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最后一片 “民国最后的才女”张充和17岁才离开合肥 一生不改合肥腔

2018-01-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九八○年,元和饰柳梦梅,充和饰杜丽娘<惊梦,俞平伯评价说>"怎么,这难道不是两寸半身照吗?"——顽皮的充和四妹充和也喜欢男装,像三妹兆和合

一九八○年,元和饰柳梦梅,充和饰杜丽娘《惊梦,俞平伯评价说》

"怎么,这难道不是两寸半身照吗?"——顽皮的充和

四妹充和也喜欢男装,像三妹兆和

合肥张氏四姐妹中的"老幺"张充和昨日在美国离世,也让至今仍常住在合肥的张氏后人恸然情牵。现年74岁的张以永是四姐妹的侄儿。他告诉记者,相比三个姐姐,张充和恰恰是留居合肥时间最长的,直到17岁才坐船离开。

17岁才离开不改一口合肥腔

在合肥轰轰烈烈的大建设中,毗邻罍街的合巢路却是变化最小的。张以永和老伴就居住在合巢路的教师新村宿舍内。90多个平方的小屋被张以永风雅地定名为"兰庐"。或许是血脉里基因主宰,美术专业出身的张以永像四位姑母一般酷爱文学、书画,连客厅里都堆满了成箱的宣纸。

坐在宽大的画案前,张以永告诉记者,四姑母张充和一度在家族中被视为给全家带来了"转机"。

在张充和出生之前,已经有了元和、允和、兆和三个姐姐,因此这个最小的女孩的出生并没有给家里带来喜悦。在未满周岁的时候,张充和就给叔祖母抱回合肥老家抚养。然而就在他之后,母亲接连生了五个男孩,母亲去世后,继母又生一子。

"四姑母从小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叔祖母为她请来了吴昌硕的弟子朱谟钦,悉心传授书法和古文诗词,写字从颜体入手,然后兼学诸家,同时攻读‘四书’。"张以永向记者揭秘说,因为自小被抱养,张充和在合肥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一直到16岁那年叔祖母去世,才回到苏州自己家中,与三个姐姐团聚。在四姐妹中,张充和恰恰是留居合肥最久的。

张以永曾经专门找来四姑母在美国讲话的视频,虽然自1948年就随丈夫傅汉思移居美国,但张充和一直保留着浓浓的乡音——"讲着一口合肥普通话"。

张氏故居早被拆除无处寻踪

"和以致福"是张家起名字的辈分,张以永说,四姑母是淮军将领张树声的第四代,自己是第五代。这些年来,张以永一直致力于张氏家族的文化保留与传承。2009年由他本人编著的《张树声画传》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但令张以永心塞的是,民国时期与"宋氏三姐妹"齐名的"合肥四姐妹"如今在家乡竟然无处觅芳踪。老宅已荡然无存,张以永只记得老家住在中菜市附近,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淮河路步行街的修建都拆除了,"现在让我指认都找不到地方了。"

不仅如此,至今张树声的故居、这处位于肥西县聚星乡的"张老圩"遗址并未得到大力开发。"家族里曾有人想做这件事,但是若非是政府行为,单凭几人几力实在难成气候。"

本报记者考证发现,民国时期响当当的四姐妹,在家乡合肥确实未能留下丝毫的文化历史痕迹。遗憾的是,即便连新建的安徽名人馆也并未将四人收录其中。

而据合肥市文物处透露,最近他们正打算在安庆路《安徽日报》宿舍楼南门附近的张树声公祠旧址竖立一块石碑。不过暂时还没有考虑将张氏四姐妹的介绍纳入其中。

"我们的家风就是文风"

张充和的离世,让民众蓦然意识到——"合肥四姐妹已经走进了历史,但其留下的风雅精神,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也是最重要的遗产"。

为何四姐妹中的"老幺"离世会掀起如此的集体反思?张以永却并不意外。在他看来,从张树声起,张家的家风就一直是淡泊寡欲、潜心学问。"张家的家风更多是一种文风,一种好学的传统。"

张以永书房里搜集了一批有关张氏家族历史的书籍,从金安平所著的《合肥四姐妹》到张允和自述的《张家旧事》,还有一批讲述李鸿章和淮军历史的著作。74岁的张以永常年笔耕不辍,编著出版了大量的书籍。

在"读书无用论"不时涌现的当下,张以永认为,合肥四姐妹的存在,对于如今略显浮躁的世风,恰恰是一种独树一帜的对比与反差。

17岁那年,张充和坐船从鼓楼附近的合肥环城河登船离开,顺着南淝河进入巢湖,经长江抵达苏州。张以永说,此后,这位日后的昆曲、书法大师很可能再未还乡。虽然提及四姑母张充和,好像近在眼前,但实际上,却与她隔着一个极为动荡和激烈的世纪。

在张充和的诗歌中,张以永独喜《寻幽》。诗末的一句——"空明犹喜一潭星",在张以永看来,是对四姑母一生最熨帖的写照。她一生追求学问致"空明"的境界,就如同一潭清水中映照的点点繁星。

空明犹喜一潭星

她经历的是一个才俊辈出的时代,然而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多少的新知旧识已渐凋零,可喜的是他们的灵魂并未泯灭,纷纷化成了浩瀚星河中的点点明星,星光虽然微弱,但也在照耀着世界,有人说张充和是民国最后的一位才女,理所当然的她也是这些群星中极其璀璨的一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