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江峰离开多点 刘江峰离开华为的多点初体验

2017-08-0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在百度上输入"刘江峰"这个名字,出来的信息大多还是他为何会在人生巅峰时离开华为,创业多点.多点是一家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顶着荣耀掌门人的光环

在百度上输入“刘江峰”这个名字,出来的信息大多还是他为何会在人生巅峰时离开华为,创业多点。多点是一家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顶着荣耀掌门人的光环,刘在加入多点之前,就被投资方弘盛资本视为CEO的不二人选。

去年下半年,我曾经采访过多点上上下下的高层,一亿美金的创业现金在手,刘江峰可以带着团队大展身手,补贴、烧钱、让利,这些O2O最常见的招数,刘玩得的得心应手。这个领域的鳄鱼并不少,京东、阿里巴巴都虎视眈眈,他不忌惮,也不用担心。

这种高昂的势头没有维持太久,近期网上传言多点发生剧烈人事动荡,多名创始人已经离职,刘江峰也不再是CEO,我曾在第一时间与多点高层及投资人取得联系,得到的回复是:至少一名联合创始人已经离职,投资人入驻多点担任CEO,刘江峰的职务只是董事长,对于我的求证,投资人回复了一个“酷”的表情,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在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刘江峰表示会坚守多点,他认为全渠道零售是将来超市的发展方向:“未来十年一定是全渠道零售的黄金十年,所以多点很有希望。”

为什么会动荡?弘盛资本其实不仅投资了多点,更是连锁超市物美的投资人,这样说或许更清楚,在做多点之初,投资方的目的便是希望将多点做为物美的一个延伸,一个线上,一个线下,至于为什么投资方现在要撸起袖子操盘多点,个中猜疑似乎指向明显。

我印象中,刘江峰爽快、坦诚、爱折腾、大大咧咧,华为人似乎有着天生不怕困难和死磕到底的性格,他也这样。

附上一篇旧文,尽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刘江峰。

今年年初来到北京创办多点之后,刘江峰再也没有开过自己的玛莎拉蒂,那是他在深圳常开的车,来到北京一时拿不到车牌号,堵车又厉害,他索性将车放在深圳,回归一个创业屌丝。

刘今年44岁,创办多点之前是华为荣耀的掌门人。2013年年底,荣耀从华为终端旗下独立,成为当时唯一一家可以与小米直面抗衡的互联网手机品牌,销售额一年之内从1亿美金增至30亿美金,在执掌荣耀前行一年之后,刘江峰在今年年初离开工作了19年的华为,开始互联网创业,也就是多点。

多点是一家生活电商平台,它的商业模式是与线下大型连锁超市联手,通常是以超市为圆点,为周围3到5公里的用户配送,保证一小时内送达。在外界看来,多点最初就是做配送员,用户在平台下单之后,多点在超市的员工会拿货、结账、配送。

这一模式烧钱,在给用户补贴的初级阶段没有问题,可以积累海量用户,但这并不是成熟的商业模式,多点上线八个月之后,注册用户已经达到450万,刘江峰对这个数字看得很淡,“有用户很重要,但是用户如果无法形成粘性就是无效的”。

折腾了几个月之后,多点从原来不碰商品、不碰供应链的“轻”模式走向了帮助商超改造的“重”模式,刘江峰也越来越忙,忙到没有时间去打高尔夫、玩音乐装备,要知道,他曾经是手机圈有名的“文艺男”,但现在所有的时间都围绕手机里的这个“菜篮子”转,而且前路难测。

“我想的很明白了,这是一个归零的过程,无非是要冒一点风险。出来创业,我或许只有1%的概率能更好,99%的概率可能都不如在华为,但是我今天为1%的可能做这样的决定,就是想追求人生的某种可能性。”他说。

刘江峰把离开华为称为“19年做的唯一一次决定,我在华为从来没有做过选择”。

了解他的人,觉着反而不怎么像他。刘江峰生性自由散漫,他说自己是“流氓有文化”。他的父母同是清华大学毕业,从小将他放在爷爷奶奶的苏北农村长大,刘聪明好学,在“放羊式”的环境中长大,无人束缚。一直到7岁,刘江峰才被父母接到身边,一进到城市的学校里,他成了学习不好还调皮捣蛋的学生,每每在学校闯祸,回家都会挨上父母一顿打骂,逆反心理也在那时候形成,“我是这种人,你跟我来文的,我跟你来文的,你跟我来武的,我也跟你来武的。”刘江峰笑说。

他觉着童年的生长环境对性格影响很大,在华为的时候,很少有人“管”他,“管了就会有副作用”,等去了海外,更没人“管”,他善于做决定,而且“很敢冒险”。这话不假,2013年,刘江峰从海外回到华为总部,进入终端做手机业务,华为手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决定在最初也不确定能否行得通。“当时要冒很多风险,谁也不敢担责任,我就来负责,我回来就是要干事的,能让我干我求之不得”。

刘江峰认为自己越是高压,越是能扛住事儿,“别人给我起个外号,叫‘呆子’,我不是反应很快的那种人,我会转好几圈,所以压力来了,我也没什么反应,不会一下子很难过,也不会突然很兴奋。”

华为是刘江峰第二份工作,在此之前,他在杭州512厂(现东方通信公司)工作,这个厂曾经与摩托罗拉合资生产当时售价3万多元的“大哥大”,“当时工资是六百块钱,我父亲工作了几十年只有三百块。”刘江峰回忆。

四年之后,1996年,刘从杭州来到深圳华为,工资从六百变成了六千,“但都一样,反正都是花不完,也不知道该怎么花”。在此后的十多年,刘江峰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运营商业务上,国内国外来来回回折腾了十多年,“我老婆管我们家叫吉卜赛人。”他笑说。

刘江峰认为华为的工作环境特点之一是封闭,十几万人的公司相当于一个小社会,有充分的空间成长和获得别人的认可,在这样的环境里,可以暂时不考虑外界激烈的竞争,只要像攻山头一样完成一个接一个的目标就可以。

这种环境让他感到熟悉,在他小时候被接回到父母在四川的家时,他用“民风彪悍”来形容周围的环境,“流氓地痞多得很,我的同学里一小半进过监狱”,由于父母是在四川内江的航天部研究所工作,住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大院里,外面大环境虽然嘈杂,但是大院里的学校配备了最好的老师,环境相对封闭,这跟他之后在华为工作的环境极像。

今年4月11日,刘江峰在自己微博上写了辞职信《时间未老,理想还在》,里面提到了19年前初加入华为的年少无知,也提到对华为、荣耀的感恩。在这封三千多字的辞职信中,刘一半以上的笔墨花在感谢一路奋斗的兄弟。

创业多点的时候,或许是不想让老东家多想,刘江峰极少会招聘从华为出来的老员工,即便是华为人,最好也不曾共事,或者离职多年。多点联合创始人李文智是为数不多的“老华为”之一,李在华为工作18年,前16年都在负责国内和海外市场的销售,最后两年负责集团的人力资源。

刚加入多点时,李文智还跟刘江峰用工科男的思路算多点能活多久,李开玩笑说,“创业公司一般是1%的成功率,5%的存活率,多点首轮融资这么多,说不定能多活点时间,按10%算好了”,刘忽悠他“肯定超过50%”。

这当然是二人的玩笑话,但两个人的想法是一样,继续在华为干下去太确定能够获得什么,当把“假如创业失败,最惨会是怎样”这个问题想明白之后,追求这种可能性要比继续留在华为更有幸福感。

刘江峰跟人握手力气很大,这几乎是他给人直接留下的第一印象,“最近跟卖菜的打交道太多了。”他开玩笑说。4号晚上十一点多,刘江峰带着十几个高管赶到南四环的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考察,一行人还跑到一家路边馆子喝羊汤,十几个人钻进去之后,占了大半个店铺的位置。

一头扎进互联网之后,刘江峰才发现坑很大,“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困难”,在总结半年多的创业过程时,他告诉记者。

创业之初,生活电商平台还处于圈地烧钱的阶段,一年之后,原有的商业模式几次受到挑战。多点与京东到家、爱鲜蜂等平台不同,它是与线下大型超市合作,而不是街边商铺,多点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取得超市的信任,在超市看来,多点与其他互联网野蛮人无异,都是抢夺用户,怎么可能与之合作。

促成多点与物美超市合作的是它们共同的投资机构:IDG和弘盛资本。吴广泽是弘盛资本创始合伙人,IDG是该资本的主要投资者。去年吴广泽与IDG几个投资人就想做个电商平台,将物美的资源嫁接进来,找到了当时仍在荣耀的刘江峰,几人一拍即合,刘当时已萌生退意,只是还没想好做什么,“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这些项目都考虑过”。

既然选择创业,刘江峰想离华为远一些,加上自己认定零售业在未来会爆发,于是决定接受IDG的投资,多点的天使轮融资是一亿美金,由IDG领投。

从创业之初,团队就想明白了,要想能长久的与线下超市合作,不碰商品是底线,而且要借助线下超市的资源,自己只整合电商平台。类似爱鲜蜂等平台,在遇到这种问题之后,选择是介入到供应链和库存管理中,不但与商铺的关系从合作变成竞争,而且增加成本。

和超市合作意味着双方不再只是各司其职,而是要紧密结合,传统商超效率比较低,多点如果不能提升线下商超的效率,自己的线上业务也会受到影响。刘江峰打了个比方,“就像一辆汽车有四个轮子,转速不一样肯定不行的,所以必须提升线下超市的运营效率。”

随着与超市合作的深入,刘江峰一直在掂量着“手伸到哪里对双方最好”。如果之前多点的性质是O2O,他现在希望多点是O O的平台,线下价值不容忽视,只有把线下挖掘利用好,才能形成用户粘性,抬高竞争门槛。

对于未来的商业模式,吴广泽认为多点会是一家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线下超市也有所有用户的购买记录,但是并没有能力把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多点如果有足够多的数据,就可以针对用户不同的购买习惯做有针对性的推送。

刘江峰现在生活简单了很多,每天都是忙于工作,过了一段时间,他总觉着哪儿不对,后来想清楚了,是因为没有了“生活”,“创业让你的生活变得很单调,变成黑白色,以前是彩色的。”

前段时间,刘江峰在一个论坛上做了个《生命的意义》的演讲,讲完后复盘的时候发现这个标题梳理了自己的前半生,“不安分,而且爱作。”

刘江峰说自己到现在还忘不了19年前想去深圳的冲动,“没有压力,也没有想要成功的欲望,就是想去那里看看,因为那个地方有更让人兴奋的事情可以做”,或许,来到北京是因为同样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