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王炳南 西安事变中的王炳南和他的父亲王宝珊

2017-07-1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时间过得真快,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过去已整整76年了.多年来对事变的描述尽管有很多版本,但在幕后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

时间过得真快,1936年12月12日发生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过去已整整76年了。多年来对事变的描述尽管有很多版本,但在幕后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人和事,我愿把它写出来以飨读者。

1936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已经拉开,蒋介石不顾东三省的沦陷,仍在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命令张学良将军和他的东北军开赴西安,与杨虎城将军的西北军一起“围剿”陕北的工农红军。

西安事变,是不愿做亡国奴的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出于民族大义,为逼蒋联共抗日而发动的兵谏。当时,在杨虎城将军身边秘密工作的中共党员王炳南(我的叔父)和他的父亲王宝珊(我的爷爷)一直参与了事变的全过程,对推动西北乃至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

提起杨虎城将军和西安事

变,就不能不提及在他身边工作的高参、我的爷爷王宝珊。

王宝珊,陕西乾县人,1882年出生于一个耕读传家的自给农家庭。从小习文练武,在家乡聚集了一批热血青年,经好友于右任和同乡吴希祯引导,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在陕西打出了“反抗满清,建立共和”的旗帜。推翻满清统治后,军阀混战,天下大乱。

当时在陕西蒲城有一叫杨九娃的人(即后来的杨虎城)拉起了一支武装力量。后通过于右任牵线,我的爷爷来到了杨虎城身边,二人曾歃血为盟,共同转战南北,结成了生死之交。由于杨虎城文化水平低,在他一生中,许多重大决策多出于我爷爷的策划,他是杨虎城将军的高级参谋和幕僚,所以,人们戏称“虎不离珊”。

在我爷爷辅佐下,如虎添翼的杨将军将一支农民武装力量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逐步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叔父生前曾多次和我谈起西安事变。他告诉我,统一战线的战略思想最早是共产国际负责人季米特洛夫提出来的,并获得欧洲各国有关方面的支持。叔父王炳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在陕西的早期党员。受杨虎城将军的资助先后在日本和德国留学,并担任德共中国语言组书记、国际反帝大同盟东方部主任和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主席。由于工作关系,他和季米特洛夫接触较多,两人就统一战线思想的转化问题多有探讨。

为争取西北军放弃剿共,一致抗日,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委派正在柏林大学留学的王炳南回国,利用他父亲王宝珊和他本人与杨虎城将军的特殊关系,做争取杨虎城及其西北军的团结抗日工作。1936年1月,叔父和他新婚妻子、我的洋婶婶——一位德国反法西斯战士、年轻女博士王安娜,踏上了回国的旅途,这位曾因反对法西斯独裁两次被捕入狱的坚强女子,告别了祖国和亲爱的妈妈,跟随丈夫来到她的第二故乡——中国,继续完成她反法西斯的神圣使命。

王炳南携夫人回国途经莫斯科时,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给他的任务是:争取杨虎城将军和红军联合抗日,劝杨将军能和陕北红军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停止内战。此事万一被蒋介石发现,共产国际会通过新疆给杨以帮助,让他解除后顾之忧。并约定暗语,如果劝杨成功,则给巴黎发电称:“杂志请寄回来”,如不成,则复电“杂志不用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