的两段婚姻都以悲剧和伤害结束。最后他终于决定放下一切,去寻访旧友内河。内河于他的意义是什么呢?不仅仅是唯一的朋友。还是他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另一半的灵魂。

可以说内河选择的生活是善生一直想要去选择但是没有勇气去选择的生活。寻找内河的过程,也是善生获得新生的过程。在小说的最后,庆昭的梦境暗示了善生的死亡,对于善生来说,或许死亡是最合适的归宿。

庆昭在整个故事里面一直是一个倾听者的身份,似乎可有可无。其实如果没有这个角色也不会妨碍整部小说情节的完整。但是庆昭却是作者安妮宝贝的一个艺术化的缩影。也被赋予了冲淡故事的忧郁性的使命。一位身患重病滞留在拉萨静待死亡的年轻女作家,其实她与内河也有着相似之处,同样的流浪气质,同样的文艺风格,同样的银镯。

作者巧妙地模糊了小说与现实的界限,使小说更具有真实性。庆昭结束墨脱之行以后,放下了笔,不再写作,接受了宋的爱,但是却不愿意让婚姻成为她感情的枷锁。

这使她得以保存最后的自由。她把庆昭的信物交给了“我”,代表着她已经放下过往的执念,获得了灵魂的自由。庆昭的前半生与善生的选择有着相似,后半生与内河的选择有着相似,但是她的智慧在于在这段前往墨脱的路途中她看透了来自世俗的禁锢与枷锁,并且以牺牲部分自由为前提,保存了自由。庆昭或许是这个故事里唯一能给读者以安慰的人物。她在超脱中盛开,获得了最好的归宿。

安妮宝贝的这部小说充满着忧郁与清冷的气质,有一种黑暗美学的意味。描述叛逆,描述抑郁,描述人性的阴暗。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每一种黑暗的描述到最后都不会使人陷入绝望。或许她的心中一直有一个隐秘的想法,黑暗的尽头永远都是光明。每一种命途终有归宿,这归宿永远指向光明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