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有一种胜利叫敦刻尔撤退

2018-02-0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电影<敦刻尔>上映了. 导演是 克里斯托弗·诺兰,无数影迷眼中的大师.他经典的作品太多,所以<敦刻尔>还没有上映就被影迷们寄予厚望,纷纷预测

电影<敦刻尔>上映了。

导演是 克里斯托弗·诺兰,无数影迷眼中的大师。他经典的作品太多,所以<敦刻尔>还没有上映就被影迷们寄予厚望,纷纷预测是堪比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像。

诺兰作为一名英国导演,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敦刻尔克的故事早已渗入他体血液,所以这次拍摄<敦刻尔>应该是他从小的夙愿。

诺兰在创作《敦刻尔》时,为了营造战争的紧迫感,再次打破常规,采用非线性叙事风格,并将对白的数量压缩到最低。

在营造气氛方面,敦刻尔的确成功了,整部影片充斥了 绝望,压抑, 战争失利的结果深深地印刻在每个士兵的脸上,死亡,不断地逃跑,不断地死亡.......到最终获救。

这也让观影的观众在沉重的气氛中度过两个多小时。

影片从海陆空三个角度展示了敦刻尔撤退这一事件,采用了多线叙事的结构,故事以平静态度的表述整个事件的经过,努力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尽量不带感情色彩来还原这一历史事件。

单从观影的体验来说,这是一部沉闷的电影,电影几乎无高潮,就算击落敌军也只是略有波动,然后归于平静。

诺兰抛弃了好莱坞以往三段式的结构,拍摄的手法感觉跟冯小刚的一九四二,乃至张艺谋的<归来>相似,洗尽铅华之后,复归平静,也许这是大家对灾难片,苦痛深思过后的殊途同归。

个人感觉这是一部小众的文艺片,不是主流的大片,无大场面,无炫目的特效,无帅哥美女。

影片严格地说无绝对的男主角,在海陆空三线中,驾驭民船前来帮助英军撤退的老船长被塑造成了一个高大上的完美人物。

驾驭民船的老船长能躲避德军的空袭,对逃兵的包容,容忍到了极点,乃至逃兵在愤怒中将他小儿子推到摔死也无怪罪,反而选择宽容,这已经不是普通人,是圣人,乃至他大儿子也类似的行为,让我不能理解,高尚到非人,不是真实生活,非冷血不能解释。

在空军一线,空军在被敌军击落,在燃油耗尽,都选择了迫降,却不选择弹射,超越了常识。甚至在无油滑翔时,完全可以选择无人区迫降,却偏偏选中了在敌战区迫降。在我多次恶趣味的猜测他要驾驶无油的飞机冲向敌机的状况始终没有发生,:)

在陆军这一线,就看见士兵漫无目的,好似无头苍蝇般的逃窜,看不见一个敌人,可能是导演故意想营造这种氛围,让观众自己脑补德军层层推进的情形,却不知这样完全丧失了兵临城下,背靠大海,无处可逃的压迫感和绝望感。

总之,号称40万联军被围困在海滩,在镜头中却只有稀稀拉拉的几队士兵,好像春游的几小撮人。号称最终撤走了30万联军的民船,就来了十来只民船,满屏的尴尬。至于空战,大猫小猫两三,敌我双方的飞机加起来不过5,6架飞机,想看大场面的各位抱歉了,你们要失望了。

影片的最后以丘吉尔的胜利讲话结束!丘吉尔的演讲一无既往的鼓动人心,肯定了战略撤退的意义,为大反攻保留了有生力量,总之逃亡胜利了,撤退,撤军胜利了!

只是留下了满屏的尴尬!

看来无论是哪个导演都有马失前蹄的时候,电影是一个技术活,创作的是艺术品,没谁敢保证自己的每部片都是经典!(卡麦隆?靠你了)

最后,总结一下,这部电影,大海,好蓝,好漂亮!

丘吉尔说:有一种胜利叫敦刻尔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