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先生是谁 聊斋先生蒲松龄是谁

2019-02-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蒲松龄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聊斋先生蒲松龄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蒲松龄生于明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中国短篇小说之王.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聊斋先生是谁 聊斋先生蒲松龄是谁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

蒲松龄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搜集整理的聊斋先生蒲松龄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蒲松龄生于明 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于清 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中国短篇小说之王。出身没落地主家庭,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聊斋先生是谁 聊斋先生蒲松龄是谁

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 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聊斋先生是谁 聊斋先生蒲松龄是谁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聊斋先生是谁 聊斋先生蒲松龄是谁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同乡好友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以为奇才,聘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至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方刊刻行世。

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蒲松龄的故事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他曾经在通过秀才考试时拿到的连续三次的第一名。当时的蒲松龄正值19岁,为了通过秀才的科考已经参加了两次考试,在之前的两次考试中,蒲松龄都凭借自己的答卷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当时的这场考试就是他能否考中秀才的最后一场。

按照清朝科考的惯例,考生答卷时必须采用八股文的文体,这种文体其实是很难发挥出考生真正的学识的,凑巧的是,这次开始的主考官是一名诗人,出的考题也不同于一般考官而加入了一些文学色彩,于是蒲松龄就下决心不用八股文攥写,在简单构思之后,蒲松龄决定用一种文学的手法来写一篇抨击社会现象的文章,果然,这篇文章得到了当时主考官的大力赞赏,蒲松龄也又一次拿到的第一名并成为一名秀才。

另外一件比较出名的蒲松龄的故事就是他为了自己的创作在街边摆茶摊的事。当时蒲松龄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谋求生机的他不得已在一个有钱人家里做了一名教书先生。尽管如此,蒲松龄平日里最喜欢做的事情还是写故事。但是要满足自己不断扩大的创作需求,蒲松龄想尽办法终于想出了在村口摆茶摊的方法。

蒲松龄摆茶摊非常特别,过往的行人不论是抽烟还是喝茶都不收一文钱,蒲松龄唯一的要求就是有故事的客人能够讲出一些给自己听。这件事的坚持也让蒲松龄获得不少的创作素材,感人的《促织》一作就是在摆茶摊搜集到的灵感。

作为清代最为出名的小说家,蒲松龄的大名因为他潜心创作的《聊斋志异》等作品而家喻户晓,而因为他创作的鬼怪故事中包含的对社会现象的极大讽刺,所以他写的故事也更加地深入人心,历史上也曾经有郭沫若、鲁迅等人曾经评价过蒲松龄,郭沫若评价蒲松龄的一副对联到现在仍然非常出名。

郭沫若评价蒲松龄的这幅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写下这幅对联的契机就是郭沫若在参观蒲松龄故居时偶发灵感写下的,这幅对联不仅仅表达出郭沫若对蒲松龄在文学创作的创作手法上高人一等的技巧的赞赏,而且郭沫若的对联中还包含了他对蒲松龄在抨击社会现象的创作上的鞭辟入里和勇敢的精神的赞赏。

除了郭沫若评价蒲松龄的一副对联比较出名之外,鲁迅对蒲松龄作品的评价也是经常为人所熟知的。鲁迅在自己的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提到过,"《聊斋志异》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这一评价包含了鲁迅对《聊斋志异》的题材、人物形象以及创作风格的欣赏。鲁迅评价这部作品的题材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描写的都是鬼妖之间的事情,但是作品中的创作形象却并非都是恐怖的妖怪,而更多是都是一些接近"人"却又高出"人"的形象,蒲松龄在创作风格上则是通过写这些妖魔之事来讽刺当时贪官横行的社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