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的父亲 关山远:杨慎的"义利"观

2017-09-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杨慎,号升庵.今人说起杨慎,总会想起<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

杨慎,号升庵。今人说起杨慎,总会想起《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古人云:诗以言志,文以载道。最能概括杨慎其人的,并不是这首《临江仙》,而是他二十余岁时写的一首小诗《自赞》:“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谅无补于事业,要不负于君亲。”近50年后,风华正茂的青年走向生命终点,仍然在用“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勉励自己和后人。

“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这十个字,蕴含的意义,并不亚于宋人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均代表了中国读书人的人格追求、理想信念,代表了一种昂扬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流传千古、激励后世。

杨慎的“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说的是“义”和“利”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义利观”,孔子有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是儒者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后世多指物质利益。如何看待二者的关系,便形成义利观。

遥想当年,杨慎写下《自赞》小诗时,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际,他没有想到此后这首小诗成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写照。但终其一生,他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义利观。

杨慎是四川新都人,他也是有明一代四川唯一一个状元。他的家世显赫,祖父杨春,做过湖广地区的提学佥事,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厅长;父亲杨廷和,更是明朝大名鼎鼎的一代贤相,先后服侍过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个皇帝,并在武宗朝和世宗朝担任内阁的首辅大臣,也就是宰相,位居百官之首。杨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干子弟,但他没有变成一个纨绔子弟,这要归功于严格的家教。

杨廷和为官清正,史载,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作了不少好事,很受时人称道,一生博学弘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厉行“新政”,对明朝之中衰起到一定振治作用。历史给了他很高的评价:“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知有身。”他家规甚严,又身体力行,给儿子杨慎以极好的示范。

杨慎跟父亲一样,生来聪颖,从小又刻苦读书,因此十几岁时就以诗文闻名一方,杨廷和19岁时中了进士,杨慎青出于蓝,23岁时中了状元。有那么好的身世,那么好的才华,还有一个鼎鼎有名的老师李东阳……杨慎的前途,看来不可限量。

但一切因为“大礼议”而改变。所谓“大礼议”,在明朝历史是很重要的一笔:武宗无后,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皇帝宝座,即嘉靖。按照皇统继承规则,他要承认武宗的生父孝宗是“皇考”,享祀太庙;自己的生父只能称“本生父”或“皇叔父”。

但是,朱厚熜即位后第六天,就下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换句话说,他以旁支入继大统,却要为自己死去的生父谋求皇帝的全部待遇。按当时的正统观念,这是僭乱了礼法,万万不可。

嘉靖在位将近46年,以君臣交恶、不理朝政著称,“大礼议”成了他跟臣子斗气的开始。明明不合礼法的事,皇帝要硬来,朝中有些无耻之辈也要硬捧,但更多的人,坚决反对,其中包括杨廷和、杨慎父子。皇帝不听,于是杨廷和辞官归里,杨慎一再上书辞职,不愿与“无耻小人”同列共事。

皇帝还是不听,正式下诏改称生父为恭穆皇帝,君臣冲突转为剧烈,杨慎“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皇帝震怒了,开始暴力镇压,“命执首八人下诏狱”。消息传出,群情激愤。杨慎约集大臣二百多人,激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他们一起摇门大哭,抗议非法逮捕朝臣,声彻宫廷,“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

这是明朝政治史上血腥的一幕:180多人被逮下狱,四品以上夺俸,五品以下廷杖,当场杖死16人。10日后,再杖杨慎等为首7人,又一人杖死。杨慎以“首倡”之罪,永远充军烟瘅之地,谪戍永昌卫(今中缅边境的云南保山),时年37岁。

从前途无量的五品京官,到遍体鳞伤的的流放者;从名动天下的状元,到为天子忌恨的罪人;从繁华的京城,到蛮荒的边疆--杨慎就这么完成了人生的大扭转。

他后悔吗?

从杨慎留下的诗文来看,他在遥远的流放地,在漫长的流放时间里,那般思念家人朋友,也感叹过流放生涯的漫长与无奈--他至死才结束了流放。但是,他一直认为自己没有错。

他和那些在宫门外大哭的同僚,是有信仰支撑的人--要以礼法治国。对于杨慎来说,流放是大不幸;但对于他流放的云南来说,却是一大幸。杨慎与解缙、徐渭并称“明朝三大才子”,后世学者大都认为,杨慎学问最为渊博,足以排名第一。杨慎居云南30余年,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云南,不仅自己著作等身,也使云南文学迎来了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的高潮。

虽然在谪戍路上写下感叹身世的《临江仙》,但杨慎大部分时间是积极乐观并有积极作为的,他足迹遍及云南各地,交了很多朋友,也帮助了很多人。至今,云南还流传着他的故事,还有供奉他的祠堂,他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起,为云南人所深深崇拜,四时祭祀无缺。

1559年,一生颠沛流离的杨慎在云南戍地去世,享年71岁。7年后,一心想求长生的嘉靖皇帝在60岁的时候死了。杨慎旋即得到平反,赠光禄寺少卿,谥“文宪”。

后人对杨慎给予高度评价,不仅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人品,因为他对“义”和“利”关系的处理。陈寅恪评价说:“杨用修(注:杨慎字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李贽在《续焚书》中更评价他说:“才学卓越,人品俊伟”,并与四川历史上的唐李白、宋苏轼并列称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

一代鸿儒,高风亮节,如皎皎明月,高悬于历史。(关山远)