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军律师 “航机陆用”的实践者——记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公司总工程师王永军

2017-08-2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一位伟人曾说过:"在科学的大道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中航工

一位伟人曾说过:"在科学的大道上是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的,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崎岖的山路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在中航工业东安就有这么一位不畏险阻、不懈求索、勇于攀登的人,他带领团队创造了我国"航机陆用"的典范,一项项燃机研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就是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永军。

1985年,风华正茂、聪明勤奋的王永军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来到中航工业东安原航空产品设计所,从事航空发动机涡轮部件和燃机结构的设计工作。

上世纪80年代,由于国家经济调整,军工任务严重不足,为了生存,东安对自己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定位,即利用航空发动机的技术优势,发展技术同源的非航空民品,利用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的资源优势,尝试将涡桨5甲I发动机进行改型,设计研制生产军转民产品——工业燃气轮机。

1989年,公司开始组建地面燃机设计室,王永军作为牵头人和几名年长的同事被抽调到设计室开始探索"航机陆用"研制工作,开始了大力发展东安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懈求索。

"当时我们这个搞燃机的团队只有几个人,燃机事业还处在刚刚创业阶段,与国外相比虽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什么时候能出成绩始终是个未知数,我们的压力非常大。

"面对国内外悬殊的差距,王永军默默地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航机陆用"领域干出点名堂来,摘掉我国备用电源装置只能靠进口的帽子! 于是,每天下车间,画图纸,发文件……从改型设计到画样板图,从零件生产到燃机总装,年轻的王永军承担着艰巨又繁重的任务,每道工序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每个厂房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从无数次奔波他乡调研用户到一点点收集有关地面燃机产品的国外资料,从和同事们一起集思广益探讨设计思路到亲自动手策划机组的总体设计方案,数不清他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加了多少次班。

没有掌声,没有表扬和鼓励,更没有成绩,王永军带领他的团队默默地工作着,期间也有人动摇过,但谁都不愿意放弃做了一半的事业,继续坚持着。

"只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干成事儿,才能有所收获。"王永军和他带领的团队成员的身上,都有着甘于寂寞的优秀品质。

从事技术工作26年,王永军有十八载是在国内基础比较薄弱的"航机陆用"领域进行着艰难的探索和研究,带着他的团队始终没有放弃,默默地寻求着市场突破。 十年积蓄,一朝迸发。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市场调研,东安了解到我国通信领域急需大容量、高品质的备用发电设备。

"这对东安燃机来说,将是难得发展机遇!"获得这一信息后,王永军仿佛看到了东安燃机的未来,带领研发团队在分析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和潜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迅速制定了新产品的开发思路——依托公司航空技术的优势,研制开发以轻柴油为燃料的高品质备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促进东安燃机产品提档升级。

经过与国内外厂家的激烈竞争,东安赢得了为广州电信局生产国内首台QD16型(1600千瓦)邮电应急备用电源的项目。

在研制生产过程中,王永军带领研制团队在设计之初就将环保理念融入设计方案,将自己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定为"QD16型燃机发电机组降噪设计研究"。

他对机组的降噪设计进行了较全面的理论研究,边学习、边实践,并带领设计人员攻关,与有关配套厂家共同确定了机组的总体噪声最佳控制方案,终于使QD16燃机机组的综合噪声指标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为研制新型燃机机组 总体噪声控制的设计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6年,我国首台1600千瓦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研制成功,叩开了东安燃机进军国内电信领域的市场大门,它以其重量轻、结构紧凑、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等优势,赢得了用户的认可,东安燃机成为我国"航机陆用"的成功典范。

王永军和他的团队,在甘于寂寞的无悔奉献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东安燃机在市场竞争中,焕发出蓬勃生机! 20多年的艰苦磨砺,潜心研究,王永军始终站在地面燃机研制的最前沿,在燃机核心技术领域里不倦求知,用勤奋和智慧,坚毅和执着,使东安燃机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先后获得国家专利20项,填补了一项项国内技术空白。

卓越的品质源自于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超的技术水平,进入21世纪,以王永军为领头人的东安燃机设计团队,在原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坚持依靠自主创新,更多地着眼于成套、控保、静音等多项核心技术的打造,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

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国内对大功率备用电源的需求日趋增加。于是,王永军率领技术人员又投入到QD30C型双燃机并车工作燃机机组的设计工作中。由于两台燃机并机的方案设计为国内首创,将产品的功率等级增加一倍,是一项挑战性极强的工作,为了拿下这个在国内尚无人涉足的项目,王永军率技术人员每天"超负荷"地工作,设计室的灯光天天都亮到深夜。

论证—设计—再论证—再设计……经过两个多月的连续奋战,他们按期完成了该机组全部核心部件的设计任务。

随后,QD30C型燃机机组的安装调试战役打响了。由于没有成熟的调试经验,加之两台发动机并车组装,安装调试难度非常大。

王永军率领调试小组人员全力以赴投入到试验中去。时值北方春寒季节,刺骨的寒风吹进调试现场,扑打在他的身上,身体直打哆嗦,可他全然不顾,昼夜兼程,曾经带领调试小组连续四天四夜没有离开过工作现场。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战,他和全体调试人员苦苦摸索,昼夜攻关,完成了多个试验项目,达到了预期的试验目的,赢得了用户的信赖和赞扬。同年,这一燃机机组被国家科技部等四部委批准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进入2001年,为了满足用户需求,东安开始为上海电信局研制开发1000千瓦QD10B型车载式燃机机组,这在国内又属首台。由于该机组将作为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通讯保障电源使用,公司领导昼思夜虑,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

当时的王永军被任命为工业燃气轮机设计所所长,他又一次肩负重任,挂帅出征。 在机组的安装调试进入"倒计时"阶段,王永军天天跟在调试现场,他与大家昼夜奋战,攻克了大量的技术关键。

在机组最后调试的关键时候,母亲病重的消息传来,他忍住悲痛,一直工作在调试现场,出色地完成了机组调试阶段的各项测试任务,使机组按期通过了上海电信局的验收。这个项目的研制成功,使东安在该领域的技术水平一步跨越了近30年。

当东安研制的国内首台车载式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引起了国内外较大反响,东安燃机一举成名。 捧出这份成就,王永军心里却留下了抱憾终生的痛,身患重病的母亲在去世前,没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

就是这样忘我的工作,王永军先后组织完成了数十项新技术试验研究,攻克了一大批技术关键,解决了大量技术问题,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基于用户需求主持开发的东安燃机产品在电信领域多次击败国外著名公司同类产品,独占我国电信系统燃机动力产品市场。

在与国外同行的互访和交流中,东安燃机产品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认可。 如今,东安燃机产品已经发展为固定式、车载式和集装箱式燃机机组三大系列,市场占有率接近100%,凭借优良的技术性能和卓越的发电品质,东安燃机成为国内备用应急电源市场的宠儿,备受青睐。

全国"两会"、探月工程、北京奥运会、哈尔滨大冬会、国庆60周年阅兵、上海世博会等多项重大活动中,无一不留下了东安燃机的靓丽身影,东安燃机已成为中航工业非航空民品产业的一枝奇葩!

进入21世纪,东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不断积蓄,公司获得了多项国家重点航空产品的研制任务。

这对所有的东安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2004年年底,王永军作为项目带头人回到了航空发动机领域,带领研发团队,肩负起新型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制工作。几年来,王永军在航空发动机系统、航空辅助动力装置、小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要,提升了公司自主研制轻型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和水平。

"作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骨干企业,面对新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次机会,不仅要把产品干出来,更要干好!

否则我们就对不起东安父老兄弟。"东安人严谨务实的作风和"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品质在王永军身上有着最充分地体现。 "为人正直,工作严肃认真,办事很有魄力。"这是同事们对王永军的评价。

在重点航空产品的研制过程中,王永军经常深入研制现场了解情况,经常在关键时刻提出具有指导性的方案,及时解决技术和管理上的问题。他与主管设计人员认真分析每个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关键,提出改进要求,组织开展了大量工艺研究、试验考核、故障攻关和性能优化等工作。

在外场关键试验中,他与协作单位进行多轮次洽谈,明确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试验期间坐镇现场指挥,研究制定试验方案,保证了重大试验圆满成功。

近年来,航空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已成为公司总工程师的王永军,始终致力于企业专业水平的提升,为使公司轻型航空动力、直升机传动系统及航空机械传动系统等主导产品研制技术保持国际和国内领先地位,他带领他的团队紧紧把握国际前沿技术和国际航空产品市场动态,主动出击,抢抓机遇,积极组织开展预研工作,从立项到论证,从论证到研制,他都亲力亲为。

而今,面对较多的新品研制任 务,王永军觉得首要的任务就是抓好各项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发动机设计团队,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方式,助力东安快速腾 飞。

作为一名航空科技工作者,王永军凭借丰富的经验,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为轻型航空动力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智慧,也收获着属于他的成果:他主持的某型涡扇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不仅满足了国防建设的迫切需要,而且使公司自主研制小型航空发动机的进程迈上了新台阶;他成功组织的某型辅助动力装置的后期研制和试飞定型工作,为公司赢得了国家多项辅助动力装置的研制任务,更使东安研制生产轻型航空动力的能力得到外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