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后代现状】彭德怀侄女彭钢简历

2017-12-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吴家花园,我对伯伯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1962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七千人大会上,伯伯又被扣上了'里通外国'的帽子,这让他更加痛苦.

“在吴家花园,我对伯伯有了更深的了解。特别是1962年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七千人大会上,伯伯又被扣上了‘里通外国’的帽子,这让他更加痛苦。”彭钢清楚地记得,当时文件发下来,伯伯就坐在办公室里发呆。

“我进去时,看到他的眼睛里含着泪水。他把“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刘少奇的话给我看,意思是别人都能平反就是彭德怀不行,因为他在国内搞颠覆活动,里通外国。我问他打算怎么办,伯伯说他要上诉。”此时的彭德怀,已经把小侄女视为知己。年龄不过二十三四岁的彭钢,成了他唯一的倾诉对象。

“考虑几天以后,伯伯告诉我,他要用事实说话。不表功,只说事实。所以他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就是人们说的‘八万言书’。后来毛泽东认为这是翻案书,其实他写的都是实情。他在信中有很多地方还做了自我检讨,伯伯一向严于律己,甚至有些不该检讨的地方他都检讨了。”

写完八万言书,彭德怀坚持要求侄女认真阅读,他将彭钢带进卧室里,反锁着门,非常谨慎。“我看了一下午,直到六七点钟,把吃饭都耽误了。他再三问我,记住了没有?我奇怪地说,这些事情我又没有经历过,又不像小说那样吸引人,我记不住。”之后,彭德怀总是有意识地反复在侄女面前,讲述他“八万言书”中的内容。

彭钢知道,此时无论说什么,也无法排解伯伯的苦闷。她陪伴伯伯一起读书:“我推荐《远离莫斯科的地方》给他看,挺厚的三大本,伯伯看后还和我讨论主人公巴特诺夫,很多外国人的名字他都能记住。伯伯最喜欢《马克思的青少年时代》,还买了很多本送人。他说那本书写得很真实,既写出了马克思的聪明好学和才智过人,也把他童年时代的顽劣和青年时期一度有过的放荡甚至吃喝玩乐、耍酒风,都描写出来了。

他称赞这本书表现出马克思是一个从小就有自己独立思想和意志的人,写出了马克思的个性。他认为青年人就应该这样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伯伯的办公室里放满了书,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也有《二十四史》,还有大量的经济学著作以及文学作品。伯伯很爱看书学习,直到他去世前,还在看一本小说《沸腾的群山》。”

彭钢认为,她和伯伯之间的感情既似父女,又似朋友,更似知己。伯伯的无微不至,她一辈子都难忘。“我喜欢游泳,但家里没有热水洗澡,他总是把一盆一盆的水拿到院子里面晒热了,等我游泳回来用。即使父母也很难做到这样。”彭钢工作以后,因为工作地点很远,下班回来后总是疲惫不堪。

“伯伯就帮我洗衣服,他说‘反正我闲着也没事’,我听后特别心酸,再也不敢留下脏衣服在屋里。每天上班,伯伯总是一早就把奶粉调好,再把鸡蛋打进去,才敲我的门叫我起来吃;吃完早饭,他会送我到公车站,说就当散步;晚上下班,伯伯已经站在站台上,等着接我了”每每提起这些往事,彭钢都难掩泪水。

在彭德怀的侄子侄女中,彭钢是和他生活时间最长的,也是交流最多的。彭钢自幼聪明伶俐,深得彭德怀喜爱。从12岁住进中南海永福堂,彭钢断断续续和伯伯生活了15年。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大学生。应该说,她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和彭德怀一起度过的,而且,这种影响并没有随着彭德怀的去世而中断,从军后的彭钢,有更多的条件和机会了解认识伯伯。

这种从感性的接触再到理性的认识,有助于她更全面地阅读伯伯这本“大书”。

彭钢1959年考入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当年的西军电是和哈军工齐名的重点工科大学。

毕业后,她到北京汽车制造厂当工人、干部,后又参军入伍,在总参气象局,总后研究所、干部部,总政纪检部,全国妇联等部门工作,曾任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少将军衔,1998年底退下来。在彭氏后人中,她的职务最高。

彭钢看上去个子不高,身材匀称,很精神。

彭钢说她小时候一直很瘦,但喜欢游泳,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彭钢讲话坦诚直率,条理清晰,普通话中湘音很厚,有股硬气。1985年组织上准备调她到总后干部部任副部长,对此彭钢并不愿意,她更想继续从事科研工作。

彭钢无奈地说:“我是很不愿意转行的,但领导找我谈了4次话,包括政治部主任、副政委。

我说我的确不会干,我也不适合干这个工作,到时候会得罪人的。他们说我们就需要这种人,我说你们现在别跟我说这些好听的,到时搞到谁头上,谁都不高兴的。后来洪学智部长说,你是个党员,你服不服从分配,弄得我都没办法。”

“你这个性格是不是也和彭老总一样?”

“我可能受他的影响大,一人得道鸡犬也要升天,我伯伯不是这种人,他也看不惯这种作风。

像我们兄弟姐妹上学读书,那都是靠你自己的本事,像我的一个叔伯姐姐,一个我自己的姐姐,就是初中毕业上的中专学校,为什么呢,因为年龄大了。像我那二哥,因为他跟不上,后来就只能到太原上技工学校,当时老头不管你这个的。”

1955年授衔时,彭钢的哥哥彭起超被授予中尉军衔,彭起超是在延安参加革命的,参加过保卫延安的战斗,和同代人相比,他的军衔整整低了一级。而要求哈军工给彭起超降衔的人正是他的伯父彭德怀。

彭钢动情地说:“那时他就愣让人家压他一级,我哥哥特别不高兴。我觉得,不管是你个人的亲戚也好,是自己人也好,你应该一视同仁,但是他可能有他的考虑……”彭钢笑着说:“他要是活着,我肯定还要跟他理论理论呢。”

不仅是对待自己的亲属,彭德怀对属下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

彭钢回忆说,1979年春节,她到杨勇将军家去拜年,杨勇和她谈了五个小时,并特意提到三军团的高级干部在授衔时,都被官降一级。彭德怀说这是为了部队中消除山头意识,他对大家说,我是国防部长,不能搞自己的小圈子。

担任干部部部长后,彭钢面临着个人事业的一个大的转折,面对挑战,她也拿出了自己那种不服输的硬劲。一是向老领导学,向同事们学。二是有事大家民主商量决策。

“开始,一些干部部的老同志就议论纷纷呀,怎么来一个女的,还是个工程师,对我是不服的。我当时也有一招,就让下面四个组的组长汇报,你科技组管什么的,你那个组管什么的,我就在旁边记,我不会的就跟你们学,我也不摆什么架子。两个星期以后我就开始干了,一个月以后他们就主动把情况告诉我了,那就说已经开始信任我了。有什么问题开部长会议研究,也不是我个人说了算,大家研究,但是,定了的事情你不服从也得服从。”

彭钢的这两个杀手锏,帮助她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工作局面,而在她的潜意识里,她认为这是她从伯父彭德怀那里汲取的财富。

彭钢说:“我觉得这些工作方法和伯伯有关系,过去耳濡目染的教育吧,我伯伯这个人是有民主作风的,是能接受不同意见的。在家里,他对我们这些孩子不是以长辈的身份严厉地呵斥你,我在西安上学,每次给我写信都是写彭钢小朋友收,他都是以朋友相称。当时同学都奇怪,他们也不知道谁来的信,说你们家的信还管你叫小朋友,我说对,对某些人来讲我是小朋友。”彭钢自己笑起来。

在彭钢的印象中,彭德怀的民主意识早在他搞平江起义的时候,就显现出来,他率先在部队里成立了士兵委员会,强调官兵平等。抗日战争时期,他还搞了一次关于民主博爱的谈话,他最欣赏巴黎公社的平等观念,常常提到他们实行的工资一致的做法,很有意义。

有一次,彭德怀曾和彭钢谈到唐太宗李世民,说他善于纳谏,从善如流,闻过则喜,胸怀很大。

彭钢问他:“你能做到闻过则喜吗?”

彭德怀思忖片刻,笑道:“我做不到闻过则喜,但可以做到闻过不怒。”

彭钢在总后干部部工作了四年,这四年也是她最辛苦,最得意的四年,在她的主导下,一批长年坚守在边疆地区的干部和家属得到了实惠,受到了重视,稳定了思想,释放出了热情。她自己也完成了一个技术干部向军事管理干部的转变,并且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然而,走上领导岗位的彭钢也面临着亲情友情的考验,对此,彭钢深有感触:“我说实话,像我们社会中确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这种观念,我也是得罪人的,许多事我能帮着做到的,我都尽力了,但是原则性的问题我也不会让步,得罪了也没办法。”

彭钢:我觉得用无私无畏形容他更合适一些

彭钢认为,彭德怀的悲剧不是一个性格问题,而是一个体制的悲剧,党内生活的不正常,民主意识的欠缺,是导致彭德怀悲剧的根本原因。

彭钢说:“伯伯不止一次跟我说,他说有意见我就是要讲出来,一个人不可能都是对的,一个人能那么全面吗?就算他百分之九十九对,那他也有百分之一的不对。他给我举个例子,说一个人的后脑勺有东西你能看得见吗?必须得别人提醒啊!为什么人家就不能够说呢?”

彭钢觉得,彭德怀之所以敢直言不讳,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人民,没有个人的得失,不是他没有考虑,但是很少很少。

彭钢说:“我前些日子看了一本书,它里面写到彭德怀,他说彭德怀心里装的除了他的理想以外,就是他的人民,他好像不考虑其他的。我觉得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有的说他这个人很粗暴、很简单,我不这么认为,也可能我在他身边生活,感受的不太一样,我可能感受的亲情和感情多一些,我没有看到他的另外一面,我只知道这一点。”

彭钢觉得用无私无畏来表述彭德怀的性格,更合适。

彭钢:伯伯说他从来没有为个人的事开过口

一生无儿无女的彭德怀有着一颗慈父的博爱之心,他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给予更多的父爱。因为在他身边生活的孩子,都是革命烈士的子女,大都是单亲家庭。他出国访问,都要给孩子们买些小礼物,而且一视同仁。而对于从小和他在一起的彭钢,更是宠爱有加。

彭钢从小活泼机灵,同学们称之为小兔,这个外号也被彭德怀接受了,他也一直这么叫。

1963年,彭钢准备结婚了。侄女要出嫁了,彭德怀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精心地为彭钢准备着嫁妆,从床单、枕头、被里被面悉数备齐。他还把朝鲜人民领袖金日成送给他的一块缎子拿出来,给彭钢做被面。

舐犊之情,无语自深。

彭钢至今对那块缎子被面记忆犹新:“那是一个粉红色的,上面绣着像梅花一样的花朵,他对别的孩子还真没有这样。”

1966年,彭德怀被安排到三线建设指挥部任副总指挥,马上就要离京赴任了,可有件事他还放心不下,那就是彭钢的住房。彭钢结婚后一直和他住在吴家花园,如今自己要搬出去了,彭钢住到哪呢?思前想后,彭德怀开口向有关部门提出,请组织部门考虑给彭钢找个住所。

彭钢说:“他说我从来没有为个人的事情向组织开过口,就为了你呀,小兔。”

房子是要了,彭德怀对这次开口要房一直耿耿于怀,觉得是违背了自己做人的原则。

1959年,彭德怀在搬出中南海时,把自己的元帅服和所得勋章等物品全部上交,他说,我既然当老百姓,这些东西就都不要了。正是他这个主动的行为,才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得以保存下来。

在彭钢家里,我们看到了彭德怀留给她的一个老旧皮箱和一套餐具。她一直精心地保护着。这可能是这位开国元勋留给后人的仅有的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