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斗陈涌泉相声 80岁相声名家陈涌泉:曾在毛主席家吃过红烧肉

2018-11-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北曲60周年晚会上,王玉兰(右).种玉杰表演京韵大鼓<闹江州>.梁厚民.马玉萍.陈涌泉(从左至右)获卓越贡献奖.今年是北京市曲艺团建团60周年,走过甲子的"北曲人"步伐虽然有些缓慢,但他们也在努力寻找向前的动力.11月23日下午,在北京市曲艺团60周年晚会上获得"卓越贡献奖"的陈涌泉.梁厚民.马玉萍三位老北曲人,与王玉兰.王树才.李菁.何云伟.李想等中青年演员齐聚一堂,共话对北曲未来的期待.李金斗陈涌泉相声 80岁相声名家陈涌泉:曾在毛主席家吃过红烧肉

▲北曲60周年晚会上,王玉兰(右)、种玉杰表演京韵大鼓《闹江州》。

梁厚民、马玉萍、陈涌泉(从左至右)获卓越贡献奖。

今年是北京市曲艺团建团60周年,走过甲子的“北曲人”步伐虽然有些缓慢,但他们也在努力寻找向前的动力。11月23日下午,在北京市曲艺团60周年晚会上获得“卓越贡献奖”的陈涌泉、梁厚民、马玉萍三位老北曲人,与王玉兰、王树才、李菁、何云伟、李想等中青年演员齐聚一堂,共话对北曲未来的期待。

李金斗陈涌泉相声 80岁相声名家陈涌泉:曾在毛主席家吃过红烧肉

记者 田超

回忆 辉煌时常到中南海演出

1952年10月28日,北京市曲艺一团、二团、三团正式成立,吸收了当时北京众多优秀的曲艺艺术家,如“琴书泰斗”关学曾、“三弦圣手”韩德福、京韵名家孙书筠、梅花大鼓名家尹福来,以及相声名家王文禄、高凤山、赵振铎、赵世忠等。

李金斗陈涌泉相声 80岁相声名家陈涌泉:曾在毛主席家吃过红烧肉

80岁高龄的相声表演艺术家陈涌泉,回忆起当时的情境颇为得意,“有一次我去韶山参加纪念毛主席的演出,到当地的一家饭馆点了红烧肉,一看就觉得不对,我对着他们老板说,你这红烧肉根本就不地道,我在毛主席家里吃过红烧肉,用的应该是五花肉。

李金斗陈涌泉相声 80岁相声名家陈涌泉:曾在毛主席家吃过红烧肉

当时就把他们全给镇住了。”他回忆道,当时北曲的一批老演员,比如关学曾、梁厚民、马玉萍等经常会给毛主席、周总理演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中南海演出后,毛主席请他们吃红烧肉。他说:“那时候全国没有一个团能有这么多优秀演员,连相声大师侯宝林领衔的中国广播说唱艺术团也不敢小瞧我们。”

11月22日晚的60周年庆典晚会上,常贵田、马增蕙、刘兰芳、姜昆等名家赶来助阵,足见北京曲艺团的底蕴之深。另外两位获得卓越贡献奖的马玉萍和梁厚民也有说不完的辉煌经历。马玉萍表演的河南坠子《十个鸡子儿》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立刻红遍全国;梁厚民的快板书《奇袭白虎团》也是家喻户晓,当时演员们每天都能收到大批粉丝的来信。

现状 清贫地守护着本土文化

琴书名家王树才和鼓曲名家王玉兰是北京市曲艺团中年演员的代表。两位都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回顾艺术生涯时,王玉兰说:“我是1972年进团的,我们那届的曲艺学员班出了不少人才,现在想想当初真有点身在福中不知福。”随着曲艺行业的没落,她也想过转行,甚至离开这个钟爱的团体,不过每次还是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王玉兰坦言心中有怨气,“每次下乡演出,站在太阳底下,演完后用手指头一捋后背,汗水就顺着指头往下落。有时想想挺委屈的,感觉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但是不去演出就没有钱。”

让王树才感慨的是,北京琴书后继无人。对于传统曲艺行业的没落,王树才心有不甘,他认为琴书等曲艺门类属于轻骑兵,有着“短、平、快”的特点,当天发生的事可以现编现演,“我相信它是有生命力的,所以坚守着这份职业,说白了就是对得起老祖宗,守住我们的本土文化。”

建言

设立曲艺剧场培养观众

说到曲艺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老中青三代曲艺演员都认为,缺少专业的曲艺演出场所,限制了曲艺的发展。

梁厚民称,原来老北京各个演出门类都有专门的演出场所,“看话剧去北京人艺首都剧场,看京剧去吉祥剧院、老长安戏院,看曲艺去广德楼戏园、西单剧场等。现在就首都剧场保住了,其他的都不在了。”在他看来,演出场所有培养观众群的作用。

王树才和李菁、何云伟等中青年演员对此深有同感。王树才演出琴书的机会并不多,但每次演出都会碰到同样的问题:“王老师,您下一次演出在哪儿?”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王树才都无言以对,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

李菁、何云伟的露面机会算多的,除了经常在北京电视台的节目中露面,他们还固定在新大都饭店的“星夜相声会馆”演出,这种相对固定的演出场所让他们拥有了一批较为固定的观众群。

期盼新媒体多关注曲艺

今年6月,李菁、何云伟正式加入了北曲,成为主力相声演员。当天的座谈会上,他们从曲艺的传播、普及方面谈了各自的期盼。何云伟认为,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应该加大对传统艺术的关注度,原来中央电视台还有《曲苑杂坛》,北京台、辽宁台、天津台也都有曲艺专题节目,现在这些全没有了。

李菁补充道,即使是曲艺名家,大家多半是从电视剧和电影等途径知道的,“骆玉笙先生的京韵大鼓是随着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曲火起来的;很多观众看了张艺谋的《有话好好说》才知道,原来里面的插曲是关学曾先生的北京琴书;像冯小刚导演的《没完没了》也用到了曲艺元素。我真的谢谢他们,也希望更多的导演、电视编导、主编们能多关注传统曲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