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造房子 王澍:造房子 就是建造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

2018-04-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本书是建筑师王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本著作.这里有他的个人成长轨迹.代表作的诞生过程,以及他对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经年探索.不只是营造之书

本书是建筑师王澍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后的第一本著作。这里有他的个人成长轨迹、代表作的诞生过程,以及他对传统文化、东方美学的经年探索。

不只是营造之书,也是进入传统美学的秘密小径。

王澍

幼年着迷于手作,跟随工匠学习,成名后仍然保持着“随叫随到工地”的习惯,却以“业余”二字命名自己的工作室。

他以文人意气造房子,追溯山水意境、园林情趣,创造出具有恒久性的作品;用旧砖旧瓦旧工艺做建筑,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实验场里独树一帜。

技艺:

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仍然必死,而传统一旦死亡,可以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

对于建筑的认识:

每一次,我都不只是做一组建筑,每一次,我都是在建造一个世界。我从不相信,这个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存在。

无论如何,在我们考虑建筑、城市、生产、建造之前,首先应该反省我们面对自然的态度,我们需要重新树立自然比人造的建筑和城市更加重要的观念,中国传统的建造诗意正是从这个基本点上生发出来,这与现代建筑过度“建筑中心化”的观念有着根本的区别。

真正能打动人心的,肯定不只是那些来自文史、画史和建筑史的泛泛典故知识。营造的起兴,更来自纯粹的个人回忆经验。

建筑师:

建筑师必须坚持跟踪现场,随时改善做法,建筑师因此有机会与工匠非常深入地交流,真正了解材料和做法,和工匠之间形成一种互相指导的关系。正因为如此,施工就类似某种用手绘画的过程,它使建筑出现了一种如今专业建筑学操作很难出现的生动状态。

而和几百个工匠一起工作,意味着这个建筑不仅出自某个建筑师的大脑,而且出自很多双手的触摸和劳作,建筑因此超越某个建筑师的设计而变成了一种人类学的事实。那些曾经被扔弃的废料,经由工匠的手,重新恢复了尊严,而那些在现代施工现场似乎笨拙的传统工匠,也同样恢复了尊严。

建筑师需要传达一种坚定的文化自信,使业主意识到要分享一种重要的文化探索及价值。 让人感动的是,在博物馆完工后,原来设想日均参观量在三千人以下,然而从第一天开始,每天就有超过一万人参观,周围的很多市民来过多次,他们更多是来看这座建筑的。

我们询问过一些市民,他们在这里重新发现了与他们已经被拆毁的家园的关系,他们来这里寻找回忆。 站在博物馆顶层的山谷中,穿过那些开裂的体块,目光擦过“瓦爿”和竹子模板浇筑的混凝土,人们看着远处正在建造的城市的新CBD,那里有100座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正在建造,被叫作“小曼哈顿”。 我们拒绝设计其中的任何一座。

从事建筑活动,在我看来,以什么态度去做永远比用什么方法去做重要得多。有两种建筑师,第一种在做建筑时,只想做重要的事情;第二种建筑师,在做事之前并不在意这个建筑是否重要,只是看这件事情是否有趣。至少,建筑于我,只是有闲情时,快乐地为自己安排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