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开慧之死 百身莫赎”探微

2018-0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执教,杨开慧随父前往,即与毛泽东相识.1918年杨昌济到北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执教,杨开慧随父前往,即与毛泽东相识。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亦随之。1920年杨昌济病逝,杨开慧回到长沙。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文化书社,杨开慧参加书社的工作。

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最早的第一批团员,并与毛泽东结成革命伴侣。1922年初,杨开慧入中国共党。同年,毛泽东建立并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杨开慧担任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杨开慧除继续协助毛泽东工作外,还到工人夜校讲课。次年,她又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帮助毛泽东整理调查材料;毛泽东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理所当然有杨开慧的一份功劳和智慧。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则带着孩子回到老家板仓开展地下斗争。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杨开慧积极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整3年。

1930年10月24日杨开慧被捕,长子毛岸英随其被囚。在狱中杨开慧这样写到:“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这个情绪缠绕得我非常厉害……”(杨开慧:《给一弟的信》)她经受了皮鞭抽、木棍打、竹签扎、杠子压等酷刑,坚贞不屈。

敌人要她在报上发表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的“声明'即可获得自由,杨开慧的回答是:“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死不足惜,但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也就是被捕25日后,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时年29岁。

我们在许多文艺作品中知道江姐被竹签钉手指,事实上,江雪琴并没有受过此刑;在中国的女革命家中,有案可稽,唯一受过“竹签刑”的就是杨开慧。

因为毛泽东不允许公开这些事,艺术家就把它移植到江姐这个艺术形象身上了。杨开慧在受刑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砍头只像风吹过!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这句话也被后来的艺术家移植到电影《洪湖赤卫队》中韩英的身上:砍头只当风吹帽。

2009年9月,杨开慧当之无愧的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杨开慧受父亲杨昌济的影响,思想进步,易于接受新学新人是顺理成章的。这是她在毛泽东还是一个清苦的,默默无闻的青年学生时就倾慕于毛泽东的思想基础。后来终成眷属,志同道合、献身革命就不奇怪了。

1930年至1931年之交,是毛泽东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取得三次“反围剿”胜利的时期;在共产国际的操纵下,共产党高层在经历了“反立三路线”后,共产国际代表米夫把王明、博古推上领导岗位,中国革命前途又面临严峻考验。

从《毛泽东选集》我们可以看到自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至1933年8月的《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二年多时间里,毛泽东没有写过任何重要著作。这期间正是五次“反围剿”;1932年冬开始第四次反围剿,1933年1月蒋介石亲自兼任赣粤闽“剿匪”总司令督战,目的在于“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第四次反围剿时,毛主席已被撤销红军总政委的职务。李德等人尚未来得及直接掌控军事指挥权,刚从莫斯科回国的周恩来担任总政委,对部队和敌情尚不十分了解。朱老总以他一贯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蒋介石哀叹“此次挫折,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杨开慧之死,正是毛泽东革命生涯处于低谷时期。前面说到,毛泽东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在这个期间处于“赋闲”,故没有重要著作;而毛泽东作为一个诗人,诗言志,并没有须臾离开过关注革命与战争的命运。这个时期,他的诗词非常多而集中:1930年1月《如梦令-元旦》;1930年2月《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7月《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1年春《渔家傲-反第一次打围剿》;1931年夏《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3年夏《菩萨蛮-大柏地》,这六首“马背上哼出来的诗”为我们展开了一幅从“今日向何方?”到“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的壮丽革命历史画卷!

回顾杨开慧这段革命经历与革命信念,和毛泽东这段革命生涯的沉浮,无疑是帮助我们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说“杨开慧之死,百身莫赎”这句话的钥匙。

2,失去儿子之痛;(岸英生死去向不明)

3,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与见解在党内受到打击排挤;

4,挚爱亲情是任何人都不能排解的;

毛泽东对杨开慧的这份感情终于在深埋27年后经李淑一呈词爆发出来,这就是与《沁园春-雪》比翼奠定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地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蝶恋花-答李淑一》写于1957年)

“我失骄杨君失柳”,看似淡定无奇,实则波澜涌动;一个“骄”饱含深情,雷霆万钧!活化了杨开慧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和临刑前对毛泽东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坦露了毛泽东对杨开慧刻骨铭心的敬与爱。从前面介绍的杨开慧狱中遗言,这二者在杨开慧身上是合二而一的。所以,毛泽东用“骄”而不会用“娇”,此其一。其二,“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句同样看似淡定无奇,实则表现了毛泽东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毛泽东解释了包括杨开慧在内的革命烈士们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们的死是重于泰山的,故用“直上重霄九”回答了李淑一在《菩萨蛮-惊梦》词中提出的问题:“征人何处觅”。其三,结句“泪飞顿作倾盆雨”,谁在“泪飞”如倾盆?当然包括毛泽东!在艺术结构上也是回应了首句“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感受。李淑一词的结句是“满衫清泪滋”,毕竟仅仅只是局限于一个普通女人对丈夫的怀念之情。而毛泽东的“泪飞顿作倾盆雨”气吞万象,囊括四海,独步诗史,空前绝后,豪放如“苏辛”也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