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诸侯射下战车的周天子——周桓王姬林

2017-06-1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帝王档案] 姓名:姬林 姓别:男 民族:华夏 职业:东周第二代天子 生卒:?~公元前697年 工龄:23年 父亲:姬洩父 母亲:不详 王位

【帝王档案】 姓名:姬林 姓别:男 民族:华夏 职业:东周第二代天子 生卒:?~公元前697年 工龄:23年 父亲:姬洩父 母亲:不详 王位继承人:姬佗 最大爱好:没事找事 最大缺点:自不量力 最大优点:打不过就认输 最大成就:无 最大错误:不该以武力挑战郑庄公 最大快乐:以孙子的身份继位为天子 最大痛苦:被郑庄公的手下射伤 最大仇人:郑庄公 最大理想:失败郑庄公 最大妥协:与郑庄公议和 最大武功:无 最大文治:无 当前住址:河南省洛阳市27中学天子墓(疑似) 【经典记载】 〖古文〗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蚤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

桓王,平王孙也。(《史记·周本纪》) 〖今译〗平王五十一年,平王驾崩,太子洩父死得早,立其子林做了天子,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是周平王的孙子。 〖古文〗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八年,鲁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

(《史记·周本纪》) 〖今译〗桓王三年,郑庄公朝见桓王,桓王不理睬他。桓王五年,郑国报复桓王,和鲁国交易许田。许田是周天子在泰山的一块田地。桓王八年,鲁国杀了鲁隐公,立了鲁桓公。

桓王十三年,周桓王亲征郑国,郑国射伤了桓王,桓王只好撤兵回国。 【人物故事】 〖天子借粮〗 周平王的太子姬洩父,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在诸侯国当人质的大周太子,心理上受到的压力很大,时间久了难免得点抑郁症什么的。

周平王驾崩,姬洩父赶忙回国。姬洩父想到自己连父亲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越想越郁闷,没等继位就郁闷死了。群臣见太子死了,本着《周礼》的原则,立嫡立长,就把姬洩父的长子姬林捧上了天子的宝座。 姬林是个挺孝顺的孩子,却长期看不到父亲,好不容易把父亲盼回来了,结果还就死了。

姬林因此恨透了郑庄公。 郑庄公是个雄主不假,但是此人一向不守规矩,年纪一大把了,还有很强的叛逆心理。 话说这个叛逆心理也算是先天的,郑庄公名叫寤生,就是倒着生出来的意思,原因是大多数宝宝都是头先生出来,郑庄小朋友竟然是两只小腿先出来,把郑妈妈折腾得挺惨。

史书上说郑妈妈是在睡觉的时候把郑庄公生下来的,然后郑妈妈就不喜欢郑庄公。

我看这个记载不能从字面上认可,因为如果婴儿不是只有豆粒大小,再彪悍的妈妈也不可能睡着觉就把他生下来呀。说得通的解释,有两个,要么是这个孩子其实根本不是郑妈妈生的,是郑妈妈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把别的某个郑武公的妻妾的孩子强抱了来当儿子;要么,就是这孩子倒着生下来,把郑妈妈折腾得晕死过去了。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反正郑妈妈不喜欢郑庄公是事实(我个人倒是比较认可第一种解释)。于是郑妈妈总是极力的扶持自己的另一个名叫段的儿子(也可能是唯一的亲儿子)跟郑庄公夺权。

结果段没斗过郑庄公,被郑庄公打败了不说,还被嘲笑为“多行不义必自毙”。而郑妈妈,因为支持段,也遭到了诛连,郑庄公把她软禁起来长期不见面,还发下誓言“不及黄泉,不相见”。

黄泉就是地下水,见着地下水,人只有死了,埋到地下了,才会见到黄泉,所以郑庄公这话的意思就是要一辈子不见郑妈妈了。 可是后来郑庄公又对自己说出来的话后悔了,可是话已经说出来了,怎么往回收呢?郑庄公接受了一个叫颖考书的青年“布衣”的办法,玩文字游戏,把黄泉真的按字面意义理解为地下水。

于是挖了一个深深的地道,一直把地下水挖出来,地道人郑庄公的的宫里一直通到郑妈妈的住处,母子俩就在这个地道里重归于好。

对自己的母亲尚且能这么狠,而亲口扔出去的狠话,也能有办法合理的收回,郑庄公的厉害可见一斑了。 如果桓王够聪明的话,就不应当与郑庄公为敌,尤其是不应当不宽容郑庄公的“冒犯”(他连他妈都能冒犯,冒犯了又能后悔并改正,您跟这样的人较什么劲儿啊?再说较得过他吗?)。

可是桓王显然不够聪明,一即位,就撤了郑庄公在朝廷的一切本兼各职。 郑庄公愤怒了,心说我弟弟得罪我,我让他“自毙”了,我妈得罪我,我跟她“黄泉”了。

你姬林竟然敢撤我的职,难道我就会任凭你欺负吗?二话不说,组织起一帮农民工,把周天子的在温县的麦子和在白马寺以东田野上的粮食全给抢收了。周天子这年冬天的肚皮开始呈半透明状。

周桓王报复了郑庄公,结果立即被郑庄公“反报复”,气得哇哇怪叫。可是气归气,饭还得吃,地里的庄稼被人家抢了,没办法,只好向诸侯借粮过冬。诸侯还挺给天子面子,宋、卫、鲁等国都出了粮食。郑庄公见状,也打扫了点陈粮借给周天子。

又过了几年,郑庄公气也消了,就带上几斤新郑大枣主动跑到洛阳,想和周桓王重归于好。 〖周天子被射〗 看来郑庄公真的是从小受的教育有问题,他真以天下人都跟他妈似的,说翻脸就翻脸,说合好就合好?哪儿那么好事儿都是你的啊? 结果姬林就不给他面子,一边吃着大枣一边损郑庄公。

说:“这枣挺大啊,看来你今年收成不错,怎么样,不用再抢别人的粮食了吧?”郑庄公搞得堂堂周天子大冬天的跟诸侯借粮过年,这对周桓王的刺激太大了,根本不是几斤大枣能解决的问题。

对于郑庄公为了表达诚意而献上的贡品,桓王只回赠了一些秕糠。桓王对此的解释很简单:粮都贼被抢光了,只剩下糠了(要表达的意思也很简单,你身为诸侯都抢到我这天子的头上来了,咱们的情份也就只剩下糠了)。

其实周天子要的也就是个面子,也不是没有道理。在桓王看来,你郑庄公再牛,再有理,也不能把自己跟周天子摆在同一个级别上去讲道理,我堂堂天子,如果跟你还要“平等往来”,那我这天子还叫什么天子。

你姬寤生也姓姬,论辈份还是长辈(周桓王的曾祖父周宣王,和郑庄公的祖父郑桓公同为周厉王的儿子),你应当主动维护姬姓家族的利益,只有周天子有面子了,整个姬姓诸侯才有面子,周天子完蛋了,你郑国还好得了吗? 可是郑庄公对自己老妈的态度,已经明摆在那里,他是不会仅仅因为你级别高就给你面子的,你要想牛,就拿实力说话。

如今的周天子的实力不过是方圆二百里的领土,加上思想守旧,架子大,排场多,综合国力还不如郑庄公。

所以姬寤生不怕姬林,也不服姬林。反而认为,郑国有功于大周,理应得到大周的特殊尊重的礼遇,并且,郑国与周朝极近,如果被周天子欺负惯了,那还有活路吗? 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终于达到了不可调合的地步。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对郑庄公的一系列无礼行为终于忍无可忍(加之东迁已经半个多世纪,周朝的元气恢复得也差不多了,至少姬林自己认为恢复得算可以了),于是动用天子的权威,统领王师及陈、蔡、虢、卫四国组成五国联军,大举伐郑。

按理说,天子征伐,诸侯只有投降的份儿,不能反抗,可是郑庄公不听那套,下令全国总动员,抵抗周天子的“合法入侵”。联军分为上中下三军,郑军也分成左中右三“踞”(踞就是飞禽的爪子的意思)与之对应。

双方在今天的商丘长葛开战,史称长葛之战。 这场战役,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若周桓王胜,则周天子就有可能重树天子权威,“礼”还是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进而也就使中国的“联邦”时代和“契约”精神,都可以继续的维持甚至发展下去;若郑庄公胜,则周天子颜面尽失,国际秩序将荡然无存,天下将不可避免的进入强者为王的时代。

周天子的立国之基础是“周礼”,凡事都坚持按周礼办事,而周礼是当年西周开国之时由周公制定的,在很多地方,都已经过时了。

比如说在军事上,当时桓王的“王师”按照传统是以步兵拱卫战车,战车受周围步兵的限制,不能自由的冲击。郑庄公却让战车在前冲锋,步兵则紧随其后,就像现代战争中用坦克掩护士兵突击一样,把战车和步兵的特长,都发挥了出来,从技术上讲,郑军处于优势。

郑庄公看出,三军当中,以王师最强,而以陈国军队最弱,于是先打最弱的陈国,陈国一败,蔡、卫两国也退出了战场。

五国联军只剩下了成了王师和虢国,他们还要担负盟军已经战败的心理压力,和数量上少于对手(周天子的王师满编制是六军,但东迁以来,只能凑到两军,而郑国则有三个军的满员编制)的先天不足,于是战场上的形势也开始对郑国有利。

郑庄公发起最后一击,指挥三踞合围,直扑王师。王师大败,桓王赶紧下令撤退。撤退的时候,桓王坚持亲自断后,结果被郑国大夫祝聃看见,一箭射去,正中桓肩膀。

这一箭像射在桓王身上,却也射在整个联军的心里,于是联军立即全线败退。 此一役,王师大败,天子被射,周天子的威权荡然无存,诸侯从此更加不把他放在眼里,只视为一个虚位的象征罢了。桓王急于中兴大周,结果却落得满盘皆输心中痛悔不已。

虽然此后郑庄公又派臣下去向他陪罪,但这一切都与事无补。事情到了这一步,桓王也无意再与郑国争斗下去,苦笑之下,终于赦免了郑国的罪过。 郑国方面,郑军虽然获得全胜,但郑庄公仍遵守了周礼关于追击敌人不可以超过九里的传统,下令停止追击。

一场决定中国社会命运的大战,到此结束,郑庄公却面对着王师远去的身影,发出了一声长叹,他的眼中,满是忧伤。 郑庄公是一位雄主,虽然在性格上有些缺陷,但是在大战略上确有独道的目光,在此前此后,他都多次预言,姬姓衰落,郑国的霸业不能长久。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表面上看,郑国大获全胜,竟然打败了天子,可是庄公死后不久,郑国就陷入内乱,正如同为姬姓国家的周、郑,发生内讧一样,又正像周、郑、陈、蔡、宋、卫等中原国家互相内讧不止一样。

周天子威望的被郑国打落,郑国又不可能担负起周天子那样整合天下的责任,甚至连整合中原各国也办不到。中原又处于“四战之地”,周边任何一个方向的国家强大了,都会向中原用兵,中原诸国又不能团结起来,自然就沦为了四围各国欺负的对象。

郑庄公可以预见到包括郑国在内的中原各国未来的灾难,却不能避免这一灾难,关键还是因为他不能战胜自己“不甘被人欺负”的心理障碍。最后的结果,不仅害了周天子,更是害了郑国本身。 【相关链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